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扶壁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飞扶壁(英文:Flyingbuttresses,德文:Strebebogen)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建筑构件,是一种特殊的扶壁(英文:Buttress),常见于哥特式建筑。因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又称飞券、飞扶券。 飞扶壁由早期罗曼式建筑中的扶壁逐渐发展而来,旨在平衡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在位于拉文纳的圣维塔大教堂(始建于929年)和位于塞萨洛尼基的加莱里乌斯圆形拱门(始建于公元4世纪)中...

飞扶壁英文:Flying buttresses,德文:Strebebogen)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建筑构件,是一种特殊扶壁(英文:Buttress),常见于哥特式建筑。因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又称飞券、飞扶券。

历史

编辑

形成

飞扶壁由早期罗曼式建筑中的扶壁逐渐发展而来,旨在平衡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在位于拉文纳的圣维塔大教堂(始建于929年)和位于塞萨洛尼基加莱里乌斯圆形拱门(始建于公元4世纪)中可以找到古代类似飞扶壁的结构。在教堂设计中,飞扶壁这一建筑元素源自于拜占庭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如英国达勒姆大教堂(始建于1093年)。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演进,原本简单的扶壁逐渐转化为半个拱券的飞扶壁,成为新的建筑形式。

位于希腊塞萨洛尼基的加莱里乌斯圆形拱门,两侧飞扶壁类似结构清晰可见

发展

最早的飞扶壁或可追溯到1160~1180年左右。建于1180年的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是哥特式大教堂中最早使用的扶壁之一,它解放了巴黎圣母院的内墙,使原本为抵抗侧推力而建的厚重墙体转化为轻盈的隔墙,是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这归功于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建筑师皮埃尔·德·蒙特勒伊(Pierre de Montreuil)和让·德·谢勒斯(Jean de Chelles)。但也有资料表明,早在1163年完工的圣日耳曼普雷斯教堂(Church of Saint-Germain-des-Prés)的后堂上部墙壁上,就已经使用了飞扶壁结构。

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结构

初期飞扶壁的设计普遍厚重,如沙特尔大教堂(始建于1194年)和苏瓦松大教堂(始建于12~13世纪)的飞扶壁结构,而后建筑师逐步完善了飞扶壁的设计,缩小了其宽度,让整体结构更加轻盈。其中一些飞扶壁由一层厚楔形砖(英文:voussoir)和顶部的封顶石构成,如建于13世纪的亚眠大教堂勒芒大教堂博韦大教堂。作为晚期哥特式建筑设计的一大主要特征,飞扶壁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钩状的装饰物(英文:crocket)以及嵌入壁龛(英文:aedicula)的雕刻装饰,在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中均有体现。

没落

随着哥特式建筑走向没落,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17世纪)的建筑舍弃了飞扶壁的横向支撑,转而采用厚墙结构。自此,飞扶壁在建筑构造中几乎不再出现。20世纪初,加拿大工程师威廉·安德森(William P.Anderson)重新采用了飞扶壁设计来建造塔。

功能

编辑

哥特式教堂的拱顶结构使得顶部的重量和侧推力集中在拱顶起脚位置的若干点上,墙体的承重功能则被束柱所代替。为使束柱能持续承受肋拱向外的侧推力,建筑师们通常在外部利用扶壁来抵消这部分张力。但扶壁会影响采光,并且需要横穿侧廊,且教堂越高,建筑成本越大。而在墙外建起石柱,再用高高的拱形结构撑住外墙,则可以形成系统的砖石框架结构,称为飞扶壁。这种结构是一种建立在传递推力基础上的平衡型制,它平衡了拱顶给墙面带来的侧推力,使侧墙不必建得太厚,将支撑整个上部重量的结构由建筑物内部转移到了建筑物的外部,从而使得整个教堂可以建的更高。因而可以大面积开窗,让光线充足地进入教堂内,为教堂镶嵌大窗户奠定了基础。

飞扶壁结构图示

与传统扶壁相比,飞扶壁以半拱券结构凌空飞跃,主要由远离主墙的石柱结构及连接主墙与石柱的桥状拱形结构组成。因此可不受外部限制,位置设置相对自由,也为在建筑物底层设置其他礼拜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由于飞扶壁并不强依赖于墙体结构,使得教堂的框架结构更加稳固、独立,因而便于施工。

美学风格

编辑

哥特式教堂是西方传统文明的建筑符号之一,是西方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飞扶壁、尖拱结构、镶嵌着彩色玻璃图案的天窗、尖塔都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色。飞扶壁作为哥特式教堂核心的支撑结构,后来也发展成为了哥特时期美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米兰大教堂的飞扶壁结构

飞扶壁结构使拱顶不再依靠墙壁作为支撑,而墙壁的减少使教堂内部的空间连为一体,光线可以自然传播,教堂中庭可以更大更亮,强化了哥特式建筑空灵、纤细的美。 同时飞扶壁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物,由于它本身镂空的结构,强化了建筑的骨架感。整齐的飞扶壁飞跨于建筑四周,随着外墙放射状排列,半透明建筑结构使整个教堂更加轻盈通透,极富美感。在后期的哥特式建筑上,飞扶壁这种本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结构物也被精细的雕琢上许多镂空的几何纹样以及宗教符号等,成为建筑的点缀,并配合上滴水兽、尖塔等构件。垂直的线条使整座建筑自由地腾空直上,强调了整个建筑的上升感 、骨感。 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这样评价哥特式教堂建筑:“这样的建筑是没有东西能塞满的,在整体的伟大气象之中一切都消失了;它具有而且显示出一种确定的目的,但是在它的雄伟与崇高的静穆之中,它把自己提高到超越出单纯目的而显示出它本身的无限。”法国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曾在书中这样描述飞扶壁:“飞扶壁是由一个个拐杖组成的森林。”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飞扶壁既是哥特式建筑中起“拐杖”作用的建筑结构,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要素

图片赏析

编辑

兰斯大教堂的飞扶壁手稿

兰斯大教堂的飞扶壁结构展示

林肯大教堂局部

亚眠大教堂的飞扶壁结构

巴黎圣母院,可看到清晰的飞扶壁结构

科隆大教堂的飞扶壁结构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42333/

(7)
词条目录
  1. 历史
  2. 形成
  3. 发展
  4. 没落
  5. 功能
  6. 美学风格
  7. 图片赏析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