志留纪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志留纪(SilurianPeriod),显生宙古生代第三个地质时代,其时间划分为443.8±1.5Ma~419.2±3.2Ma,历时2460万年,设立四统七阶,其顶层普里道利统尚未分阶,已建立8枚“金钉子”。底界划分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为443.8±1.5Ma的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底界“金钉子”——鲁丹阶底界“金钉子”,顶界划分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为419.2±3.2Ma的泥盆系下泥盆统底界“金钉子”——洛赫...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显生宙古生代第三个地质时代,其时间划分为443.8±1.5Ma~419.2±3.2Ma,历时2460万年,设立四统七阶,其顶层普里道利统尚未分阶,已建立8枚“金钉子”。底界划分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为443.8±1.5Ma的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底界“金钉子”——鲁丹阶底界“金钉子”,顶界划分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为419.2±3.2Ma的泥盆系下泥盆统底界“金钉子”——洛赫考夫阶底界“金钉子”。

定名

编辑

Silurian一词最早由苏格兰地质学家罗德里克·莫奇逊(Roderick Murchison)于1839年提出,其命名地点位于英国威尔士地区的一个古代凯尔特族的部落Silures的名称,因罗德里克·莫奇逊最早命名的志留纪年代跨度与亚当·塞治威克(Adam Sedgwick)所命名的寒武纪在年代跨度上有重叠,而在波罗的海的哥特兰岛上的志留纪地层发育较好,在1893年提出了一个哥特兰纪(Gotlandian)与志留纪命名相互竞争。最终在1960年哥本哈根的国际地质大会上最终确定了志留纪的命名,并将其限定为罗德里克·莫奇逊命名时期中的上志留统。志留一词为Silures的日文汉语音译。

时期划分

编辑

国际地层年代表

1859年,罗德里克·莫奇逊将上志留统分为兰多维列、温洛克、罗德洛三个阶段,该方案成为最早时期英国的划分方案,并被早期世界各国所采用。哥本哈根国际地质大会确立志留纪命名之后,于1965年国际志留系分会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全球志留纪年代地层序列,确立统一的志留系划分方案。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完成了“四统七阶”的划分工作,其顶层普里道利统没有进一步划分,暂不分阶。1985年,志留系完成全系8枚“金钉子”的确立并获得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批准,成为国际地层委员会xxx个全面完成年代地层“金钉子”工作的地层分会。志留系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兰多维列统(鲁丹阶、埃隆阶、特列奇阶)、温洛克统(申伍德阶、侯墨阶)、罗德洛统(高斯特阶、卢德福特阶)、普里道利统。

中国地层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实施下,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国土资[2014]374号)出版发行了《中国地层表(2014)》,《中国地层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是中国地质行业标准规范重要内容之一,在参考国际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地区的地层年代表,该地层表将志留系划分为了四统九阶,将其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时期分为马蹄湾阶、南塔梁阶两个时期。

地史特征

编辑

全球构造

志留纪时期延续了奥陶纪晚期的地质构造运动特点,全球进入了一轮新的板块运动。此轮板块运动呈现出区域性、大区域性的特点,进而影响全球的地理格局,如北美的塔康运动(Taconian Orogeny)、中国的广西运动(Kwangsian Orogeny)、欧洲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最终使西伯利亚南部、北美阿帕拉契亚地区东部、澳大利亚东部、英国加里东地槽区的东部发生褶皱形成新的山系,北美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相向运动最终在志留纪对接拼合,使古大西洋闭合并形成新的劳伦大陆。南美地台西缘及北缘、非洲地台北部和南缘及印度地台北部逐渐下降发生海侵。中国地台板块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华北地台板块整个志留系期间海域不断变浅,扬子地台不断抬升并且向西北大规模扩大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华南板块。

地层及地理特征

奥陶纪末期的赫南特冰期持续了约20万年,之后的志留纪开始全球转暖,冰川快速消融,海平面在短时间内又形成了海侵的状态。海水的快速加深导致海底区域压力增大形成大范围缺氧,从而发育了黑色页岩的沉积,该层黑色页岩带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志留纪地质时期的特色。志留纪陆地板块总体呈现抬升的特征,志留纪末期发生的海退使出露地表进一步扩大,许多陆表浅海因地台上升而成为陆地,气候也因此而变干燥,志留纪末与泥盆纪初常形成红色碎屑沉积可为佐证。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引起后期生物界的重大变革。

矿产

铁矿

志留纪总体延续了奥陶纪时期的海洋环境,海底沉积了大量铁质形成了鲕状赤铁矿。如美国地区的阿拉巴马,田纳西和乔治亚等州盛产的铁矿,中国川西北龙门山地区的江油式铁矿,中国准格尔地区的磁赤铁矿等。

石煤

早古生代生产发育了一系列由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炭硅质页岩结核磷块岩、粉砂质页岩等组成的黑色岩系,该岩系厚度变化大,但层位稳定,岩层内蕴藏着丰富的石煤、钒、磷、[bèi]及多金属稀有元素

海平面上升,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磷融入海洋中形成了大量的含磷地层。

岩盐

海水咸化,干燥炎热的气候环境易形成岩盐层。

石油和沥青

黑色岩系中含有石油沥青等资源,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克林教及中国贵州中下志留统翁项群中发现油气资源,云南东北部的妙高组、玉龙寺组及江苏南部坟头组内含有沥青资源。

铜矿

在中国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早志留纪柯坪塔格组中有含铜砂岩透镜体;中国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上志留统下部回星哨组中发现含铜砂岩。

其他

钒、钡等稀有元素矿产。

气候环境

经过奥陶纪末期冰期事件后,志留纪气候快速转暖,形成了一个由温室效应控制、气候相对平稳的地质历史时期。南极冰盖的快速消融导致大气环流减弱,海水环流不畅形成滞流环境,含氧量的降低导致形成全球广布的黑色页岩带,是志留纪时期地层的重要特征。在北美、欧洲、中亚萨克斯、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华南板块中均有碳酸盐岩和生物礁、红层分布,表明全球大部分的板块都处于温暖和干热的气候条件下。奥陶纪末期赫南特冰期仅在南极地区发育冰盖,在南美西部和南非开普地区发现了含有冷水型的腕足类动物,南美还发现有冰碛,表明该地区当时处于接近南极的高纬度地区。

生命发展

志留纪生物演化(来源:路克纪录)奥陶纪末期全球生物大灭事件造成了海洋生物群中85%的生物物种灭绝,志留纪是个板块活跃的时期,由于构造环境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生物界也产生了重大变革,各种海相生物类群逐渐复苏并开始差异辐射。

  • 繁盛于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三叶虫纲开始明显衰减
  • 奥陶纪时期繁盛的鹦鹉螺类衰减
  • 双壳类、腹足类动物开始繁盛
  • 棘皮动物海百合兴起、海林[qín]衰落
  • 珊瑚大量发展,层孔虫、几丁虫介形虫进一步发展,与珊瑚联合形成大型生物礁
  • 竹节石、牙形石单笔石类繁盛,常成为划分志留纪时期的重要化石
  • 无颌类在志留纪大量繁盛,并于志留纪晚期演化成有颌的盾皮类和棘鱼类,有颌类的出现标志脊椎动物已能够有效地捕食;志留纪晚期脊椎动物从海生发展到陆上水生,已能适应半淡水生活
  • 志留纪后期出现半陆生的裸蕨类植物,成为生物类群开始向陆地进化的标志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42326/

(9)
词条目录
  1. 定名
  2. 时期划分
  3. 国际地层年代表
  4. 中国地层表
  5. 地史特征
  6. 全球构造
  7. 地层及地理特征
  8. 矿产
  9. 铁矿
  10. 石煤
  11. 岩盐
  12. 石油和沥青
  13. 铜矿
  14. 其他
  15. 气候环境
  16. 生命发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