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波斯人(英文名:Persians,原文名:پارسی‌ها/فارسی/ایرانی)指历史上波斯帝国的创建者及其统治下的主体民族,也指现在伊朗的主体民族,约5611万人,占伊朗全国总人口66%。现代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中的城市及其周边,阿富汗西部也有波斯人居住。其民族语言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中印度-伊朗语族,是伊朗的官方语言。 波斯一词本意是“来自波斯”,源自希腊语Περσίς(Perseus...

波斯人英文名:Persians,原文名:پارسی‌ها/فارسی/ایرانی)指历史上波斯帝国的创建者及其统治下的主体民族,也指现在伊朗的主体民族,约5611万人,占伊朗全国总人口66%。现代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中的城市及其周边,阿富汗西部也有波斯人居住。其民族语言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伊朗的官方语言。

民族名称

编辑

波斯一词本意是“来自波斯”,源自希腊语Περσίς(Perse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的名字。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原居住于乌尔米亚湖西北地区的波斯人向南迁移,占领了“帕萨尔”地区,即如今的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Fars),在古波斯语中“F”与“P”同音,“Fars”亦可写作“Pars”,但当时的波斯人(Farsi)仅指法尔斯地区的人。直到公元前553年,波斯统治者居鲁士一世(公元前640年-前600年)推翻了梅德王朝,创建了古波斯帝国,古希腊人将其称为“Persia”,古波斯帝国人被称为波斯人(Persian)。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大帝下令开凿从红海至尼罗河之间的运河,在其红海工程点处的五块花岗岩石上记载“我是波斯人,我从波斯出发,夺取了埃及。我下令开凿此河,以便从埃及境内的皮拉卫河(尼罗河)通向波斯这边的海洋。此河依我之命令开通之后,船只即可由埃及直达波斯。”由此可见“波斯”是其民族与地区的名称。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鼓吹“雅利安人种优越论”,伊朗驻柏林的外交官受其影响向伊朗建议将国名从“波斯”改为“伊朗”。1935年1月伊朗正式更改国名,“波斯”一词不再指代国家。

民族起源

编辑

名祖说

波斯一词源自希腊语Περσίς(Perseus),波斯人受希腊人编写名祖神话的传统影响,认为波斯人的祖先是古希腊神话英雄珀尔修斯之子珀尔塞斯。虽然名祖大多属于虚构,但表达了其族群的认同感。

雅利安人说

波斯人也自称为雅利安人后裔。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陆续由高加索和外乌克西阿纳迁入伊朗高原地区,在这里以放牧为生。雅利安人在此不断拆分为多个部落,其中一支出现在扎格罗斯山脉地区,这个部落以地区“帕拉谢”为名,并与当地原住民通婚。古希腊人将其称为“波斯人”,并将这个民族的故乡与其建立的帝国称为“波斯”。但波斯人的面貌特征、民俗习惯与东部伊朗人差异大,其文化特征受其周边交往频繁的来自阿拉伯半岛和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也称为塞姆人)影响明显。

历史沿革

编辑

前伊斯兰时期

波斯王泰斯佩斯(前675年-前640年)统治期间被迫承认了米底王克沙特里塔的统治权,成为米底王国的附属国,在西徐亚人打败米底人后,波斯人恢复自治。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领导波斯人起兵反抗米底人的统治,其战胜阿斯提亚格斯后合并了米底王国与波斯王国,并以伊朗西部为大本营开始建立波斯帝国,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后在大流士大帝的统治下,波斯帝国迅速扩张,国家制度逐渐完善,波斯人也随着波斯帝国的扩张在其统治区域内广泛分布。

波斯波利斯城遗址,建于大流士大帝统治时期,遗址位于设拉子城东北52公里的塔赫特贾姆希德附近

公元前4世纪起,伊朗地区进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安息人在伊朗地区统治约400年,期间社会组织松散、文化多元化发展,但很少有其相关记载。直到公元3世纪,阿尔达希尔建立萨珊王朝,史称“波斯第二帝国”,其统治区从阿拉伯半岛和安纳托利亚延伸至高加索和中亚腹地,萨珊王朝王权统治期间将波斯人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被确立为国教,阿尔达希尔在位期间建立了由国王任命首席祭司的宗教等级制度,强调君主政体和国具有一致的利益。在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是波斯帝国的统治者,是波斯文明的缔造者,具有主导权和支配权,民族文化在这阶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公元7世纪初期,萨珊波斯帝国不断发动xxx以控制整个中东地区,在高昂的宫廷开支和国内问题的影响下逐渐衰败,阿拉伯人趁此从西南方入侵。637年,萨珊人与阿拉伯人在卡迪希亚平原进行决战,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萨珊军队溃败,降临卢斯丹被杀。638年,阿拉伯人占领泰西封,萨珊王朝的雅兹德戈尔德三世逃至东北高原。642年,萨珊军队在尼哈宛德战役中覆没。651年,雅兹德戈尔德三世在逃亡途中被杀,萨珊波斯灭亡。

阿拉伯帝国时期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进入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的统治时期,其统治阶级以阿拉伯穆斯林为基础对非阿拉伯血统的异教徒进行统治,强制推行语言、币制改革和阿拉伯化政策。当时波斯人的社会地位低于阿拉伯人,面临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矛盾尖锐。波斯人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极为不满,进行过刺杀、xxx等反抗手段。并以呼罗珊地区为主要基地,什叶派、阿巴斯人、呼罗珊人联合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并建立了阿巴斯王朝(750年-1258年)。阿巴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后,大力推行改革,并将首都自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叙利亚地区迁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伊拉克巴格达,摒弃了仅阿拉伯穆斯林为统治阶级的政策,波斯人也有机会进入到官僚系统。掀起了“翻译运动”,大量波斯典籍被译为阿拉伯语,部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开始学习对方的语言。在这一时期,波斯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融,民族矛盾逐渐缓和。9世纪阿拉伯人的势力开始式微,直到11世纪突厥人势力增强,在此期间波斯文化逐渐复兴。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波斯地方王朝,如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都得到了波斯人的支持。在这些王朝的统治下波斯文化与民族精神逐渐恢复,吸收和接纳了许多其他文化,但其宗教方面已经伊斯兰化。867年,雅库布·伊贝斯·莱易斯·萨法尔在波斯东部锡斯坦省建立萨法尔王朝(867年-1002年),雅库布从波斯普通民众上升为统治阶层,体现了波斯人社会地位的上升。其倡导波斯诗人将波斯语融入阿拉伯诗歌,为新波斯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奠定了新波斯语(达里波斯语)产生的基础。萨法尔王朝曾向位于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进军,尽管结局惨败,但萨法尔王朝是xxx个力图推翻阿拉伯人统治重建波斯帝国的波斯人王朝。与萨法尔王朝处于同一时期的波斯地方王朝还有萨曼王朝(874年-999年),其规定使用波斯语为书面语言,使用波斯语记录国家档案,对将阿拉伯语翻译成波斯语的工作提供资助,提拔波斯学者和波斯诗人。萨曼王朝期间新波斯语(达里波斯语)的推广,波斯文化在该王朝统治期间得到了复兴。萨曼王朝时期,越来越多的突厥人开始进入其宫廷、军队等统治机构,突厥人在学习与适应波斯文化、官僚制度和宗教的同时,也将突厥文化带入波斯地区。后期萨曼王朝过于依赖突厥人,以及过分扩张带来的财政困难,导致了萨曼王朝走向衰败,逐渐壮大的突厥人于999年建立了喀喇汗王朝(992年-1211年)取代了萨曼王朝的统治。其后的塞尔柱王朝也是由突厥人建立的王朝之一,由哈扎尔的突厥部落首领塞尔柱于1038年建立,其曾向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提供过志愿军。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苏菲派兴起,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波斯文学发展。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结束了阿巴斯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伊尔汗王朝(1256年-1353年),对其统治区域内的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蒙古人在其统治期间摧毁许多波斯-伊斯兰文明的大城市,但也有部分蒙古统治者对科学知识怀有敬意,庇佑了一些著名的波斯、伊斯兰的学者和诗人,使得部分波斯-伊斯兰文化在这一时期发展繁荣。直到1502年,波斯人谢赫·伊斯马仪建立了萨法维帝国(1502年-1736年),迁都至古代波斯文明中心伊斯法罕,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以波斯化代替突厥化,波斯文化因此再次得到发展。萨法维帝国的阿拔斯一世将什叶派定为国教,对其他宗教实行宽容政策,其对什叶派的大力支持对波斯文化影响深远,如诞生了“伊斯法罕学派”。18世纪萨法维帝国逐渐走向衰败,阿富汗人、奥斯曼人和俄国人以及欧洲列强都曾进入并试图瓜分波斯地区,波斯人在此期间经历了阿夫沙尔王朝、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但波斯文化在这一时期并未有很大的发展。

现代

1921年,礼萨·汗发动政变推翻卡扎尔王朝,创建了巴列维王朝,力图恢复国家秩序与统一。受到当时欧洲盛行的雅利安主义的影响,巴列维王朝将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并根据其理念构建现代伊朗民族认同。伊朗雅利安主义与纳粹德国极端的种族主义不同,更注重文化方面而非生物特征方面。巴列维王朝将波斯人视为古代雅利安人的后裔,纯正的波斯语视为雅利安人的语言,波斯人创造的杰出历史文化视为雅利安文化。伊朗政府为此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举措以推行雅利安化、波斯化。1935年,伊朗正式更改国名为“伊朗”,“波斯”一词不再指代国家,而专指波斯民族与地区。

人口分布

编辑

波斯人是伊朗的主体民族,2023年伊朗国家资料显示波斯人占伊朗全国总人口66%,约5611万人。现代波斯人主要为定居民,主要集中于高原中的城市及其周边,伊朗全国各地都有波斯人分布,但克尔曼、设拉子、亚兹德、伊斯法罕、卡善、德黑兰等城市及其周边较为密集;在阿富汗则集中于西部赫拉特城及其周边地区;也有部分波斯人散居在乡村村落中,即高原边缘地带,目前这部分居民正逐渐减少。还有部分以波斯语为母语的人口,也属于波斯人的分支,他们分布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

宗教信仰

编辑

波斯人原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之间,又称袄教或拜火教,《波斯古经》(即《阿维斯陀》)为教派经典。其宗教理念为善恶两端在世界上永恒地进行着斗争,认为火与光是善端,黑暗是恶端。琐罗亚斯德教还对三大宗教产生了影响,其关于末日、来世、复活、天堂和地狱的理念在三大宗教中也有所体现。古波斯时代,大流士大帝将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萨珊王朝也将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国王兼任教主,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7世纪阿拉伯统治伊朗后,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本土逐渐式微,但印度的波斯移民帕西族内仍然盛行。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后伊斯兰教传入伊朗。在伍麦叶王朝统治时期(661年-750年),伊斯兰教仅在波斯上层封建社会与城市居民间流传。阿巴斯王朝(750年-1258年)统治期间,大批阿拉伯移民与波斯人通婚,并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伊朗伊斯兰化进程加快。至12世纪伊斯兰教已取代袄教成为波斯人的主要信仰。1502年,阿塞拜疆萨法教团首领伊斯玛仪一世建立萨法维王朝(1502年-1973年),确立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全面推行政教合一制。1979年伊朗伊斯兰xxx取得胜利后,什叶派全面复兴,于1989年7月修改新宪法规定了以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义为立国准则。而伊斯兰教派内部因分歧而产生了诸多不同的教派,故也有部分波斯人信仰逊尼派。此外,还有部分波斯人信仰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

语言文字

编辑

波斯语

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中印度-伊朗语族,与英语和孟加拉语存在亲缘关系。现在波斯语伊朗的官方语言,伊朗政府、教育机构、大众媒介都使用波斯语作为办公、文学、广播用语。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者将其称为法尔西语、中古波斯语或巴列维语。古波斯语是楔形文字,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的西南方言,仅在伊朗西部流行。安息王朝时期兴起的中古波斯语又称巴列维语、帕拉维语,安息王朝时期称为北巴列维语,萨珊王朝时期称为南巴列维语,从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42年)到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伊朗期间一直通行于伊朗。在阿拉伯人统治的几个世纪里,波斯语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语成分,其语言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公元9世纪巴列维语与伊朗中西部的一支方言融合产生了近代波斯语,即“达里波斯语”。达里波斯语在历史上曾通行于中亚、西亚和印度北部,现在是伊朗、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通用语。截至2023年,伊朗地区波斯语使用人口约为6000万人,是伊朗语支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世界范围内使用波斯语的人口约为1亿。波斯语中的元音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完全一致,从古波斯语发展至今,其元音音素只有a、e、o、aa、i、u六个,复合元音仅有au、ou等几个,实际的发音部位只有三个。

波斯文

波斯人在波斯帝国时期以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为基础创造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并将其文字符号简化为36个字母,包括3个元音和33个辅音,后又增加了一些表意符号,是一种不彻底的字母文字。古波斯文仅用于发布国王诏令与记载国家大事,适用范围小,随着波斯帝国的灭亡,古波斯文也不再使用。

贝希斯敦铭文,记载了大流士一世的战功,是现存最长铭文

现代波斯语为拼音文字,其32个字母中有28个是阿拉伯字母,4个是由阿拉伯字母改造而成的波斯字母。其词汇中有约60%来自阿拉伯语,读写顺序都是从右向左,但与阿拉伯语相比波斯语更简单易学。

波斯字母

波斯文化

编辑

在与伊斯兰文化融合前,波斯文化已发展出成熟完整的范式,尽管此后历经劫难也未曾中断。其汲取了东西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型文明。在波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宗教对其的影响深远,使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饮食

波斯人的饮食注重宗教礼仪与吉祥寓意,如苹果蜜饯寓意生活甜蜜,石榴寓意多福等。其不同形状的糕点也有不同的寓意:梯形寓意步步高升,鸟形寓意家庭和乐、平安健康等。宗教节日时忌食蒜、葱和苦味的食物,也不能吃巴旦杏、核桃坚果

民族服饰

波斯人的服饰受宗教、历史影响,大多简朴,注重整齐、美观、干净,颜色多以白、绿、黑为主。波斯人喜爱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佩戴各种原料复杂的饰品,其中尤爱银饰,他们认为银象征光明、正气,佩戴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波斯妇女的服装受琐罗亚斯德教(袄教)与伊斯兰教影响明显。《古兰经》中要求妇女“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他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故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妇女必须穿着长袍以遮住身体。波斯传统男装有学习自米底人的宽松的大袍子“康迪斯”,也有传承自古代波斯士兵服饰的“丘尼克”与裤子的组合。丘尼克一般紧身合体,下穿较为宽松的裤子与长筒。波斯男性重视胡须,多为络腮胡,并将其打理成波浪卷形状。波斯传统帽子带有亚述时期的特征,包括圆筒形、堡垒形、塔邦形、发带形等。现代波斯男性日常则穿着西装,但很少打领带

身穿波斯传统服装的男性

身着长袍的波斯妇女

建筑

波斯风格的建筑多见于民居与宫殿。波斯部落最早的聚居地区之一里海南部的吉兰山区保存了许多波斯风格的民居建筑,其用材多取自当地常见植物,整体为尖顶木质结构,用泥巴和石灰涂抹内外,草和芦苇制成顶盖。波斯人将大量的几何图形应用于其宫殿的建造,如以圆顶、拱形为结构,矩形的院落和大厅。波斯风格的建筑还注重装饰,多配以灰泥浮雕装饰、色彩丰富图案多变的瓷砖等。

Shapur-Khwast 城堡

波斯波利斯遗址

伊斯法罕沙阿广场

帕提亚王朝统治期间,波斯建筑同和了新希腊和部分罗马、拜占庭的建筑风格,发展出典型的波斯风格特征,如“伊旺”,即一种带顶的门廊。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作为帝国统治者,其风格的建筑物装饰更为华丽,壁画镶嵌艺术的题材多元化发展,马德拉塞清真寺就是受到了这一时期的波斯建筑风格影响。安息王朝时期波斯建筑融合了安息部落的建筑特点,整体为四方形,由拱形圆顶和拱廊围成四角庭院,用壁画、石灰雕塑等进行装饰。波斯艺术在萨法尔王朝再次得到发展,并与伊斯兰文化在建筑风格上也不断交融,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多“七色砖”镶嵌装饰颇为壮观。

园林

波斯园林受到波斯人早期宗教信仰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天国是一座巨大无比的花园,有金碧辉煌的苑路、果树和盛开的鲜花,用钻石珍珠制造的凉亭……”故波斯风格的园林多为有围墙的小院,院内栽培各种植物如同绿洲,建筑外墙、水盘、水池等处用贴有瓷砖,色彩鲜艳明亮,装饰优美。波斯人生活的地区地处高原,气候干旱炎热,风大且荒芜,故而水和植被是波斯园林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四分园”是典型的波斯园林空间布局形式,即十字型的水渠将花园分为四个部分,象征着琐罗亚斯德教中天空、水、大地和植物四个要素,水渠中间设中央喷泉或中心水池。波斯园林中的植物具有宗教象征意义,植物类型丰富,兼具观赏与经济实用功能

沙兹德花园

哈菲兹之墓

埃拉姆花园

雕塑

波斯雕塑集波斯建筑艺术与波斯美术于一体,多用于其建筑装饰,具有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还融合了埃及、希腊等地区的雕塑形式,整体程式化、装饰化特征明显。在波斯波利斯王宫遗址中保存有大量波斯雕塑,平台上的浮雕装饰人物形象刻板严肃,具有古埃及艺术正面律程式风格;大厅立柱上的公牛雕像则呈现出亚述文化雕塑装饰化的风格。

波斯波利斯王宫浮雕

波斯波利斯的公牛雕像柱头

地毯

波斯地毯为真丝、羊毛材质,采用不易褪色的天然矿物和植物进行染色,图案花纹源于波斯人的日常生活,多为波斯建筑、动植物、几何纹样。正宗波斯地毯为纯手工编制,基本由家庭作坊进行制作,凝聚了编织者的心血,故而价值不菲。

波斯地毯

波斯地毯

文学

前伊斯兰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7世纪)的波斯古代文学是波斯文学的源头。《波斯古经》又称《阿维斯塔》,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初具雏形,是用阿维斯塔语编写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同时也是波斯古代诗文的总集,是研究波斯古代历史、文学和社会生活的珍贵文献。全书包括歌颂天神的“亚斯纳”、诗歌体颂赞“亚什特”、法规和教典“万迪达德”、不同时期和节日的颂词“维斯帕拉德”“小阿维斯塔”五大部分。相传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只用金汁在12000张牛皮上书写了两部《波斯古经》,在亚历山大攻入伊朗时一部被烧毁一部被运回希腊。萨珊王朝时期对其进行了收集整理工作,流传至今的仅余84000字。波斯古代文学典籍多由巴列维语写作,包括宗教、科学、历史、文学等著作。《本达赫什》《丁卡尔特》都是琐罗亚斯德教相关著作;《赫扎尔阿夫散内》是伊朗传统民间故事集,相传是《一千零一夜》的来源材料之一;《维斯与朗明》是安息时期的爱情叙事诗;《帝王纪》是伊朗古代宫廷史书,是史诗《列王纪》的重要参考;《缅怀扎里尔》是伊朗最早的叙事诗。9世纪至11世纪是波斯文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宫廷诗人鲁达基被誉为“波斯语诗歌之父”,其诗歌内容丰富、格律多变。由波斯古典诗歌奠基人菲尔多西创作的《列王纪》,是受舒毕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伊朗民族英雄史诗,包含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历史故事三个部分,赞扬了阿拉伯人入侵前波斯帝国历代帝王和忠勇之士的功绩。

《列王纪》插图

11世纪至13世纪波斯文学得到了发展,探索自然、热身哲理、社会问题、宣传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诗歌和散文增多。内扎米的《五卷诗》是这一时期影响与成绩极高的长篇故事诗。萨纳伊的《真理之园》是苏菲派蕴含神学哲理文学风格的代表。13世纪至15世纪波斯古典文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苏菲文学发展繁荣。穆拉维是苏菲派神秘诗歌集大成者,其创作的叙事诗集《玛斯纳维》,阐述了“人主合一”的观念,被誉为“波斯文《古兰经》”。苏菲派学者贾米是波斯古典文学“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著有叙事诗《七宝座》、散文《近主亲密的气息》《春园》等。波斯苏菲派莫拉维教派的奠基人鲁米,其创作的诗歌蕴含真理、追求自由与爱,是现代伊朗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甚至还影响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新时代运动”。鲁米著有抒情诗集《沙姆士·大不里士诗歌集》、叙事诗集《玛斯纳维》,以及《讲道集》和《书信集》等苏菲派文学作品。承袭了波斯文学的伊朗现代文学诞生发展于18世纪末至1979年伊朗伊斯兰xxx期间,这一时期伊朗文学由宫廷走向民间进入文学发展新阶段。

音乐

波斯音乐是“三大乐系”之一,对阿拉伯、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斯法罕四十柱宫珍藏的六幅美术作品展示了演奏波斯音乐的不同场景,包括军乐、宴乐和喜乐三种形式。古代波斯音乐多为单声部民歌,后在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出现多声部音乐,形成了更为专业的音乐形式。萨珊王朝时期波斯音乐发展成熟,因其宫廷对音乐极为重视,故留下了许多宫廷生活中关于音乐的史料,还涌现出了巴姆夏德、巴尔巴德、尼基萨等著名音乐家。巴尔巴德曾以国王的名字命名了7种“科斯洛瓦尼”调式,又被称为30种“拉罕”转调法和360种“达斯特加”旋律形,体现了当时音乐与自然法则的密切关系。这种波斯风格的旋律唱法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喜爱,对阿拉伯音乐也有深远影响。

四十柱宫里的壁画

书法

波斯语在与阿拉伯语交融后演化出了达里波斯语,其文字书写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波斯书法源自阿拉伯文的库法体(角形与直线结合),14世纪波斯书法的泰斗米尔·阿里·大不里士将更为柔美圆润的纳斯赫体与波斯塔里格体融合为纳斯塔里格体,形成了波斯书法字形圆润、点线分置的特征。当代波斯书法书写字体更为多元:除却传统的纳斯塔里格体与沙卡斯提体,还有大气的穆哈嘎格体、典雅的瑞哈尼题典雅、秀丽的苏勒斯体。

波斯书法

细密画

细密画又名缮本画,“细密”词源自拉丁语,意为“红铅”,是古波斯的传统绘画。细密画以彩色矿物颜料作画,最初为传播伊斯兰教《古兰经》教义的插画,在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的贵族阶层间流行。常用于书籍费封面和插画,或装饰首饰盒、徽章等物品,后演变为张贴画和壁画等。波斯细密画的内容早期多为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后又逐渐出现了历史、xxx、爱情、狩猎等题材,画风以波斯文化为中心,线条流畅、色彩强烈,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波斯细密画深受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中国影响,其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3世纪早期,波斯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美术发达,在希腊瓶画、叙利亚艺术影响下动植物造型、人物服饰多以几何形状为主,整体造型质朴、风格简洁,这一时期的波斯细密画兼具希腊式的写实风格和波斯民族特色。13世纪中期至15世纪,波斯细密画吸收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绘画技法,其山水自然、人物服饰和动植物纹样等都带有中国绘画的风格,波斯细密画发展进入成熟时期。16世纪是波斯细密画创作与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细密画构图更加饱满精致、色彩华丽,在汲取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风格后,本土化的波斯细密画风格逐渐形成。

波斯细密画描绘的士麦那之战

节日

作为伊朗主体民族的波斯人,最重视的节日是伊历太阳历正月初一(公历3月21日)的“诺鲁节”,即新年。诺鲁节迄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存的一幅浮雕就记载着波斯古代王宫里过诺鲁节的场景。为迎接诺鲁节,波斯人一般在伊历十二月下旬就开始进行打扫、采购和制作食物。除夕当夜波斯人要在家中摆设以波斯语S为首的七样物品(大蒜、沙枣、醋、苹果、金币、天才、麦芽面粉制作的甜食)以及《古兰经》、彩蛋、镜子等,称为七宝桌。新年到来之时全家人围坐于七宝桌旁,一同诵读《古兰经》并做祈祷。

现当代发展

编辑

1921年,礼萨·汗发动政变推翻恺加王朝,创建巴列维王朝。展开了伊朗现代化改革,推行现代化、世俗化、集权化和西方化,波斯人成为伊朗国家的主体民族。1925年,波斯语被定为伊朗xxx官方语言,在教育、法庭、宗教仪式、媒体新闻出版以及公共场合必须使用波斯语。礼萨·汗于1926年加冕为王,建立君主制。对外其收回了伊朗国家主权,废除了临时裁判权,实行民族化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坚决拒绝了不合理的国际债务,收回了恺加王朝给予的租让权,取消了伊朗境内的外国军事基地。对内其改革了国内行政区划以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立法,平息部落分离运动与反抗,并推行波斯化的民族政策,波斯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礼萨·汗还对伊朗进行了世俗化社会改革,发展了现代化的世俗教育,提高了妇女地位,并于1935年伊朗颁布《着装法令》规定伊朗人民要效仿西方的穿着服饰,因此波斯女性也与伊朗其他穆斯林女性一样不用再穿着具有宗教含义的罩袍和面纱。由于礼萨·汗宣称自己为波斯民族后裔,在其改革运动中大力宣扬波斯民族优越性,并试图通过民族同化的方式将伊朗塑造为以波斯为主体民族的民族国家。1935年,在礼萨·汗倡议下建立的波斯语语言文化学会发起“波斯语纯化运动”,为波斯语创建了正式的拼字法,编制了新的字母和词汇。伊斯兰xxx胜利后,伊朗国内于1979年3月30日进行全民公投,98.2%的民众赞成建立伊斯兰共和制制度。4月1日,霍梅尼宣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但其成立后内部政治争斗不断,直到1983年霍梅尼肃清其他反对势力,其法基赫制度使伊朗政治体制从传统政治模式过渡至现代政治模式。伊斯兰xxx及其后续政治斗争使得伊朗经济发展受阻,后在霍梅尼法基赫制度管理下,伊朗国内生产力逐渐提高,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军工企业增多,医疗、基建等得到发展,并逐渐降低了伊朗对石油收入的依赖性。文化方面伊朗国内伊斯兰化倾向明显,波斯文化不再受到推崇,非伊斯兰法律被废除,非伊斯兰教的文化思想被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取缔,禁止饮、赌博,实行男女性别隔离制度,波斯妇女再次穿上了传统罩袍。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967694/

(34)
词条目录
  1. 民族名称
  2. 民族起源
  3. 名祖说
  4. 雅利安人说
  5. 历史沿革
  6. 前伊斯兰时期
  7. 阿拉伯帝国时期
  8. 现代
  9. 人口分布
  10. 宗教信仰
  11. 语言文字
  12. 波斯语
  13. 波斯文
  14. 波斯文化
  15. 饮食
  16. 民族服饰
  17. 建筑
  18. 园林
  19. 雕塑
  20. 地毯
  21. 文学
  22. 音乐
  23. 书法
  24. 细密画
  25. 节日
  26. 现当代发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