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抗磁性
编辑超抗磁性(或完全抗磁性)是某些材料在低温下发生的一种现象,其特征是完全没有磁导率(即体积磁化率 χ V {displaystyle chi _{rm {V} }} = −1) 并排除内部磁场。
超抗磁性确立了材料的超导性是一个相变阶段。超导磁悬浮是由于超抗磁性,排斥接近超导体的永磁体,以及阻止磁体漂浮的磁通钉扎。
超抗磁性是超导性的一个特征。它于 1933 年由瓦尔特·迈斯纳 ( Walther Meissner ) 和罗伯特·奥克森菲尔德 ( Robert Ochsenfeld ) 确定,但它被认为不同于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是在超导性首次形成时发生的,并且涉及排除已经穿透物体的磁场。
理论
编辑弗里茨·伦敦 ( Fritz London ) 和海因茨·伦敦 ( Heinz London ) 发展了这样一种理论,即磁通量的排除是由在超导材料表面流动的屏蔽电流引起的,它产生的磁场恰好抵消了超导体内部的外部施加场。每当将超导材料带入磁场时,就会产生这些屏蔽电流。 这可以通过超导体的电阻为零这一事实来理解,因此由磁场内的材料运动引起的涡流不会衰减。
1935 年,弗里茨在皇家学会表示,热力学状态将由单个波函数来描述。
屏蔽电流也会出现在最初正常的导电金属被放置在磁场中的情况下。一旦金属冷却到适当的转变温度以下,它就会变得超导。这种金属冷却时磁场的排出不能再仅通过假设零电阻来解释,称为迈斯纳效应。它表明超导状态不依赖于制备的历史,只依赖于温度、压力和磁场的当前值,因此是真正的热力学状态。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1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