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夫纪念医院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清光绪五年二月〔1879年2月〕,英国教伦敦会派遣马根济(JohnKennethMackenzie)由汉口赴天津担任教伦敦会医院院长,他在任职期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增加医院设备,扩充业务并创办西医医学馆,李鸿章接受其并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deTakou)(今大沽北)在教伦敦会医院原有基础上建立伦敦会医院新楼并名为伦敦会施医院,也叫天津医病馆或天津养病...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光绪五年二月〔1879年2月〕,英国教伦敦会派遣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由汉口赴天津担任教伦敦会医院院长,他在任职期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增加医院设备,扩充业务并创办西医医学馆,李鸿章接受其并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在教伦敦会医院原有基础上建立伦敦会医院新楼并名为伦敦会施医院,也叫天津医病馆或天津养病院,当时俗称总督医院。新楼为一座殿阁式和歇山顶式中式建筑,同年10月29日医院正式开业,李鸿章主持有三百多人参加的医院开幕典礼。当时伦敦会施医院的大厅里悬挂着李鸿章亲笔手书的楹联:为良相,为良医,只此恫瘝片念;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医院成立之初设有为天津当时和其家属服务的头等病房和设在大地下室可容纳30多张病床的三等半费病房,此外,医院还设由挂、司账房、割症房、养病房,脉发药房等。清光绪十四年二月(1888年2月),马根济去世,英国教伦敦会便先后派人来伦敦会施医院主持工作。清宣统三年(1911年),英国教伦敦会设立劝募基金并会筹划新院建筑的事宜,后来经天津法租界工部局赞助将伦敦会施医院的旧房屋全部拆除。1924年1月18日,新医院大楼建成,建筑面积为481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4层平顶建筑,建筑外立面为红砖清水墙带女儿墙,建筑的平面布局为n形。医院内部设有内科、外科和眼科的诊察室、换药室和手术室,医院改名为马大夫纪念医院。1928年,英国教伦敦会捐款为马大夫纪念医院建成两座医师的住宅楼。1930年,马大夫纪念医院北楼建成并投入使用。1931年,马大夫纪念医院加建一座后三楼。1935年,马大夫纪念医院南楼建成并投入使用。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马大夫纪念医院开始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并接收伤兵和难民。1940年,马大夫纪念医院被日军占领并改为同仁会天津诊疗班。1945年,天津市将其改名为天津临时xxx医院。1945年12月1日,天津市将其归还英国教伦敦会并恢复旧名。中华人民国成立后的1953年,时任院长的雷爱德将医院交由天津市人民管理并更名为天津人民医院,现址为天津市口腔医院。

历史故事

编辑

1878年冬,李鸿章的夫人突发病症,郎中说是中风,外邪入侵导致半身不遂。吃了不知多少服药,然病就是不见好。无奈之下,李鸿章让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博士来府一试。六天中,马根济大夫采用了手摇电机诊治法,终于了李夫人的性命。李鸿章从此开始相信西医,由兴趣竟引申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医医院?他开始做天津的官僚士绅工作,甚至安排了一场由马大夫操刀的手术秀。当一个比拳头还大的颈部肿瘤被马大夫顺利摘除时,官绅们都啧啧称奇。在李的积极下,社会人士募集了6千银两,再加上他亲自捐赠的4千两,共计1万两银子。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一日,新建医院正式落成,即后来的马大夫纪念医院。《天津通志》有这样的记录:这是近代中国xxx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1924年该院重建,为纪念曾在该院工作过的马根济,命名为马大夫纪念医院。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3186/

(31)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历史故事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