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秀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萧秀(475年-518年3月4日),字彦达。南兰陵郡(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宗室重臣、文学家、藏书家,南齐丹阳尹萧顺之(梁太祖)第七子,梁武帝萧衍之弟。萧秀为南齐丹阳尹萧顺之(梁太祖)的第七子。他十二岁(一作十三岁)时,生母吴氏(后追封太妃)逝世,萧秀与九岁的弟弟萧憺相依为命,以至孝闻名。萧顺之哀怜萧秀兄弟少年丧母,于是命侧室陈氏抚养二人。萧秀成年后,仪容姣好,气度不凡,为人严整沉稳,...

萧秀(475年-518年3月4日),字彦达。南兰陵郡(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宗室重臣、文学家、藏书家,南齐丹阳尹萧顺之(梁太祖)第七子,梁武帝萧衍之弟。

人物生平

编辑

萧秀为南齐丹阳尹萧顺之(梁太祖)的第七子。他十二岁(一作十三岁)时,生母吴氏(后追封太妃)逝世,萧秀与九岁的弟弟萧憺相依为命,以至孝闻名。萧顺之哀怜萧秀兄弟少年丧母,于是命侧室陈氏抚养二人。萧秀成年后,仪容姣好,气度不凡,为人严整沉稳,即使召见左右随从,他也要先正衣冠,由此受到了亲友及家人的尊敬。弱冠时仕于南齐朝廷,为著作佐郎,累迁后军将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永元三年(501年),萧秀的异母兄萧衍(即梁武帝)所率领的西台义军进攻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南的新林时,萧秀与众宗戚率先奉迎,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当时,东昏侯的弟弟、晋熙王萧宝嵩任冠军将军、南徐州刺史,驻守重镇京口,而负责军政事务的长史范岫遣使向西台军投降,并请求援兵,萧衍授萧秀为冠军将军长史、南东海郡太守,接替萧宝嵩出镇京口。建康城被攻克后,齐和帝拜萧秀为使持节、南徐州刺史,并都督南徐、[yǎn]二州诸军事,仍带辅国将军官衔。天监元年(502年)四月,萧衍称帝,建立南梁,萧秀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郡王,食邑两千户。京口自从南齐末年的崔慧景之乱开始,屡遭战火涂炭,百姓流散四方。萧秀到职后,对流民“招怀抚纳,惠爱大行”。待到饥荒时,他又拿出私财进行赈济,存活众多饥民。天监二年(503年),萧秀以征虏将军号领石头戍事,加散骑常侍。次年,进号右将军,加领军、中书令,获赐一部鼓吹。天监六年(507年),萧秀出任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

萧秀墓石辟邪

天监七年(508年)三月,萧秀改镇荆州,为都督荆湘雍益等九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进号安西将军。他在任内立学校,招隐逸,颇著政绩。荆州巴陵的马营蛮沿长江为害地方,州郡无法讨定。萧秀就职后,命防阁文炽率军焚烧了马营蛮所倚靠的密林,使其无险可用,荆州州境安宁。天监十三年(514年),复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天监十六年(517年),迁使持节、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天监十七年(518年)二月初七(3月4日),萧秀在赴任雍州刺史的途中,于竟陵的石梵病逝,终年四十四岁(一作四十五岁)。获赠侍中、司空,谥“康”。

主要成就

编辑

萧秀为人清心寡欲,别无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学,搜集经记,收藏颇富,曾聘请刘孝标等学者一起编撰大型类书《寿光书苑》和《类苑》,书末完稿,便流行于世。研讨学术,终日不倦。去世后,藏书传给其子萧机继承。萧秀擅长作文,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今已佚失。

人物评价

编辑

裴子野:昔王[hōng]及葬,仁禽有践境之识,羊祜去亡,市人有罢归之恸,若公恩结三楚,亦异出一时之公,幼无择言,长无择行,立功以庇物,执德以居宗,重以道性虚闲,居处冲约,终日清静,如布素焉。(《司空安城康王行状》)刘勰:①公御烦以寡,居高而降,执冲虚之道,无矜满之情。其为政也,庄敬足以范物,慈惠足以庇民,刚毅足以威暴,清贞足以励俗。(《司空安成康王碑铭》)②昔在文韶,五贤二圣。汉藩魏屏,微风不竞。於赫我梁,德符姬姓。康王康叔,异时同盛,爰自妙年,令问不已。一孝一悌,实光行始。义府文场,词人髦士。波澜莫际,墙仞难窥。用兹先觉,道此後知。德大心小,居高志卑。再握不倦,三吐忘疲。飞龙在天,肇基宛渎。地犹小胏,民同世复。皇情[juàn]正,属难推毂。允矣宗英,移藩改牧。谁谓路永,江汉已浮。彼苍不惠,[jù]反成周。川迥溯轴,涂引归[liú]。(《司空安成康王碑铭》)姚思廉:至于安成、南平,鄱阳、始兴,俱以名迹著,盖亦汉之间、平矣。(梁书)李延寿:安成、南平、鄱阳、始兴俱以名迹著美,盖亦有梁之间、平也。(南史

轶事典故

编辑

孝悌无双

萧秀十二岁(《南史》作十三岁,此从《梁书)时,生母吴氏去世。他与弟弟萧憺居丧持礼,哀感旁人,连续数日都不进水浆,父亲萧顺之亲自取粥给他们。萧顺之哀怜萧秀兄弟过早失去生母,于是让侧室陈氏抚养他们。陈氏没有儿子,有为人母的德行,对待萧秀、萧[dàn]如同亲生子一般。萧秀早年丧母,与萧憺情谊深厚。南梁立国后,时任荆州刺史的萧憺常常把自己的俸禄平分给萧秀,萧秀称心接受,也不多作推辞。他们兄弟和睦,为当时舆论所推许。后来,萧秀在赴雍州刺史任的途中病逝于石梵。萧憺听闻讣讯,倒地恸哭,连续数日不吃不喝,拿出所有资产,协助办理萧秀的丧事,萧秀部下的大小幕宾都得到充足的供给。兄弟之间的情谊为世人所称叹。

贤仁过人

萧秀容仪俊美,每次上朝,都受到百官的瞩目。为人宽仁,喜怒不形于色。一次,萧秀的侍从掷石杀死了他养的鹄,属下斋帅请求将侍从治罪,萧秀说:“我怎么会因为一只鸟去伤人。”于是宽恕了侍从。在京师任官时,天亮便开始处理公务,有一位厨人端来食物,不小心打翻倒在了他的身上,萧秀直接登车离开,“竟朝不饭”,也不责备此人。当时萧梁诸王都优待士人,萧秀与建安王萧伟(后改封南平王)都喜好才士,世人因为二王重视士人,于是将其并称为“二安”,与战国时期的“四豪”相提并论。萧秀是梁武帝的“布衣昆弟”,兄弟之间情谊笃好,但到武帝建梁后,他却小心畏敬,表现得比关系疏贱者还明显。武帝因此愈加认可他的贤德。

四碑树墓

萧秀死后,府中佐史夏侯但等请求在其墓前立碑志,武帝允准。而当时悠游萧秀幕府中的名士如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等都为他撰写了文才极佳、“咸称实录”的碑志悼文,使人难以抉择,最后才决定四碑并建,立于萧秀墓前。

亲属成员

编辑

表格参考资料:《梁书·太祖五王》、《南史·梁宗室下》、《周书·萧捴传》

史料记载

编辑

《司空安成康王碑铭》《司空安成康王行状》《梁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六》《南史·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二》《资治通鉴·卷xxx百四十四·齐纪十》《资治通鉴·卷xxx百四十八·梁纪四》

后世纪念

编辑

萧秀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甘家巷小学内。石刻遗存最丰,布局最完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品。1953年至1957年,市文管会两次加以整修并加固,石碑[gū]铁箍,石刻周围筑水沟、装涵管、砌石墙加以保护。1987年市文管会在原地将石刻向上提升1米。

石碑

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管会在甘家巷发掘大小墓葬38座,其中距石刻1000米处的六号墓,经考证为萧秀墓。墓为椭圆形单室穹窿顶砖室墓,有石墓门和石门拱,拱上有浮雕,墓前有很长的排水沟。墓因遭严重破坏,出土文物甚少,出土的两块石质墓志已漫[huàn]难识。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秀墓南向偏东40度,墓前神道石刻现存3种8件,东西对立。自南起,xxx对为二辟邪。东辟邪长3.58米、宽1.55米、高2.94米,较完整;西辟邪长3.28米、宽1.55米、高3米、座高0.10米,臀、背部微残。两辟邪均为雄兽,无角,体形硕壮,昂首吐舌,颈粗短,头有[liè],翼作三[líng],顶及脊有凹道,通体长毛卷曲,足趾五爪。第二对石碑,现仅存龟[fū]2,残碑1。东龟趺高1.02米、宽1.43米、长3.54米;西龟趺高1米、长2.70米、宽1.49米。残碑倒埋地下,1957年整修石刻中发现,残约四分之一,断为三,部分文字剥蚀难辨。

萧秀墓龟趺

第三对石柱,东石柱仅存柱座,座高0.66米、长1.45米,四周雕有纹饰。西石柱柱身高3.86米、柱础高0.67米、通高4.62米,上覆盖已无存,盖上小石辟邪现存南京博物院。柱表作瓦楞纹,上部饰绳索纹和交龙纹,柱础裂为两半。第四对石碑,东碑身高4.15米、宽1.46米、厚0.31米、座高1.01米、长3.37米、通高5.16米,碑侧浮雕已漫漶不清,中部有裂缝。西碑身高4.10米、宽1.44米、厚0.32米、座高1.02米、长3.07米、通高5.12米、碑身剥蚀严重,正面碑文难辨,碑阴尚有门生官吏1300余人的姓名依稀可辨,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实物资料。碑额上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碑顶饰双[chī]交互盘绕,额穿一孔,额面浮雕腾跃双螭,碑侧浮雕珍禽、瑞兽等图案。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39442/

(11)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5. 孝悌无双
  6. 贤仁过人
  7. 四碑树墓
  8. 亲属成员
  9. 史料记载
  10. 后世纪念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