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维休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个人简历岑维休(1897-1985)字颖元,号熙堂。广东恩平人。<华侨日报>创始人.早年就读于育才书院。1925年创办《华侨日报》,任总经理。后在联营《南中报》、《南强日报》;1937年11月在澳门联营《华侨报》;在广州联营《大中报》、《大华晚报》,形成华南报业集团。曾参加当地的救童助学、防痨、红十字会等社会福利工作。历任太平绅士、四邑商工总会理事长、儿童会会长、报业工会、中文大学...

  个人简历

岑维休(1897-1985)字颖元,号熙堂。广东恩平人。<华侨日报>创始人.

早年就读于育才书院。1925年创办《华侨日报》,任总经理。后在联营《南中报》、《南强日报》;1937年11月在澳门联营《华侨报》;在广州联营《大中报》、《大华晚报》,形成华南报业集团。曾参加当地的救童助学、防痨、红十字会等社会福利工作。历任太平绅士、四邑商工总会理事长、儿童会会长、报业工会、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董等。曾获英女王颁发的O.B.E.勋衔和C.B.E.勋衔。

  岑维休岑维休,字颖元,号熙堂,1897年出生于恩平县圣堂区大江中安草葫村(今为江洲镇中安管理区草葫村)。岑维休兄弟四人,长兄维和,二兄维聚,三兄维歌,维休排行第四。岑维休童年时,不幸父母双亡,*兄长扶持,供其读书至育才书院毕业。

   初出茅庐

  岑维休生性聪颖,且勤学善思,英文成绩优异,受到老师的赏识。他毕业后,17岁即被荐到英国人主办的《南华早报》(英文报)当职员。岑维休工作认真负责,初时在早报当校对员,常校对出一般人所不易校出的错误,故被早报总编所重视,不久提升为营业部高级职员。他在《南华早报》工作10年,不仅积汇了办报经验,而且产生了办报的兴趣。

  1925年,华商总会办的《华商总会报》拟停办。商会曾商请岑维休接办。岑维休与长兄岑维和、同事陈楷磋商,一致同意购下《华商总会报》的产权,并将该报的工作人员继续留用。

   一鸣惊人

  1925年6月5日,岑维休主办的《华侨日报》创刊。《华侨日报》的xxx任总编辑,由原《华商总会报》的总编辑李大声出任。岑维休极其重视罗致新闻人才。他的朋友胡惠民,原在孙科、李超禄在广州办的英文《太阳日报》当记者,对广州的情况相当熟悉。那时,十分重视广州地区的新闻,胡惠民确是一位理想人物。于是,岑维休诚聘胡惠民到《华侨日报》工作。数月后,总编辑李大声请辞,岑维休就委任胡惠民为临时总编。对《华侨日报》的xxx新闻版,则由原在广州报界任职的张知挺负责。不久,张知挺被岑维休委为该报的总编辑。岑维休考虑到在国际上的地位,须与港英多联系,故特聘任名人何棣恭的公子何少庵为公司的英文秘书,藉以维持《华侨日报》与《南华早报》的密切联系。一切英文文件与事务的往来,均托付何少庵秘书。

  岑维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又知人善任。具体事务,均由总编辑和各部门自行处理。据说,他从1925年主理《华侨日报》以来,数十年以还没有解雇过员工,所以《华侨日报》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不少是共事十多年而至敷十年的老搭档。

20世纪初,的报刊较多。既有的、澳门的,又有广州的、上海的,竞争较为激烈。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是难以长久支持下去的。20年代中期,《华侨日报》异军突起,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组成庞大的报业集团。在,与《南中报》,《南强日报》、《中华日报》,在广州,与《大中报》、《大华晚报》,在澳门,与《华侨报》等联合经营,成为华南的报业集团,从经济上、业务上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扬长避短,从而增强了的竞争力。

  澳门《华侨报》创于1937年11月,最初是《华侨日报》的澳门版。当时,《华侨日报》社长岑维休派出赵斑斓、曾渭灵两人到澳门创办《华侨报》,资金由岑维休负责,办报方针与《华侨日报》一样。该报采用新式机印刷出版比澳门其他提早,加上该报以崭新面目出现,故受澳门读者所欢迎。同时,该报于当日下午运送到中山江门、新会等地,及时传送xxxxxx的消息,深受读者好评。《华侨报》发行量迅速增至1万份,打破了澳门的报业发行纪录。

  岑维休办报的态度十分认真。他的《华侨日报》是贯彻商人办报立场,多为工商界向表达意见,甚为港英所重视,并建立了良好关系。

1941年日军侵占后,岑维休避居他方。在日军的下,他委派何建章出面继续出版《华侨日报》。战后,一些官员藉此对岑维休进行,并拟派员主理《华侨日报》的编务。岑维休不得不请求英人的援助与,才能自主。

   个人发展

  xxxxxx胜利后,市场逐步恢复繁荣,《华侨日报》热衷于搞好该报的经济版。岑维休知道《经济导报》有一班从事经济研究的人才,而《经济导报》的督印人李启辉是他的同学,故特请李启辉推介长于办经济版的人才主持《华侨日报》经济版。后来,李启辉推荐了陈文川、麦扬、容若思等人《华侨日报》工作。虽然陈文川等主持该报的经济版后,曾发表了不少有利于解放xxx和进步事业的新闻,但是,岑维休对此从没提出过不同意见。这是因为岑维休是个有敏锐眼光的人,他也乐于与李启辉等多些联系,与《经济导报》牵有一丝关系,以便多听各方信息,而适应中国形势的变化。

  《华侨日报》尽量报道各方面的消息,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能从这份上看到自己所关心的新闻,所以赢得了更多的读者。该报针对市民多来自广东的特点,故辟有广州和广东省各县的新闻栏,并派出得力人员专驻广州采访和负责联系各县,及时传递新闻资料;又因与上海生意往来密切,且上海商人在港经商的不少,同时重视上海新闻,派有记者到上海采访,以xxx时间,把上海新闻发回,使该报能迅速报道上海情况。《华侨日报》还十分重视交通信息,刊登的水陆交通消息齐全,满足人士的需要。由于上述特点,《华侨日报》的销售数和广告收入方面,常常处于各大报的xxx地位。

   新闻

  1952年,《华侨日报》销量日增,为适应发展需要,于是扩充设备,增加员工。原址不敷使用,就清拆原址,新建成五层大厦。1964年9月,为增加新闻报道的采编速度xxx采用了英国无线电话对讲机,建立无线电采访车队,使记者的现场采访,直接通过对讲机送回编辑部,编辑又可通过对讲机直接指导记者的采访工作。这样,《华侨日报》的新闻报道更快速及时。同时,不断增添最新科学的印刷设备,改进印刷技术,常给读者以新鲜的感觉。

为迅速世界新闻,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华侨日报》在1986年已设有透社、法新社、国际合众社、、中央社、中国新闻社、及新闻处等电讯自动收报或传真机,还设有摄影部、制版部,配合高速的柯式印刷。至今,该报仍是现存历史最长的中文。该报发行有版、英伦航空版、国际航空版等。在,《华侨日报》还出版《华侨晚报》和每年一册的《年鉴》。

   乐善好施

岑维休从1915年起从事工作,至1985年逝世止,凡70年,其从事报业时间之长,在国内外是罕见的。尽管60年代,他的长子岑才生出任经理,岑维休仍关心该报,每天午夜必返上班,处理有关报务。他对于报业感情至深,对培养报业人才也十分重视。他逝世后,据报道,他曾在生前捐了20万英磅给英联邦报业协会,作为培训新人之用。

  岑维休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功绩显著。1956年元旦,被英女王授予O.B.E勋衔。何瑾按察司其勋绩时说:岑维休先生于1925年创办《华侨日报》,该报现已成为中文最有声望及最受尊敬者,岑先生为一之居民,积极从事于保持及以种种方式增进之令誉。可见,岑维休在报业的声望与影响是较大的。

岑维休是太平绅士。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热心社会慈善事业。1956年,他被推选为四邑(恩平、台山、、新会)工商总会理事长。1956--1965年公推为儿童会会长,1966年被选为名誉会长,以及防痨、心脏及胸病协会副会长。曾八次担任报业公会。他还担任《华侨日报》读者救童助动基金委员会、英王御准助学金委员会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董。1977年元旦,英女王授勋,岑维休再获O.B.E勋衔。

   教育事业

  岑维休对家乡之教育事业,一贯支持。早在1935年,他捐资创办了大江旧村的现光小学,还赠送200套校服及一批体育器材,并出任现光小学校董会名誉会长。1984年,他为便于江洲镇子弟之深造,接受中学教育,便捐资百万,兴建江洲中学。江洲中学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分三座三层楼房。其中教学楼各一座、办公楼一座、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各一座。

  课室宽敞明亮,运动场地宽阔平整,学校四周植,设有花带,教学区与生活区分开,校园幽静,有利于教学。1984年,省、市、县领导莅临该校参观指导。他们十分赞赏岑维休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爱国爱乡。江洲镇为纪念岑维休对家乡教育事业之建树,特在江洲中学之正门广场内,为他立了铜像。

   捐助学校

  1985年6月,恩平县江洲镇考察团访港,岑维休、岑才生父子盛情接待。岑维休再捐3万港元给大江中心小学扩建校舍,又捐赠3万港元给江洲侨联会。他还捐资5万港元支持兴建新恩平人民医院。岑维休桑梓之举,受到邑人的敬仰。

  岑维休与结婚后,育有三男二女。长子才生,继承父业,也是太平绅士、市政局议员、束区区议员、基本法委员会委员,还兼任30多个或职务。次子悦生,今居美国。三子瑞生及女儿淑婉、淑娟,分别在或美国谋生。

   医院病逝

  岑维休于1985年12月19日,病逝于法国医院,终年89岁。家乡人民甚为痛惜,恩平县人民派员前往吊唁,并送了花圈。恩乎县、县长、县侨联会、江洲镇、江洲中学等均发出唁电,以示哀悼。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053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