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定律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目录

库仑定律

编辑

库仑平方反比定律,或简称为库仑定律,是一种物理实验定律,用于量化两个静止带电粒子之间的力的大小。 静止带电体之间的电力通常称为静电力或库仑力。 虽然该定律为人所知较早,但它于 1785 年由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奥古斯丁·德·库仑 (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 首次发表,因此得名。 库仑定律对于电磁学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是它的起点,因为它使得以有意义的方式讨论电荷量成为可能。

该定律指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吸引力或排斥力的大小与电荷大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女| = k e | q 1 | | 问题 2 | r 2 {\\displaystyle |F|=k_{\\text{e}}{\\frac {|q_{1}||q_{2}|}{r{2}}}}

这里,ke 或 K 是库仑常数 (ke ≈ 8.988×109 N⋅m2⋅C−2),q1 和 q2 是带符号的电荷大小,标量 r 是电荷之间的距离。

力沿着连接两个电荷的直线。 如果电荷具有相同的符号,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是排斥的; 如果他们有不同的标志,他们之间的力量是有吸引力的。

作为平方反比定律,该定律类似于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但引力总是有吸引力的,而静电力可以是吸引力或排斥力。 库仑定律可以用来推导高斯定律,反之亦然。 在单个驻点电荷的情况下,这两个定律是等价的,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一个物理定律。 该定律已经过广泛测试,观测结果在 10−16 m 到 108 m 的尺度上支持该定律。

历史

编辑

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化知道某些物体,例如琥珀棒,可以用猫的皮毛摩擦以吸引羽毛和纸张等轻质物体。 米利都的泰勒斯 (Thales of Miletus) 在公元前 600 年左右首次对静电进行了有记录的描述,当时他注意到摩擦可以使一块琥珀具有磁性。

16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对电学和磁学进行了仔细研究,将磁石效应与摩擦琥珀产生的静电区分开来。 他创造了新拉丁词 electricus(琥珀或类似琥珀,来自 ἤλεκτρον [elektron],希腊语中琥珀的意思)来指代摩擦后吸引小物体的特性。 这种关联产生了英文单词 electric 和 electricity,它们在 1646 年 Thomas Browne 的 Pseudodoxia Epidemica 中首次出现。

18 世纪的早期研究人员怀疑电力会像重力一样随着距离而减小(即,作为距离的平方反比),包括丹尼尔伯努利和亚历山德罗伏特,他们都测量了电容器极板之间的力 , 和 Franz Aepinus,他在 1758 年提出了平方反比定律。

基于对带电球体的实验,英国的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是最早提出电力遵循平方反比定律的人之一,类似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但是,他没有概括或详细说明这一点。 1767 年,他推测电荷之间的力随距离的平方反比而变化。

1769 年,苏格兰物理学家约翰·罗宾逊宣布,根据他的测量,两个带相同符号电荷的球体之间的斥力变化为 x−2.06。

在 1770 年代初期,英国的亨利·卡文迪什 (Henry Cavendish) 已经发现了带电体之间的力对距离和电荷的依赖性,但尚未发表。

库仑定律

最后,在 1785 年,法国物理学家 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 发表了他的前三份关于电磁学的报告,其中阐述了他的定律。 该出版物对电磁学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用扭力天平研究带电粒子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确定两点电荷之间的电力大小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扭力天平由一根通过细纤维悬挂在中间的杆组成。 纤维充当非常弱的扭力弹簧。 在库仑的实验中,扭力天平是一根绝缘棒,一端附有金属涂层的球,由丝线悬挂。 该球带有已知的静电电荷,将第二个相同极性的带电球靠近它。 两个带电的球相互排斥,将纤维扭曲一个特定的角度,这个角度可以从仪器上的刻度上读取。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93927/

(2)
词条目录
  1. 库仑定律
  2. 历史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