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组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杏是一种李属植物的果实,或结出果实的树。 通常,杏子来自P.armeniaca物种,但来自李属其他物种的果实。Armeniaca也被称为杏子。 杏组是属于李属的物种。亚美尼亚。P.brigantina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根据叶绿体DNA序列,它与李树物种归为一类,但根据核DNA序列,它与杏树物种的关系更为密切。 Prunusarmeniaca–普通杏,因其可食用的果实和果仁而广泛种植 Prunus...

简介

编辑

杏是一种李属植物果实,或结出果实的

通常,杏子来自 P. armeniaca 物种,但来自李属其他物种的果实。 Armeniaca 也被称为杏子。

物种

编辑

杏组是属于李属的物种。 亚美尼亚。 P. brigantina 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 根据叶绿体 DNA 序列,它与李树物种归为一类,但根据核 DNA 序列,它与杏树物种的关系更为密切。

  • Prunus armeniaca – 普通杏,因其可食用的果实和果仁而广泛种植
  • Prunus brigantina – Briançon 杏,原产于欧洲,因其可食用的果实和产油的果仁而栽培
  • Prunus cathayana - 原产于河北
  • Prunus × dasycarpa – 紫杏,在中亚和邻近地区栽培以获取可食用的果实
  • Prunus hongpingensis – 红坪杏,原产于神农架,因其可食用的果实而栽培
  • Prunus hypotrichodes – 原产于重庆
  • 石灰李——在中国北方栽培,果实可食用
  • Prunus mandshurica – 满洲杏,原产于东北亚,因其内核而栽培,一些品种的果实可食用
  • Prunus mume – 日本杏,原产于中国南方,因其美丽的花朵和可食用的果实而被广泛种植
  • Prunus sibirica – 西伯利亚杏,原产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北部和韩国,因其内核而栽培
  • Prunus zhengheensis——政和杏,原产于福建

描述

编辑

杏是一棵小树,高 8–12 米(26–39 英尺),树干直径可达 40 厘米(16 英寸),树冠茂密、蔓延。 叶子为卵形,长 5-9 厘米(2.0-3.5 英寸),宽 4-8 厘米(1.6-3.1 英寸),底部圆形,尖端尖,边缘有细锯齿。 花的直径为 2–4.5 厘米(0.8–1.8 英寸),有五片白色至粉红色的花瓣; 它们在早春叶子之前单独或成对生产。 果实是核果(核果),类似于小桃子,直径为 1.5-2.5 厘米(0.6-1.0 英寸)(在某些现代品种中更大),颜色黄色橙色,最常暴露在阳光下的一侧通常略带红色; 它的表面可以是光滑的(植物学上描述为:无毛)或柔软且有非常短的毛发(植物学上:短柔毛)。 果肉通常是多汁的,但某些种类的果肉是干的,例如 P. sibirica。 它的味道可以从甜到酸。 单个种子或内核被包裹在一个坚硬的外壳中,通常称为石头,除了一侧向下延伸的三个脊外,具有颗粒状、光滑的质地。

栽培与利用

编辑

起源与驯化

最普遍栽培的杏 P. armeniaca 在古代在亚美尼亚广为人知,在那里栽培了很长时间,以前人们认为它起源于那里,因此得名于它的学名。 然而,这并没有得到遗传研究的支持,而是证实了 Nikolai Vavilov 提出的假说,即 P. armeniaca 的驯化发生在中亚和中国。 驯化的杏随后向南扩散到南亚,向西扩散到西亚(包括亚美尼亚)、欧洲和北非,向东扩散到日本。

梅花

日本杏 P. mume 是另一种广泛栽培的杏树种,通常用于观赏。 虽然俗称,但起源于中国,在古代传入日本。

栽培实践

杏组有 300 到 900 个冷却装置的冷却要求。 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果实成熟。 这种树比桃子更耐寒,可以承受 −30°C (−22°F) 的冬季温度,如果健康的话甚至可以更低。 它们在美国农业部 5 区到 8 区都很耐寒。

杏子

春季冻是杏栽培的一个限制因素:它们往往很早就开花(在西欧是 3 月初),这意味着春季霜冻会杀死花朵。 此外,树木对冬季的温度变化很敏感。 在中国,冬天可能会很冷,但温度往往比欧洲特别是北美更稳定,那里的冬天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温度波动。 与密切相关的 Prunus sibirica(西伯利亚杏;耐受 −50 °C(−58 °F)但果实不太适口)的杂交为培育更耐寒的植物提供了选择。 他们喜欢排水良好的土壤,pH 值为 6.0 至 7.0。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31280/

(2)
词条目录
  1. 简介
  2. 物种
  3. 描述
  4. 栽培与利用
  5. 起源与驯化
  6. 梅花
  7. 栽培实践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