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界面
编辑地球的地核-地幔边界 (CMB) 位于行星的硅酸盐地幔和液态铁镍外核之间。 该边界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约 2,891 公里(1,796 英里)深处。 由于固体地幔和熔融外核的声阻抗之间的差异,通过该深度地震波速度的不连续性观察到边界。 P 波速度在外核中比在深层地幔中慢得多,而 S 波在地核的液体部分根本不存在。 最近的证据表明,在 CMB 正上方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层,可能由称为后钙钛矿的深层地幔基本钙钛矿矿物学的新相构成。 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表明边界区域内存在明显的不规则性,并且似乎主要由非洲和太平洋大型低剪切速度省份 (LLSVP) 主导。
外核的最上部被认为比上覆的地幔高约 500-1,800 K,形成热边界层。 边界被认为包含地形,很像地球表面,由上覆地幔内的固态对流支持。 地核-地幔边界热特性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外核中富铁流体的流动方式,而这些流体最终会影响地球的磁场。
D″区
编辑约。 边界正上方 200 公里厚的下地幔层被称为 D" 区域(D 双素数或 D 素数素数),有时也包括在有关核-幔边界带的讨论中。 D" 名称源自数学家基思布伦对地球各层的命名。 他的系统是按字母顺序从 A 到 G 标记每一层,地壳为“A”,内核为“G”。 在他 1942 年发表的模型中,整个下地幔都是 D 层。 1949 年,布伦发现他的“D”层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层。 D 层上部约 1800 km 厚,被命名为 D'(D 素数),下部(底部 200 km)被命名为 D”。 后来发现D是非球面的。
地震不连续性
编辑地球内部在地表以下约 2,900 公里(1,800 英里)深处发生地震不连续性,此处地震波(由地震或爆炸产生)穿过地球的速度会发生突然变化。
在此深度,一次地震波(P 波)速度降低,而二次地震波(S 波)完全消失。 S 波剪切物质,不能通过液体传播,因此认为不连续面上方的单元是固体,而下方的单元是液体或熔融状态。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