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齐国故城简介
编辑临淄齐国故城,是周代至汉代的临淄城所在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部的齐都镇。地处临淄区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关村南,西依济水东临淄河,故名临淄。
临淄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2部分,大城东临淄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临淄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布局
编辑临淄齐国故城占地面积约 668 平方公里(258 平方英里),城市建在两条平行的南北河流之间,东部是淄河,西部是西河旧河道。
城址布局
临淄齐国故城分大城与小城2部分,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宫城,南北2千米,东西约1.5千米,周长约7.2千米,小城墙基一般在20米-30米宽,最宽处达55米;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外城,南北4.5千米,东西3千米,周长14.1千米,大城墙基宽分20、25、30、34、43米不等,大城西墙被压在小城北墙之下,表明大城建造年代早于小城,城墙都是用土夯筑而成,夯层分3厘米-7厘米不等。
桓公台宫殿建筑遗址区,位于小城的西北部,是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名叫桓公台,俗称梳洗楼、梳妆台,北距小城北墙约200余米,高14米,南北86米,东西77米。此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台为齐国宫殿高台建筑遗址。
10号宫殿遗址,位于小城的东北部,东距小城东墙约300米,在桓公台以东约1000米处,中央为战国时期修筑的夯土台基建筑,平面上总体南北长达87.5米,东西宽113米,台基虽仅1层,但高度在3米以上,且周围壁面立柱镶板,装饰完善,台上建筑有彩绘木门以及铜构件,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依据工作顺序命名为齐故城10号遗址。遗址整体地势明显高出周边,为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处重要宫殿遗存,俗称“金銮殿”。
城址城门
因东、西城墙沿河岸弯曲而建,故出现城墙拐角24处,仅沿淄河东墙就有14处。史书记载,齐城有门13座,已探明11座,其中小城城门5座:南门2座,东、西、北门各1座;大城城门6座:南、北门各2座,东、西门各1座。
按交通干道的走向和城门的布局,还有西门1座,约在齐都镇永顺村北,排水道口以南,俗称“三圣门”。另一座是东门,在河崖头村南,或葛家庄以北,俗称“雪门”。
城址干道
临淄齐国故城大、小城内发现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有3条,大城内有7条。
小城内干道:
- 东侧门大道,保存约1200米,宽8米;
- 西门大道,长约650米、宽17米;
- 北门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宽6至8米。
大城内干道:
- 东部南北干道,自南墙东门通向东北,全长3300余米,宽20米;
- 中部南北干道,全长4400米,宽20米;
- 北部东西干道,自东门西行偏西北,直至西墙,长约3600米,宽15米左右;
- 北墙西门大道,南伸,与北部东西干道相接,存650米,宽6米多;
- 中部东西干道,长2500多米,宽17米左右;
- 西门大道,东伸约1000米,宽10米至20米。
此外,在离南墙200至300米处有一条与南墙平行的道路,长约1900米,宽4至6米;西墙附近与西墙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门,宽4至6米。
除后2条和小城北门干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余均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
大城的2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在东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这一带应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市井中心。
排水系统
临淄齐国故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2道河岸为基础建起,淄河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齐人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
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了排水道口,以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和城内生活废水。
临淄齐国故城大、小城设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
- 1号排水系统在小城西北部宫殿区中心部位,全长约700米,宽20米,深3米;
- 2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西北部,全长2800米,宽30米,深3米左右;
- 3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东北部,长约800米,向东注入淄河,排水道口建在墙基宽40米的城墙下,呈东西向,东西长43米,南北宽7米-10.5米,深3米左右,用天然巨型青石砌垒而成,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3部分。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2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