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橙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宜昌橙(学名:CitruscavalerieiH.Lév.exCavalier),为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的植物。在中国和印度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生长在海拔低于2500米的高山陡崖、岩石旁、山脊上和林缘沟谷的较湿润地带。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十分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能力强。 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E.H.Wilson在...

宜昌橙学名Citrus cavaleriei H.Lév.ex Cavalier),为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的植物。在中国印度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生长在海拔低于2500米的高山陡崖、岩石旁、山脊上和林缘沟谷的较湿润地带。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十分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能力强。

宜昌橙分类

编辑

物种发现

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E.H.Wilson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采集到了一种翼叶特大的原始柑桔类型;1913年,美国植物学家W.T.Swingle将其定名为宜昌橙。该植物后在中国各地陆续被发现,如198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发现宜昌橙。

分类变动

宜昌橙的分类地位一直是争论焦点。1967年,美国植物学家W.T.Swingle将柑橘属分为真正柑亚属(subgen.Eucitrus)和大翼橙亚属(subgen.Papeda),并将宜昌橙与大翼橙亚属同归一类,均划为比较原始的种。1969年,日本学者田中根据宜昌橙为单花,无花序特征将宜昌橙列入后生柑橘亚属的原始橙亚区(Protosmocitrus Tanaka)。1993年,中国学者方德秋提出将宜昌橙列为亚属;中国学者钟广炎和叶荫民认为宜昌橙是柑橘属(Citrus L.)中独立发生的一个古老种。2010年,中国学者王福生等研究证实宜昌橙与中国野生宽皮柑橘(Citrus reticulata)原始种莽山野橘(Citrus mangshanensis)有一定的联系。根据物种2000中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的分类信息,宜昌橙被归为芸香科柑橘属,学名修订为“Citrus cavaleriei”。

亲缘关系

1984年,中国学者肖尊安利用同功酶研究指出,柑橘(Citrus reticulata)可能是从宜昌橙演化而来。杨海健等通过研究发现香橙(Citrus × junos Siebold ex Tanaka)与柑橘、宜昌橙的关系非常近;并由此推测,柑橘和宜昌橙有可能是香橙的父母本。

形态特征

编辑

乔木或灌木,高2~10米;小枝近无毛;具直且粗的刺,花枝上的刺较小。

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8厘米,宽0.7~4.5厘米,边缘全缘至具细圆齿,先端渐尖;翼叶长为叶片的1~3倍,狭长圆形,长6~16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圆,叶缘具细锯齿

宜昌橙的叶

花单生或9朵成束,紫红色、淡紫色或白色,直径3~3.5厘米;花萼绿色、5裂、浅杯形,裂片先端有睫毛,并略带紫色;花瓣4或5片,长1~1.8厘米,宽0.5~0.8厘米;雄蕊16~30枚;花丝分离或成束,被毛;子房苍绿色,近椭球形;花柱长约6.5毫米,柱头黄色,细伐裂。

宜昌橙的花

果实

果淡黄色,扁球形或梨形,长4~10厘米,宽3~12厘米;果皮通常很薄;海绵层松软,中心柱充实;囊瓣7~13瓣;汁胞不发达,少而小,球形或滴状,密集,排列不规则,含有胶质及酸油,汁少而粘,半透明,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味酸苦。

宜昌橙的果实

种子

种子30粒以上,近球形或不规则金字塔形,长宽约1.5厘米,厚约1.2厘米;种皮淡黄白色;子叶白色,单或多胚。

分布

编辑

分布范围

宜昌橙在中国和印度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宜昌橙分布地域较广,但大多数地区都是零星分布。

生长环境

宜昌橙分布在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生长在海拔低于2500米的高山陡崖、岩石旁、山脊上,既见于密林下,也见于次生疏林、灌丛、和林缘沟谷的较湿润地带。

宜昌橙习性

编辑

宜昌橙花期在5~6月,果期在10~12月。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十分耐寒,在零下11.5摄氏度仍能正常生长而不受冻害;耐土壤瘦瘠,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宜宜昌橙生长的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灰化土、黄沙土、黄壤等,pH多在5.0~6.5之间。生长在阴暗、郁闭的环境下的宜昌橙株高可达10米以上;而分布在次生林或灌木丛、深山峡谷溪水两旁的灌木丛等生境中的宜昌橙,光照相对较强,株高一般在3~4米。

宜昌橙繁殖

编辑

野生宜昌橙通过种子繁殖,主要由蜜蜂或苍蝇授粉,通过风或流水传播。部分宜昌橙群落在果实完熟后,落果随着陡坡滚落停在不同的地方,待落果腐烂后种子实生。

宜昌橙栽培

编辑

在温室内将宜昌橙种子播种育苗,育苗基质为蛭石。种子出苗后每周浇营养液1次。将石英砂和蛭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并用HCl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冲洗后装入塑料桶内。同时选取具有2片真叶的实生苗进行移栽,置于透光温室内培养。

宜昌橙保护

编辑

物种现状

宜昌橙分布地域较广,但大多数地区都是零星分布。如在中国湖北省宜都市,已发现的野生宜昌橙群落分布共有4处,每处仅有2~11株成年植株和数量不等的小苗。部分地区由于人为破坏,导致宜昌橙种群现状十分不乐观。如在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上世纪70年代末先后在夷陵区乐天溪镇莲沱的瓦屋佃、李村沟,三斗坪的黄牛岩、石人槽等深山峡谷及悬崖峭壁间发现集中分布的野生宜昌橙,但近年来由于风景区开发,部分地区的宜昌橙濒临灭绝。

致危因素

野生宜昌橙坐果率不高,且由于深山中野生动物较多,花果遭到破坏严重。此外,生境破坏和人为砍伐导致野生宜昌橙种群的栖息地受到极大的威胁。

保护等级

2021年,宜昌橙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Ⅱ级保护野生植物。

保护措施

2014年8月,中国宜昌市农业部门投资新建了“湖北省宜都市水井坪村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护点”,添置了气温、降雨等气象变化自动记录和其他观测仪器,对宜昌橙生长点建立了铁丝网围栏。2010年4月建立了中国夷陵区洞湾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护点,并出台了《洞湾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护点管护巡查制度》。

用途

编辑

食用营养

宜昌橙果实不能食用,但其果皮含油量大,香味浓郁。在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当地人将其果皮用糖腌制日晒后做成蜜饯,香味浓郁、甘甜,用作小甜食的香料,称其为“醣[táng]柑”。

育种嫁接

宜昌橙具备耐寒、耐贫瘠和耐阴的抗性特点,还具有矮化以及积累特殊次生代谢物等特征,是柑桔宝贵的育种材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且利用宜昌橙作为砧木,嫁接其他柑橘品种。嫁接后体矮化,果实糖酸比升高。

物种对比

编辑

香橙

香橙(学名:Citrus × junos Siebold ex Tanaka)为小乔木,高达6米。茎常具粗长刺;叶厚纸质,叶柄翅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基部窄楔形,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上部具细浅齿,稀近全缘。单花腋生,下垂;花瓣白色,有时背面淡紫红色。果扁球形或近梨形,顶部具环状凸起及放射浅沟,果皮粗糙,淡黄色,易剥离,具香气,果肉味酸,带苦味。香橙起源于中国的长江上游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苏、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其性耐寒,喜潮湿,喜肥,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广泛。

香橙

柑橘

柑橘(学名:Citrus reticulata),小乔木。分枝多,枝扩展或略下垂,刺较少。翼叶通常狭窄,或仅有痕迹,叶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阔卵形,大小变异较大,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很少全缘。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甚易或稍易剥离,瓢囊7~14瓣,稀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颇韧,果肉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异气味;种子或多或少数,稀无籽,通常卵形,顶部狭尖,基部浑圆。花期4~5月,果期10~12月。柑橘在中国广泛栽培,海南、福建、江西、四川、陕西等地均有分布。

柑橘

相关研究

编辑

李春艳等选取8个不同类型的宜昌橙为试验材料,采集幼嫩茎尖制备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标本,利用CMA荧光显带技术对其进行荧光带型分析;结果发现各供试宜昌橙CMA带型呈现明显的多态性与差异性,且部分同源染色体表现出CMA(+)条带杂合性。郑雪姣等通过研究来自中国主要标本馆的402份数字化宜昌橙标本,分析了宜昌橙的地理分布特征与主要分布区的资源特点。结果表明,野生宜昌橙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重庆等9个省,分布区域广,海拔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宜昌橙的生境和分布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且每个居群的个体数较少,资源储量严重不足。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967697/

(11)
词条目录
  1. 宜昌橙分类
  2. 物种发现
  3. 分类变动
  4. 亲缘关系
  5. 形态特征
  6. 果实
  7. 种子
  8. 分布
  9. 分布范围
  10. 生长环境
  11. 宜昌橙习性
  12. 宜昌橙繁殖
  13. 宜昌橙栽培
  14. 宜昌橙保护
  15. 物种现状
  16. 致危因素
  17. 保护等级
  18. 保护措施
  19. 用途
  20. 食用营养
  21. 育种嫁接
  22. 物种对比
  23. 香橙
  24. 柑橘
  25. 相关研究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