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鱼灯鱼灯历史悠久,至今已达六百余年。相传,朱元璋平定宁越后,在建康(南京)登基,改国号为明,称洪武皇帝。派徐达率兵北上征辽,拒达子南侵;派胡大海经略浙东驱逐倭寇,保民平安。历史传说歌中记载:“正月里来闹鱼灯,洪武兵马到浙东。先行大将胡大海,殿后督军常遇春”。胡到浙东后,在沿海筑城设寨,练兵抗倭,给寇以重大打击。敌酋为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人民财产,集中战船火炮,在大目洋摆开战场。倭寇仗着船坚器利,又有...

历史传说

编辑

鱼灯历史悠久,至今已达六百余年。相传,朱元璋平定宁越后,在建康(南京)登基,改国号为明,称洪武皇帝。派徐达率兵北上征辽,拒达子南侵;派胡大海经略浙东驱逐倭寇,保民平安。历史传说歌中记载:“正月里来闹鱼灯,洪武兵马到浙东。先行大将胡大海,殿后督军常遇春”。胡到浙东后,在沿海筑城设寨,练兵抗倭,给寇以重大打击。敌酋为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人民财产,集中战船火炮,在大目洋摆开战场。倭寇仗着船坚器利,又有武士道精神,趁着涨潮,顺势向明军冲来。明军初习海战,又逢潮涨逆流,难以抵抗,胡大海哀叹:“我胡大海,尸体就要浮(谐音胡)在大海里了”。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滚滚,潮水由涨变退,汹涌的巨浪朝倭船冲来。冲得敌船人仰马翻,纷纷落水。水中又游来一群坚牙利齿的鲨鱼马鲛海鳗,撕咬倭寇。胡大海抓住战机,顺势拼命冲杀。杀得倭寇损兵折将,仓惶败退。胡大海化险为夷得胜上岸,惊喜异常,但不解潮水由涨变退之意。询问当地老渔民。那老回说:“海龙王勤力兴云致雨,保佑黎民百姓。鳌鱼主宰潮水涨落,保船只平安出入。这次潮水突然返退,那是鳌鱼翻作浪帮助大明朝也。”胡大海将鳌鱼助明的事据实上奏朝廷,洪武帝闻之大喜,敕赐鳌鱼龙头鱼身,封安海神。从洪武2年(1370)开始,石浦逢年过节,遇重大喜庆祀典,龙灯在前,龙头鱼身的鱼灯居二。这次中国渔村开业庆典的导演,用心良苦,安排在庆典表演节目中龙灯在前,鱼灯居二,也出自这一历史传说典故。

传承与发展

编辑
鱼灯鱼灯

滚龙灯、跑马灯和舞鱼灯,都是石浦民间的汉族传统节目,深受渔民的喜爱。
东门岛、延昌、番头一带的渔民,世代耕海牧鱼。舞鱼灯的习俗,是石浦xxx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也是传统性的有益的大众乐活动。在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舞鱼灯活动托物寓意,寄托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表现了渔业丰收喜庆的共同心理。
舞鱼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舞蹈。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就有鱼化龙、龙化鱼的生动记载。由此可见,1700多年前,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鱼灯舞

编辑

鱼灯舞作为向神灵反映渔民心中对海盗恶行的一种控诉,祈求天后保佑,成为许多地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港新界等地,为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必备节目。鱼灯制作精巧用竹篾扎成鱼状,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下装短棍 ,举棍起舞穿梭如海中鱼群。伴奏乐器、钹、锁呐、螺号等。传统的鱼灯舞共有二十五条鱼,现今精简为十八条。鱼灯舞一度面临失传,二零零三年间经过村民进行发掘、整理、排练后,终能承传下来。“沙头角鱼灯舞”日前通过了广东省xxx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温州乐清鱼灯舞,通常以十二盏鱼灯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鱼类形状制成,纸糊蔑骨,以彩色绘鳞,上留口子,中间插蜡烛照明,下装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时握持。洞头海岛的鱼灯舞比较出名。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黑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灯、螃蟹灯等等;并制成10条兽面鱼灯,即金龙鱼、银龙鱼、双合鱼(一身两头,合二而一)、虎头鱼、象头鱼、麒麟鱼(1对)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青田鱼灯舞

编辑

浙江省丽水地区青田县的群众,每逢喜庆节会都以舞鱼灯为乐。以水产品的形象制作的青田鱼灯以道具制作精美、舞蹈形象生动、表演粗犷奔放闻名浙江。由两颗红珠领头,称为“头鱼”、“二鱼”的两条红鲤随后;接下的有鲪鱼、鲢鱼、草鱼、鲫鱼、田鱼、塘鱼、石斑鱼、膂甲鱼(虎鱼)、金鱼、青龙鱼、滩婆、虾、河豚、金蟾、蟹等等。
鱼灯舞以走阵为主,有“编篱阵”、“二龙喷水阵”、“抲三拗”、“四角循”、“五梅花”、“六角循”、“鲤鱼抢珠”、“剪刀阵”、“众鱼结龙”、“跳龙门”,分“春色戏水”、“夏鱼跳滩”、“秋色泛白”、“冬鱼结龙”、“鲤鱼跳龙门”五段。众鱼时而起伏游曳、时而上跳下窜、时而侧身“泛白”、时而碰头摆尾。走阵中,舞得活、舞得快,活灵活现地突出不同水产品的个性,如舞虾灯者弯腰马步全蹲、横向弹跳,灯具接近地面,谓之“江虾退紧水”;舞河豚灯者头朝下、尾朝上,舞者不停地转动豚鱼的头、下蹲小跳。
相传元末群雄竞起,青田县南田的刘基,暗地招募义兵,以鱼灯舞形式操习兵阵,后率部投奔朱元璋,成为明xxx国功臣辅朱建立明朝。从此 青田鱼灯的开始兴盛。

玉环鱼灯舞

编辑

历史沿革

鱼灯鱼灯

每逢春节,玉环岛上处处鼓乐喧天,各种灯舞纷呈丰彩。在诸如龙灯、马灯、八蛮、狮子等兽形灯舞之外,说句真话,海边人还是偏爱“西台鱼灯”。
每逢新年,坎门渔乡各家各户的大人上辈,都要为儿孙们购置一只小纸灯,或自制较小型的鱼灯,俗称“灯笼仔”。每到天黑,渔家小孩们就在灯内插烛点亮,在村口路头去等着鱼灯队,然后就成群结队地尾随着,致使鳞鳍闪烁的鱼灯队后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灯“尾巴”。当鱼灯队在海滩、晒场、庭院或街口戏舞时,场外是一圈由小灯围成的灯墙,煞是好看。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中有一段记述:“制禽兽鳞鱼各种花灯入人家串演戏阵,笙歌达旦,环观如堵。”说的就是这回事。我们在少年时,也经过这种场面。
从本质上说,西台鱼灯及鱼灯舞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货。据调查,当地民众大多是闽南渔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在清同治5年玉环设厅展复前,就已经在这里定居了。大约400多年前就已将鱼灯从福建东山岛原籍传入。当地渔民数百年来一直继承祖业,从事海洋钓捕作业等,(又根据本地的特点,兼事海涂拦网、放罱流刺等)。生产形式的增进和捕获品种的增加,拓展了他们艺术想象的空间,致使灯具制作、舞姿、舞式等,也不断地得到改进,脱颖出许多崭新的舞蹈程序和形式,另开了一番新生面,并年复一年地相因承袭,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习俗性活动。
这种习俗性娱乐活动,据说可以追溯到海洋渔民早期的图腾崇拜,起源于对于海龙的敬畏、崇拜以及对被捕获物的祈祷和表达对于获得丰收的意愿,既有娱“神”的功能,又能用以自娱。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巫”的意识已被淡化,而以鱼灯和鱼灯舞表现“吉庆有余(鱼)”和丰收的喜悦;在新年的活动中,又包含着“连年有余(鱼)”的寓意。它在长期的节俗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民众意识的转移,为易俗移风,建立社会新风尚,揭示了可能。鱼灯队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鱼跃龙腾、金鳞闪烁、银鳍熠熠,一派欢乐、升平的节日景象;一幅欢快、祥和的渔区生活画卷。

鱼灯制作

鱼灯的制作,不但讲究形似,也追求神似。通常是在“T”式木架的横梁上,用细竹篾按各种圆体海鱼的形态扎制轮廓,蒙上白漂布,再按照各种海鱼的首尾身形,鳞鳍皮色描线着色,制成鳌龙、黄鱼马鲛免鱼乌侯海豚等灯具。灯内可以燃插蜡烛,或装上小灯泡,夜间舞动,最是壮观。
扎制鱼灯,坎门老艺人许云玉可算是一位高手了。西台前台、后台的鱼灯,几乎每年都由他制作。老人故世后,他的儿孙也继承了这番手艺,但总不及老先生的好。

鱼灯舞

鱼灯队的各种灯具都备双数。舞灯人各执一具鱼灯,分成两个顺序对应的队列。随着轻松热烈的吹打乐声,各队列中的海豚先行亮相清场,然后由龙珠导引,敖龙登场,各种鱼灯尾随而出。围绕“鳌龙抢珠”这一情节过程,舞灯人脚踏碎步或小跑步,手举鱼灯轻轻摆动,模仿鱼类在水中悠游的姿势,或首尾衔接,招招摇摇;或交叉回环,鱼贯而行。其主要阵式有“流水阵”、“跳龙门”、“走四角”、“五路梅花”、“十字交叉”等。
鱼灯舞的主潮是“衔珠”。这时,张着大口的“龙头”已将龙珠“衔”在口中,舞珠人席地而卧,仍仰举着龙珠,躲躲闪闪,企望挣脱,其他鱼灯环绕周围,或推波助澜,或结伙嬉闹,整个场面气氛骤增,动人心魄。围观的人一边喝彩,一边把鞭炮、火花、焰火等“火力”集中射向场中。这时,只有押阵的“海豚”可以保护其他舞伴,甚至将可能造成伤害的鞭炮扔出场外。到龙口“衔”定龙珠了,整场舞蹈提示的,便是一种悠然满足的情态。
西台鱼灯有两队,分别在前台、后台两地,并各有其特点。前台的鱼灯表现上比较奔放浑实,场面也较开阔、宽松;而后台的鱼灯则比较细腻、灵活,活动幅面也较小,故而也适合女子舞跳和在舞台上表演。

现状

鱼灯队在过去一般由当地社庙组织,所以,活动仪式中难免要被沾上一些封建迷信的成份。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扫除了封建糟粕。在鱼灯舞的组织上,则一般都由村、社等生产组织或集体集资操办,更因为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不断获得新营养,不断地加工提高,成为新的社会习俗的一个方面。近几年来,西台鱼灯曾参加地区调演获奖,曾被江苏电视台拍摄进专题节目,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编辑部收进录像资料,在今年我县科技兴岛活动中,也出尽了风头。我们相信,它同我国其他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样,其生命力,将是无穷尽的。

节日

编辑
鱼灯鱼灯

石浦人民在春节元宵节和“六月六”庙会期间,都成群结队地欢舞鱼灯。其间有表现鱼化龙的鳌鱼灯、黄鱼灯、鲳鱼灯、鳓鱼灯、鲤鱼灯、鲫鱼灯、虾灯和乌贼灯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盏盏灯里点燃着蜡烛,银光闪烁,美丽多姿。舞鱼灯的队伍十分壮观,有牌旗、牌灯、彩旗、花灯、乐队等。20多名青年小伙子头裹白巾,身穿对襟袄,腰扎绸带,兴致勃勃地人手高举一盏鱼灯冲荡回旋,鱼贯欢舞。此时,锣鼓乐队使劲敲击,号角喧天,鞭炮齐鸣,绚烂多彩,热闹非凡。
小伙子们英武灵活,舞技精湛。在通红的篮球大的“鱼珠”带领下,鱼灯的平、侧、卧、翩、沉、浮等灵活自如的舞姿,各种穿花队形互相穿织频频嬉舞的情景,表现了风和日丽、鱼群欢跃、畅游大海的美景。这时,“轰”“轰”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喷射,远远望去,只见鱼灯反扑、腾挪、翻滚、进进退退,时起时伏,上下翻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最后,在万点火花中,金灿灿的一群鱼儿舒展身子,摇着尾巴,奔游在百丈悬波,冲浪西跃,把鱼灯舞推向了高潮。接着就是一片欢天喜地鼓掌喝彩的声音。
舞鱼灯这一传统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给石浦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1]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5334/

(10)
词条目录
  1. 历史传说
  2. 传承与发展
  3. 鱼灯舞
  4. 青田鱼灯舞
  5. 玉环鱼灯舞
  6. 历史沿革
  7. 鱼灯制作
  8. 鱼灯舞
  9. 现状
  10. 节日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