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中国股票市场刚成立的时候,主要都是国有企业上市股票,一般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是国家或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这也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由来,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像普通股一样上市流通。国有股、法人股、普通股这三者就形成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局面,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这样就慢慢的开始了股权分置。股改的目的是让国有股和法人股享受普通股的市场待遇,能够参与市场流通,通过全流通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股份

编辑

股份制

(一)发起人的资格和人数

若以原有企业投资者作为发起人,则涉及原公司组织形式的变更。根据《公司法》第四十四条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解散、分立或变更公司形式,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二)发起人股本和认缴方式

《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额不得低于500万元,上市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公司组建前3年均为盈利。创业板上市发行条件,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三千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采用发起设立或募集设立方式。这两种设立方式认购股份和交付股款的程序有所不同。在发起设立方式下,发起人必须认购全部股份并一次交足股款;在募集方式下,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35%,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

(三)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必须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治理结构,如建立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机构,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按照公司章程聘任经理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经理主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监察机构,行使对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权等。

我国创业板市场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目前有一些《公司法》中所没有的,如设立董事、实行保荐人制度、发行上市条件和激励机制等,并对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方面都有待《公司法》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四)具有固定场所和生产经营条件

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业务活动的固定地点。为了便于公司与其他人或组织开展业务,进行业务往来,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可以设置若干个生产经营场所。为了便于对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公司登记其住所。公司住所是公司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但不一定是生产经营场所,例如,公司住所可在城里,而公司的生产工厂可在郊区,甚至其他城市或国家。

股改背景

中国股票市场刚成立的时候,主要都是国有企业上市股票,一般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是国家或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这也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由来,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像普通股一样上市流通。国有股、法人股、普通股这三者就形成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局面,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这样就慢慢的开始了股权分置。股改目的是让国有股和法人股享受普通股的市场待遇,能够参与市场流通,通过全流通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非上市公司股改

不少企业家将自己公司的股权激励、股份制公司设立通俗地称为股改。目前,股改已经成为企业留住核心员工、吸引优秀人才的大趋势。关于这方面的专家授课课程逐渐兴起,各具特色,有的以普及基础知识为主,有的以大道为主。

股权分置概述

编辑

股权分置也称为股权,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前者主要称为流通股,主要成分为社会股;后者为非流通股,大多为国有股和法人股。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

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由于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着股市的发展。

一句话概括,股权分置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股权分置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股权被分置的状况却由来已久。股改很多老股民都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初,有一些股票是全流通的。打开方正科技(原延中实业)的基本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其总股本是97044.7万股,流通A股也是97044.7万股。

然而,由于很多历史原因,由国企股份制产生的国有股事实上处于暂不上市流通的状态,其它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也被作出暂不流通的安排,这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另外,通过配股送股等产生的股份,也根据其原始股份是否可流通划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7149亿股的总股本中,非流通股份达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非流通股份中又有74%是国有股份。

股权分置的产生是否有相关法律依据呢?1992年5月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股权设置有四种形式: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对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设置国家股、集体股和个人股,而是按股东权益的不同,设置普通股、优先股等。然而,翻看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相关,既找不到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明确的性,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股权分置与国有股减持不同。减持不等于全流通;获得流通权,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减持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1998年下半年以及2001年,曾先后两次进行过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效果不理想,很快停了下来。此次试点启动后,有很多投资者问,流通与减持有什么不同?对此,法律专家的解释是,减持不等于全流通,减持可以在交易所市场进行,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被减持的股份并不必然获得流通权;而非流通股获得了流通权,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减持。

由来与发展

编辑

xxx阶段

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总体上采取搁置的办法,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

第二阶段

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1998年下股改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为了解决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试点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该思的延续,同样由于市场效果不理想,于当年10月22日宣布暂停。

第三阶段

作为推进资本市场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形式分置

编辑

股权设置有四种形式

股权设置有四种形式: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对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设置国家股、集体股和个人股,而是按股东权益的不同,设置普通股、优先股等。然而,翻看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相关,既找不到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明确的性,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

解决股权分置必要性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产生不同股不同权,从而造成恶性圈钱、市盈率过高、股票市场定位模糊,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全流通不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中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日趋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对外,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股改意义

编辑

原因

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正是由于股权分置,使上市公司大股东有圈钱的冲动,却不会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早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块心病。市场各方逐渐认识到,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其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

首先是因股权分置形成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即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试举一例,可以对利益分置有更清晰的了解:2000年12月,某上市公司以每股46元的价格增发2000万股股票,由于是溢价发行,增发后每股净资产由5.07元增加到6.72元。也就是说,通过增发,该公司大股东不出一文就使自己的资产增值超过30%。其后该公司股价一直下跌,大股东却毫发无损。可见,正是由于股权分置,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有着圈钱的冲动,却不会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上市公司的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

三分之二股份不能流通,客观上导致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

股权分置也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股权分置格局下,股票定价除公司基本面因素外,还包括2/3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预期。2/3股份不能上市流通,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等。另外,股权分置使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估值,形不成对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增强资产增值能力的激励机制,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也颇受制约。[2]

作用

地位获得提升

股改之前的证券市场,流通股东的地位虽然不断提升,但在某些控股股东眼里,依然是唐僧肉,很少考虑到流通股东也是公司股东。只有在再融资的时候才会想起照顾一通股东的利益,与流通股东进行沟通。

但在股改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的不懈努力,提升了流通股东在进行对价谈判中的地位,终于有了流通股东也是公司股东的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在股改过程中确立了流通权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流通层次上,流通股东的优于非流通股东,因此非流通股东要想获得流通权,必须要支付对价,必须经过流通股东的同意。所以,才有了铺天盖地的投资者关系报道与评论,才有了流通股东投票权的价值,由此使得流通股东在上无疑获得前所未有的胜利。

股改方案实施之后,虽然非流通股东也获得了流通权,但有着一定的锁定期,所以,在股改方案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流通股东的依然优于限售期的流通股东。因此,流通股东可以根据自己对上市公司未来一年或两年的业绩判断作出买卖的决策,而限售期的流通股东即便看到了自身公司的股价高估,也不能抛售,而为了维持股价的稳定,还得弯下身与流通股东沟通。不信?现在你可以拿起身边的电话机,拔G股的电话,会得到对你问题的满意答复,这在前些年是不多见的。

物质上的丰收

在股改的过程中,流通股东持有的股权,不仅代表着上市公司的股权,而且还代表着是否同意非流通股东流通的。因此,非流通股东为获得流通权,就需要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目前对价方案基本处于10送3这一平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流通股东所持有的股权会因上市公司的股改而增长,这就是物质上的丰收。当然,帐户总市值的变化还得看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流通股东对这些变化情况的掌握和分析判断能力,这并不是股改前提下的流通股东受益程度讨论的范畴,而是流通股东投资能力的问题。

而这仅仅是股改初期阶段的流通股东显性的物质丰收。在股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流通股东还有这么两类物质回报,一是由于限售期的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同列一条战壕,限售期非流通股东的财富变化曲线图已与流通股东基本一致,所以,必定会倾其所有能力搞好上市公司。这样,中小流通股东就通过流通权将自身的利益与大股东的利益在一起,而大流通股东的利益又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好坏在一起,如此一来,中小流通股东的利益得到了xxx程度的,物质上的回报预期也就相应提升,而这一物质回报最长久,但也最有耐力,是任何概念性炒作收益所不能比拟的。

二是公司基本面提升的物质回报。这尤其体现在ST股、绩差股等上市公司身上,因为此类上市公司可以凭借股改过程中注入优质资产的对价模式,使得公司的基本面出现式的提升,ST农化就是此模式的典型代表。通过股改,ST农化获得了建峰化肥51%的股权,从而标志着ST农化的资产盈利能力出现了质的改观。根据股改说明书,ST农化在06年的业绩极有可能达到0.32元/股,从一家徘徊于亏损与盈利边缘的上市公司摇身一变成为绩优上市公司,这对于ST农化现在的流通股东来说,无异是一次空前的物质大丰收。而从相关信息表明,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相信后续还有更多的ST农化出现,因此,股改背景下的流通股东的物质丰收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社会反映

编辑

股民做法

不要以为自己股份少,说话没人听,便采取观望态度。事实上众人拾柴火焰高

流通股股东应当通过与非流通股股东讨价还价,来寻找利益的平衡点,有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此次采取了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做法,规则公平统一、方案协商选择,即由上市公司股东自主决定解决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对价的支付,即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以获得其所持有股票的流通权(所谓对价,指一方得到、权益、益处或是另一方换取对方承诺,所做的或所承诺的损失、所担负的责任或是。目前,我国法律中还没有明确对价概念。这次实践中,对价往往指非流通股股东为取得流通权,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相应的代价,对价可以采用股票、现金等共同认可的形式)。首批试点大都选择了送股或加送现金的方案,得到了多数流通股东的肯定。目前,第二批试点公司的方案正在陆续推出,送股方案依然是主流,但也出现了创新的方案,如缩股、权证等。

xxx试点公司三一重工举行临时股东大会时,投资者李先生在现场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只持有1000股三一重工股票,但从公司公布方案后,他就开始认真研究,并数次打电话给公司表达他的意见,也得到了公司工作人员认真的接待。三一重工的方案由10股送3股改为10股送3.5股,正是听取流通股股东意见的结果。李先生认为,很多投资者觉得自己股份少,说话没人听,便采取观望态度,事实上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才能得到。

特点

这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讨价还价,寻找利益的平衡点。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充分沟通就非常重要。首批试点中,试点公司通过投资者恳谈会、说明会、网上演、走访机构投资者、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多种方式,组织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进行沟通和协商,同时对外公布热线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应当说,投资者参与的途径还是很多的。

赋予流通股股东很大的话语权。同方的方案没能通过就证明了其威力。不仅如此,流通股股东的投票结果也是决定性的。根据,方案要在股东大会通过,必须满足两个2/3,即参加表决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这一赋予了流通股股东很大的话语权,它的威力在首批试点中已经体现--同方的方案虽然总体上得票率很高,但由于流通股股东表决赞成率为61.91%,最终还是没能通过。

市场承受

编辑

综合来看,股权分置后实际股票供给的增加是较为有限的。名义上大股东的股票全部获得了流通权,但真正能流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中国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二批试点结束后,将加紧做好全面推开的工作,力争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有投资者因此担忧,短期内完成,是否意味着大量非流通股将上市流通,市场能否承受这一压力?

不能否认,非流通股上市后会给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但在很多时候,这一压力被过分夸大了。以首批试点公司金牛能源为例,按照有关,金牛能源大股东必须保持持股在51%以上的xxx控股地位。该公司实施方案后,其大股东邢台矿业集团持股比例将降至57.63%。这样,大股东只有6.63%的股份可以上市交易。也就是说,名义上大股东的股票全部获得了流通权,但真正能流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金牛能源的情况并非特例。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要根据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股权分置后在上市公司中的最低持股比例。可见,在完成后,依然会有相当比例的股票不会上市流通。

另外,如前面所述,获得流通权与减持并不是一回事。对于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大股东不但不会减持其股票,或许还会增持。这在成熟证券市场中相当常见。

为避免非流通股上市的冲击,试点还有分步上市的: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至少在1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者转让。12个月期满后,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超过5%,在24个月内不超过10%。首批试点公司中,三一重工、紫江企业和金牛能源的非流通股股东还主动提高减持门槛。综合来看,股权分置后实际股票供给的增加是较为有限的。

相关案例

编辑

农行股改

在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中,农行是xxx一家几乎在每个县域都设立机构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横跨城乡两大市场,具有极强的战略互补性。农行新闻发言人表示,股改后农行将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努力把农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连接城乡、融入国际、综合发展、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商业银行。

近一个时期,农行一直为精心打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收官之战,而紧锣密鼓地致力于股份制的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后,农行一方面扎实开展外部审计、不良资产尽职调查等股改前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农行为股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激发了其三农业务的生机和活力。这些举措既为农行股改后迅速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又促进了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按可比口径计算,农行拨备前利润2005年为425亿元,2007年末达到961亿元,今年9月末已达到980亿元。今年前三个季度,农行累计投放涉农xxx5713亿元,涉农xxx余额比年初增加1176亿元,占全行xxx增量四成以上。农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和支柱作用初步。

农行自1979年恢复以来,在为三农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和转制成本,积累了较大历史包袱,影响了服务三农作用的更好发挥和竞争能力的提升。此次在国家支持下进行股份制,实施财务重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农行更好地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下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更好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3]

从经济学分析

编辑

2006年3月6日,第23批的46家股改公司名单公布,至此,xxx股票市场上,股改公司的比例已接近50%,许多人对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的目标感到乐观。

也许是尚在进行之中的缘故,股权分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导致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失去控制权的先例。

股权分置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所有权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上市公司,包括在xxx及上市的中国国有企业。这个制度安排在2005年之前已经实行多年,其中特别:上市的企业只允许其少部分股份(通常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场公开发行及交易,其余的股份则暂时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并只能由一个或几个法人持有。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一个权宜之计,当初主要是希望一方面国家对上市国有企业具有xxx的控股权,另一方面也担心中国刚刚建立的股票市场无法承担全流通的市场压力。

确实,这一制度的实行xxx降低了国有企业在xxx及市场上市所遇到的思维观念及利益分配方面的阻力,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没有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可能晚很多年,但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后遗症,包括市场供需失衡问题、股东利益冲突问题及企业控制权问题。

xxx,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三分之二的非流通法人股,一旦被允许卖给个人投资者并在市场流通,似乎会导致市场上股票供应的剧增,如果对股票的需求跟不上大幅度增加的供应,可能会导致股价的大跌!

五年前中国证监会就提出进行,但因为市场压力不得不收回,一直到去年中才提出新的方案。许多人甚至认为由于股权分置造成的潜在的过量股票供应,导致了整个中国股市过去五年的一蹶不振,他们:股权分置就像一个定时,一个幽灵,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扫除一个重要的障碍!

对股权分置造成的市场供需失衡的担心在xxx已经深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可能过分及太片面,为什么?在上市的H股公司也同样存在股权分置问题,为什么证监会及投资者不担心供过于求?为什么H股指数与xxx指数背道而驰?

第二,股东利益冲突问题。流通股与不流通法人股的长期分割导致上市企业在收入分配问题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明显及长期的利益冲突。

流通股股东认为国有大股东当初上市时并没有以现金在市场上购买股份,而是以低于真正市场价的资本估值而获得股份及控股权,因此认为吃了亏,需要在股权分置时获得补偿。

到底需要补偿多少?没有人讲得清楚!显然,这是一个大股东与流通股小股东讨价还价的问题。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方案中很明确地将讨价还价的细节交给了每一个上市公司自己去处理,但股改方案必须经过三分之二流通股股东同意及三分之二全体股东同意。

这一政策是2005年股改可以顺利推行的关键,因为它一方面使得证监会可以于具体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也限定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讨价还价的相对力量,xxx降低了股权分置的交易成本与阻力。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母公司,相对较好说话,他们对流通股小股东的让步也就比较大,小股东在股权分置中获得补偿的股份数平均达到流通股总量的30%之高。

有学者和专家认为中,国有股让利太多,但也有流通股持有人认为国有股让利不够而方案。

市场参与者将注意力聚焦在这些讨价还价的细节上,显然合理而正当。但同样,在各方博弈中,再分配的xxx公平显然只能是理想化的要求。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真正重要的是:股权分置后大股东与小股东能不能有双赢的机会---上市企业的管理、生产力及业绩有实质性的改进。

企业素质的改进应该是股权分置最重要的目标,可惜xxx在这方面的讨论很少,注意力都集中在市场供需平衡及股东利益冲突这两个问题上了。企业素质的改进与企业的控制权直接相关,而股权分置往往导致企业控制权的。

第三,控制权的问题。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别是其国企母公司,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的控制权。

某个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运用不当,企业经营必然出问题,企业生产力将下降,利润减少,股价下跌。在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当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因为经营不善而跌到一个很低的水平时,一些策略性投资者就可以介入,大量收购该公司的股票,或以收购兼并的形式,成为控股股东,并撤换管理层、更改经营方式、提高生产力及业绩。

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度完全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有能力的大股东无法替代的大股东,企业也就无法在市场压力下通过优胜劣汰而有系统地扭亏为盈,持有烂股的小股东也就无法借收购兼并来 ,日久天长,股市也就失去活力而一蹶不振。

可见,控制权是中国上市企业及证券市场xxx的制度瓶颈,而股权分置是消除这一瓶颈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有股权分置并不足以造就一个成熟的企业控制权市场,来提升上市企业股东及管理层的素质及企业的生产力与业绩。股权分置还必须有国有企业配合,特别是国有企业股东市场及管理者市场的。只有当上市企业的控制权有可能从的股东转移到能干的股东时,中国证券市场持久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股改xxx股

编辑

xxx个股改试点的是三一重工600031,具体时间表如下:

05-06-02 征集投票权开始日

05-06-06 网络投票开始日

05-06-09 征集投票权结束日

05-06-10 股东大会召开日期

05-06-10 网络投票结束日

05-06-15对价股份到帐日

05-06-15 方案实施股权登记日

05-06-17对价股份上市流通日

05-06-21对价现金支付日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达到了新世纪以来的最低点:998点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3061/

(21)
词条目录
  1. 股份
  2. 股份制
  3. 股改背景
  4. 非上市公司股改
  5. 股权分置概述
  6. 由来与发展
  7. 第一阶段
  8. 第二阶段
  9. 第三阶段
  10. 形式分置
  11. 股权设置有四种形式
  12. 解决股权分置必要性
  13. 股改意义
  14. 原因
  15. 作用
  16. 社会反映
  17. 股民做法
  18. 特点
  19. 市场承受
  20. 相关案例
  21. 农行股改
  22. 从经济学分析
  23. 股改第一股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