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附属医院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第一医院   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成就卓著。  医院现有在编职工4576人,病床2228张,年门、急诊量约420万人次。长期以来,医院充分发挥医疗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成功诊断、治疗和抢救了许多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如:如国内首例肾移植、断趾再植、连头婴分离手术及第三代试管婴儿诞生,国内首例、世界罕见胸腹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首例多...

大学附属医院

  xxx医院

  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成就卓著。

  医院现有在编职工4576人,病床2228张,年门、急诊量约420万人次。长期以来,医院充分发挥医疗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成功诊断、治疗和抢救了许多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如:如国内首例肾移植、断趾再植、连头婴分离手术及第三代试管婴儿诞生,国内首例、世界罕见胸腹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首例多的成功实施(被评为 2004 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等,这些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医疗界填补了许多空白。

  教书育人为本,临床教学xxx。

  医院是中山大学xxx的临床教学,承担医学本科 60 %以上的临床教学任务,拥有22个博士,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105人,硕士生导师233人,xxx继续教育医学1个、卫生部13个、临床研究所2个、临床研究治疗中心6个和临床研究实验室14个,其中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和辅助循环实验室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学科设置齐全,专科实力雄厚。

  医院设有61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其中肾内科、普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等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妇产科、儿科、泌尿外科8个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广东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广东省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血管外科科研中心和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等社会医疗组织都设在医院。

  科研累累,学术成就喜人。

  医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省部委以上科研90多项;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处于全国医院的前列;每年发表论文、论文被引用和SCI收录数量也位居全国医院前列。主办和承办《中华肾脏病》、《中华显微外科》、《中华胃肠外科》、《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神经疾病》、《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和《现代临床护理》7份国内有影响的医学专业

  周边公交(中山医站):16 221 222 223 227 22 243 299 40 542 夜27 夜36 夜39 夜40 夜9 183 192 1 22 548 76 夜1 夜2 546 548 夜1 夜2

  (省人民医院站):211 76 864 夜4 112 542 548 28

   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名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它诞生于1835年,由美国传教士伯驾(Dr.ParKer)先生创办,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西医院;1886年,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在此学医和从事活动,遂成为中国策源地之一。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中山大学,医院更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山二院),分南北两个院区,院本部位于广州市沿江西107号,占地面积32150平米。

  在这片中国医学的发源地,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周寿恺、毛文书、秦光煜、林模、钟世藩等一大批勇于创新、默默耕耘的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中国首例膀胱取石术,首例病理解剖术,首例眼疾手术,首张医学X光片,xxx个医学留学生和xxx个女医学生,xxx本医学等,都在这里诞生。

  历经172个春秋,医院已经建设和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拥有MRI、CT、ECT、DSA、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碎石机、骨密度仪、自动化分析仪、直线加速器、热疗超声刀、高压氧等一大批现代化设备,下设内科(心血管、内分泌、消化、呼吸、血液、泌尿、风湿)、外科(普外、泌尿外、心胸外、骨外、神经外、烧伤整形外、小儿外)、妇产科(生殖内分泌、肿瘤、围产)、儿科(血液、新生儿、呼吸)、耳鼻喉科(耳、鼻、喉)、口腔科(颌面外、修复、口内)、眼科、皮肤科中医科、急诊科、综合科、监护科(ICU、CCU)、神经内科、康复科、肿瘤科、麻醉科、放射科(放射影像、放射介入)、检验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病理科、输血科、药剂科、预防保健科、手术室、供应室、医学研究中心、博济医疗中心等数十个临床和辅助科室。其中一级专业科室16个,二级专业科室27个,医技科室12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授予点12个,硕士授予点27个,其中内分泌内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口腔科为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为医院重点专科。

  1949年医院床位仅195张,日门诊量不足220人次,1958年床位增至500多张,日均门诊量1500人次以上;1984年医院职工1000多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8人;2005年全院职工1332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35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11个,博士导师19人,硕士点27个,硕士导师100多人。2006年,全院床位1380张,年门急诊量13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3万多人次。南院区(广州市海珠区盈丰33号)于2002年开业,全力创办以普通外科为特色的大专科、小综合院区,打造华南地区肝胆外科特色品牌

  近几年,医院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小儿血液科中国xxx株人胚胎造血干细胞系建系成功;普外科宋尔卫博士与哈佛大学医学科学家合作,应用RNA干预病毒感染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02年7月《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并被美国《科学》评选为“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代表性;消化内科《自主免疫状态下乙肝病毒变异的规律》课题参与国家973计划;小儿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内分泌内科《关于瘦素的系列研究》分别获2003年教育部科技一等、二等;2004年度儿科《提高儿童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妇产科《保存卵巢功能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内分泌内科《糖尿病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研究》分别获取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

  多年来,医院为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连续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2003年获全国、省、市抗非模范(先进)单位。医院秉承南北院区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学科群为主体重新布局,实现一个医院、两个院区、各具特色,统一品牌管理,将优良传统和文化在两个院区发扬光大,实现成为一所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强大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的战略目标

  周边公交:(南方大厦站)旅游2线夜1 夜31

   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始建于 1971 年,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承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以及医学教育和科研任务,是卫生部甲等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广东省文明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医院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黄金地段石牌岗顶、地铁三号线出入口;毗邻天河体育中心、广州火车东站、广州市汽车客运中心、华南快速干线出口,交通十分便利。

  医院现有职工近2000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780人,高级职称人员 254人。医疗科室设置齐全:设有临床科室 33 个,医技科室 10 个,开设病床近1400张(含肝病医院病床400张,日均门急诊量达到5000人次以上。

  医院配备有 MR 、 DSA 、 CT 、 CT-PET 、腺 X 光机、彩色多普勒诊断仪、骨密度仪、大型生化自动分析仪,以及中央重症监护系统、百级层流手术室、人工肝支持系统等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设施。医院注重把现代科技手段为高效的医护运作机制,全方位引入信息管理技术系统,包括住院病人“一日清单”查询系统,门诊医疗费用查询系统及导诊系统,医学影像和检验数据传输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

  作为中山大学医学部的主要临床教学,医院承担了多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国各地生的临床教学任务;有博士后流动站点;拥有一批卓有建树的学术,博士生导师 38 人、硕士生导师 124 人。此外还拥有国家药品临床研究 4 个,省级科研研究中心 4 个,广东省重点研究实验室 1 个,重点学科13个,并拥有肝脏疾病、耳鼻咽喉、风湿免疫等多个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科。

  医院重视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医院文化体系,将独特的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发展的张力,并汇集成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医院全体职工将以饱满的和昂扬的斗志,为把医院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综合性医院而努力奋斗

  周边公交(岗顶站):

   第五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位于珠海市美丽的洲湾畔,情侣旁,环山临海,幽静,风景秀丽。医院毗邻澳门,邻近码头及国际机场,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医院于2002年12月在原珠海市医疗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有欧陆建筑风格的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医技楼、肿瘤治疗中心,拥有先进完善的现代化医疗配套设施,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16层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16SC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钴60放疗机、尿动力学检查仪、全套电子内窥镜及微创外科腔镜系列、国内外先进的超声刀及应用于各系统手术的水刀系统、流色细胞仪、逾百万/台的先进麻醉机、高压氧舱等大批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并配有功能齐备的ICU,医疗设备总投资逾两亿元。

  医院现有职工1200余人,正高46名,副高116名,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42名。多名教授在专业领域成就卓著。目前有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学会委员4人,省级医学会各专科学会主任委员2人,省级医学会各专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64余人,市级医学会各专科学会主任委员11人,副主任委员18人。

  医院临床学科齐全,多数学科在本地区具备很强的实力。全院设有46个科室,其中临床科室36个,医技科室7个,门急诊系统3个。可病床1300张,门诊可供4000人次/用。现年门诊量44.6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4万例,年外科手术1.3万例。

  医院开展的项目包括:肝肾移植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人造血管置换术、螺旋水刀碎石经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胰体尾+脾脏切除术、介入热化疗治疗肝癌、人工肝、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胃肠手术;喉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及全喉切除术;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眼科疾病的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膜切开、闭角型青光眼的虹膜周切除术等);输尿管镜下压弹道碎石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电汽化术、尿动力学检查;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先心病封堵术、骨髓细胞移植术、自体(异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浆置换治疗SLE、肾穿刺术、无痛胃肠镜检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全脑全脊髓照射治疗、肿瘤大面积不规则野的照射、肿瘤深部热疗、 MARS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腹水超滤还输治疗性腹水;胃腺体肠上皮化生的分型、12种肿瘤标志物的同时定量检测、CT冠状动脉化积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乳腺钼靶摄影检查、免疫荧光、免疫病理诊断等。具有微观、微量分析检测能力,可进行病毒检测、生物学检测、基因诊断、组织细胞培养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血药浓度监测、组织配型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

  医院是中山大学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临床教学,承担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多项xxx和省市级科技项目。医院设有中心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医院积极开展多渠道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院。不断引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医院学术水平的提高。先后与意大利米兰大学合作成立了国际病理诊断中心、与国际肾脏病学会合作成立了肾脏病研究中心、与新加坡NKF合作成立了国际透析培训中心、与美国康耐尔大学共同成立了国际肺癌早期行动计划。医院在做好为珠海市和省内人民健康服务的基础上,还为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患者和游客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人实践着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笃行”的,鞭策着自己以崭新的风貌,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更高超的医术、优质的服务,为建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为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未来而努力!

   第六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又名中山大学附属胃肠医院(简称中山六院),始建于1965年。2007年2月5日,广州市将原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建制整体移交中山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医院,SYSU-GIH)。

  中山六院是一所以胃肠为专科特色的综合医院,承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等任务,是中山大学教学医院、广东省及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承办《中华胃肠外科》,内设博士后流动站、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天河区员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山六院坐落在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位于广州市城区中心地带,毗邻天河区、天河公园、珠江新城,与琶洲会展中心隔江相望。紧靠广州市地铁五号线员村站出入口、华南快速干线出入口,临近黄埔大道和正在开发的花城大道、临江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中山六院现有在编职工638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9人,有博士学位25人。各临床科室齐全,开设内、外、妇、儿、耳鼻喉、口腔、中医等12个二级学科和28个学科。编制床位303张,床位约460张。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业务用房2.6万平方米。

  新手术室

  作为中山大学的临床教学,中山六院承担了多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国各地生的临床教学任务,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点;拥有一批卓有建树的学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

  中山六院消化内镜中心是全国最优秀的内镜中心之一,配备先进的消化道电子内镜主机4套及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放大电子肠镜等十余条,拥有国内xxx可经鼻超细电子胃镜,中心内配有数字减影X光设备、大肠水疗机等专科设备,xxx地提高了肠镜检查的成功率及准确性。开展的无痛胃肠镜受到了广大患者的热烈欢迎。对远道而来,需及时做肠镜的患者,该中心通过大肠水疗,清洁肠道,无需患者住院口服泻药及等候时间,xxx地方便了患者,满足了患者的需要。此外,还拥有多层快速螺旋CT、彩色B超、800mA进口X光机、C臂X光机、数字化X光机、脑地形图、全自动生化检测仪、骨密度检测仪、病理冰冻切片机、动态频闪喉镜、人体成分测量仪等大型检查设备,有高压氧舱、各种康复治疗仪、烧伤疤痕治疗仪及电视腹腔镜等大型先进治疗设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医院)首任院长、博士生导师汪建平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全国结直肠外科学组组长、《中华胃肠外科》主编、《外科学》教材副主编、中华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胃肠外科与营养支持学组组长、日本消化器外科学会员、亚洲造口康复治疗协会理事及中国区。

  中山大学附属胃肠医院是中山大学医科的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其特点是以西医为主、医结合、防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其代表学科有食管胃肠外科、肝胆脾胰外科、结直肠外科、肛肠外科、消化内科、炎性肠病中心、肿瘤综合治疗科、消化内镜中心和临床营养中心等。胃肠技术团队实力雄厚、人才众多、设备先进,能解决食管、胃、小肠、结直肠、等外科领域的重大、复杂和疑难病例。胃、结直肠肿瘤、直肠良性疾病的诊治处于全国xxx水平。胃肠学术团队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5项,各级科研斐然。“直肠癌保功能手术提高患者质量的系列研究”荣获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

  中山大学附属胃肠医院、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和中华胃肠外科是中山六院的三大支柱,与内、外、妇、儿等友邻科室及麻醉科、手术室、SICU等配套科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大学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技术阵地和学术平台。医院与国外多个著名的胃肠疾病中心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双边交流和合作关系,诊疗技术、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根据广州区域卫生的规划和中山大学发展战略,按照卫生部和教育部关于甲等教学医院标准,我院将用3-5年的时间,建设成为设置床位1000张,其中胃肠专科设置床位400~500张,综合学科设置床位500~600张,以食管、胃、肝胆脾胰、小肠、结直肠、等的良恶性疾病诊疗为大专科特色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实现学科结构调整、服务模式创新、医疗资源共享,百姓和社会。

   口腔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是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口腔专科教学医院,拥有一支高学历、富有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人才队伍,50%医护人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授、副教授及8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20名,并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口腔医学会主委、常委等职。医院设有牙体牙髓病科、儿童牙科、牙周粘膜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预防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种植科、特诊科、急诊科、洁牙中心等临床科室和住院部,以及病理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义齿制作中心等辅助科室。医院所有科室每天开设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教授门诊,日诊量达1千多人次。

  医院位于广州市区繁华、交通方便的陵园西,门诊口腔综合治疗台140台,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床66张。全面使用国内xxx口腔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实现了挂号、诊疗、处方、收费、预约的网络化管理。医院在国内率先实施“一人一机”的口腔专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成为卫生部口腔医院感染控制南方示范单位。医院引进系列新技术、新材料,购置根管显微镜、颞颌关节镜等国际一流的口腔医疗设备,大力开展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工作,疑难杂症的专科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处于国内xxx水平。医院诊室、病房、候诊、住院条件的设计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诊疗。

  医院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设有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材料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解剖生理学等8个教研室。实行多层次办学,培养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承担多项xxx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接受国内外各类生,推广规范化的现代口腔诊疗技术,全面提高了本地区口腔疾病治疗的整体水平。

  医院大力开展口腔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省科技厅和卫生厅等科研项目。多项科研通过鉴定,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等多项励。每年在国内外口腔专业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广东省口腔医学会成立并挂靠医院后,进一步确立以学会作为全省口腔医学学术交流中心的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华南地区的学术繁荣。

  周边公交:(陵园西站)546

  (东风大店站)

   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两部分组成。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建设,现肿瘤防治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医疗规模xxx、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已居全国xxx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广东省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现有员工1519人,病床数1051张,设有23个临床、医技科室,22个机关职能科室,1个实验研究部。年门诊量逾30万人次,出院人数达26000人次,手术8460例,医疗业务量均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xxxxxx抗癌药物临床实验研究(GCP中心)、中国医结合肿瘤中心、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广东省抗癌协会的依托单位。

  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的医教研队伍,其中有高级职称人员17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73人,在读研究生351人。中心的多个学科发展居国内xxx水平,是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放疗专业委员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的副主委单位。中心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可为广大肿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在教学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培养了大批的肿瘤专科人才。中心是xxx医疗继续教育,自1964年起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学班,已为全国培养了3000名肿瘤专业技术人才。

  中心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机构,“十五”以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对研究人员推行PI制,实行“滚动、竞争、”的体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共获得各级科研课题资助344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及“973”计划项目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得各类科技励15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各一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广东省科技一等各2项;中心自行研发的低熔点铅挡块技术、适形照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国家Ⅰ类新药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抗肿瘤注射液已完成Ⅰ期临床实验;生物工程人工食管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此外,中心被国际上的SCI期刊收录发表论文数也逐年增多,主编的核心期刊——《癌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亦与日俱增。中心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合作单位,2003年与全美实力排名xxx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erson)结为姊妹医院,与、日本、法国英国等世界先进的癌症防治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

  周边公交(肿瘤医院站):224A 224 283 518 夜18 夜38 185 261 2

  (执信站):

  (执信中学站):112 16 192 221 223 225 535 550 63 夜15

   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座落于广州市先烈南54号,占地面积8,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

  中山眼科中心是中山大学附属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的眼科组成的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室,组建于1953年。1965年,移至现址正式建成眼科医院,当时住院床位为122张,七十年代扩至210张,现有317张。在已故著名眼科专家陈耀真、毛文书教授的创始和几代人的努力下,眼科医院的建设规模、医疗服务、专业设置、学术水平、人才培养、人员编制、病床数和医疗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1983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眼科医院被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厅级建制。2001年10月,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下设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办公室和眼科视光学系,是集眼科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以规模大、专业人员多、专业齐全、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著称。

  经过全体工作人员40多年的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和奉献,在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89年,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学被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为全国眼科学重点学科点。1990年,卫生部批准在中山眼科中心内成立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1995年,眼科医院通过甲等医院的评选,成为国内xxx眼科甲等医院。1995年眼科医院被广东省委、评为广东省文明单位。1997年,中山医科大学创办的眼科视光学系设在中山眼科中心。1998年,眼科医院被广东省卫生厅评为“百家文明医院”。2000年中山眼科中心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2001年,经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批准成立了相应的眼科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共建眼科实验室。2001年中心被评为“广东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中心被广东省委、省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2004年,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被评为优秀。2005年,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实验室正式列入科技部2005年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6年,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建设论证。

  中心现有在编人员359人,其中专业人员304人,正副高级职称人员108人、中级职称人员126人,获博士学位62人、硕士学位32人,是一支人才梯队合理,人数和技术力量居国内先进行列的眼科专业队伍。其中304人从事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中心眼科专业齐全,中心属下的眼科医院有12个专业科室(角膜病、青光眼、眼底外科、白内障、眼肿瘤和眼眶病、眼底内科、眼整形、眼外伤、眼肌屈光、中医眼科、神经眼科、准激光)和12个辅助科室;眼科研究所有11个专业实验室(病理、眼眶病与眼肿瘤、生化、白内障、遗传生物学、视觉科学、视觉生理、玻璃体视网膜病、免疫、药理、眼库),开设黄斑病、小儿遗传眼病、葡萄膜炎病、眼镜等临床专科;眼科视光学系设有5个实验室(应用光学实验室、眼镜实验室、眼镜光学实验室、近视眼实验室、临床视光学实验室);该中心属下还设有防盲治盲办公室。角膜病专科被列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眼库与角膜移植实验室被列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角膜病和白内障专科被列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每个专科已形成了自己的医疗和科研特色。角膜移植、准激光角膜屈光矫正手术、角膜形态学、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葡萄膜视网膜炎发病机制系列研究、青光眼和视网膜玻璃体疾病的诊治居国内xxx地位,部分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我中心青光眼专科、白内障专科、角膜病专科等三个专科成为广东省“十一五”医学重点专科,其中,白内障专科、角膜病专科是广东省“十五”医学重点专科,青光眼专科是新增的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中心认真抓好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优势,不仅治愈了许多常见和多发性眼病,还治愈了不少疑难复杂的眼病,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使不少病人重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医务人员诊治来自的眼疾患者,2007年门诊量达47万多人次、住院病人2.2万多人次、年住院眼科手术2.4万多例。开展了许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手术和诊断治疗技术,成为国内复杂疑难眼病的会诊和治疗中心之一。

  中心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级人员申报各级竞争性的科研课题,开展眼科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两者结合的研究,开展从整体到细胞、基因水平的研究。从1996年起,中心的科学研究分别获得多途径的基金资助:获得包括国家“973计划”首席课题1项、“863计划”4项、“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等xxx课题92项、国际合作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283项、厅局级课题107项等共599项,研究总经费达8000多万元。经过广大专业人员的开拓性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部份研究项目达到国内xxx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共获科技9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7项、省部级61项,厅局级22项。《表面角膜镜片术的系列研究》、《治疗性角膜移植系列研究》和《角膜形态学及全角膜厚度的系列研究》、“葡萄膜炎发生及慢性化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白内障的防治研究》、《葡萄膜视网膜炎发病机制的系列实验研究》和《准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白内障防治技术》被列为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之一,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该技术。

  中心师资力量雄厚,是我国培养眼科人才的重要之一,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8人,是我国可招收眼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最早的单位之一。这些研究生导师除了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医疗和指导科研外,还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国外留学人员、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该中心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70多人(在学研究生人数215人)、博士后人员1~ 2人、生100多人次。研究生和生除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外)外,还有来自国外和澳门地区的生。从1997年开始,眼科视光学系每年招20名本科生。带教老师备课认真、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的好评和得到上级的表彰。

  中心的防盲机构与国际防盲组织HKI基金会等国外机构合作,每年派出医疗队,曾深入到广东19个县市、48个镇,开展查盲防盲治盲工作、进行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基层眼科医生,深受基层群众和医务人员的欢迎及国际眼科同行的好评。他们还积极参与“视觉xxx中国行动”复明活动,1998年被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复明扶贫情暖山区”锦旗。 2007年防盲办继续在广东省的阳江、阳春以及惠东等农村地区开展白内障复明项目,推广“高质量、低价格、持续性”的白内障手术服务模式。在2007年一年间,共有约2000名白内障患者直接在项目中受惠,接受了白内障复明手术。该项目受到了阳江、阳春和惠东等当地医院、部门,特别是白内障患者的欢迎和肯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中心防盲办开展的群体性眼病研究:广州市双生子近视遗传研究项目是由广州市科委、中澳科技特别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共同资助的,防盲办负责组织实施、为期五年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07年暑假组织了双生子项目的第二年的眼科检查。为500多个双生子家庭进行了进展表型的数据收集。2007年关于该项目xxx年表型数据结果的论陆续在国际知名的眼科发表。其中两篇双生子项目的论文在新加坡进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光眼大会分别获得了最佳论文。

  中心十分重视抓才的培养,采用选留优秀毕业生、严格的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培训、推荐报考研究生、选派到国外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申请科研课题和申报科研、建立激励机制等途径促进人才的成长,造才的良性循环,为中心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吸纳国外学有所成的优秀留学人员和国内外学术带头人以及聘请享有一定声望的国外眼科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为眼科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中心十分注意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国内外单位的友好往来,举办大型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如在1985年举行我国首次的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多届国际性临床眼科学术会议、第28届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术会议、xxx届亚太视觉科学大会、xxx届亚洲白内障研讨会、第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第九届国际近视眼研究大会、xxx届现代眼科显微外科国际、xxx届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国际论坛等),邀请专家参加会议或。中心也经常派人参加在境外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医务人员从中及时了解到眼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中心与境外(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11间大学、医院和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外专家也到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国际间的科研合作。2007年我中心外事活动十分活跃,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挪威、荷兰、、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27批75人次,来访的专家在我中心共举办了23场学术,受到医务人员和学生的欢迎。

  2007年中心共举办三次中外学术,包括眼科视光学系建系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xxx届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和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国际论坛。

  中心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兴建的门诊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购置了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准激光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乳化粉碎仪、玻璃体切割仪、悬吊式大型手术显微镜、彩色多普勒仪、光学断层扫描仪、激光机、超脉冲二氧化碳美容激光机、多焦点视诱发反应仪、超声生物显微镜等)、引进中英文计算机光盘检索、开通信高速公Internet联网、订购了50多种国外知名眼科、15种国内眼科和最新的眼科专著,出版《眼科学报》并与国外交换18种,xxx丰富了眼科信息的来源和交流。

  中心科技人员由于在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而获得殊荣。李绍珍教授(已故)曾当选为全国眼科学界xxx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聘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2人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20多人被同行推荐在国外及国内如中华眼科学会和广东省眼科学分会等专业机构中担任负责人或委员,在全国同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威信;20多人分别担任国内《眼科学报》、《中华眼科》等多本眼科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2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xxx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担任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2人被评为“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个人”;4人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及“中国青年科技”;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4人分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特等”、“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卫生部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全国科技之星”;4人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1人被评为广东十大“师德标兵”;1人为第3~6届、1人为第7~9届代表;1人为中国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

  周边公交:(先烈南站高峰快线12 高峰快线8 209 27 289 293 546 54 85 夜19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17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