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文字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交流的视觉符号系统,其本质功能(相对于语言这个交流工具而言),是可以超越当下时空限制。它可以和语言相互转换,但它不是(不仅是)语言的记录,也就是说,文字是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传统西方文字学系统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是基于西方的表音文字,并未充分认识到自源文字的典型性。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记录语...

概述

编辑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交流的视觉符号系统,其本质功能(相对于语言这个交流工具而言),是可以超越当下时空限制。它可以和语言相互转换,但它不是(不仅是)语言的记录,也就是说,文字是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传统西方文字学系统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是基于西方的表音文字,并未充分认识到自源文字的典型性。
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
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字型、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要素[2]

词义

编辑

作为一个词,“文字”具有如下含义: 
(1) [characters;script]∶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xxx次把文字叫做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writing]∶文章、作文:文字通顺
(3) [written language]∶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documents]∶文书、公文:行文字。

属性

编辑
符号系统必须具备以下特性,才被称作文字: 
1, 被人们用来在其日常生活中作口头交流的约定中介(约定属性); 
2, 被人们用来作为书写交流方式的记录和表达工具(书写属性); 
3, 每一个文字本身可归纳于其相应的音节系统和语素拼合能力(系统属性)。

演变历史

编辑

文字文字

 部分的文字史观认为:人类的文字史分为三个阶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形意文字  又称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而不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
表意文字是文字萌时期的产物,是相当原始的,并不能用于记录语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

意音文字 是一种图形符号既代表语素,又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
意音文字代表人类文字史走出原始时期,进入古典时期。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意音文字很少,只有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丁头字和圣书字早已废止使用,汉字是当今世界上xxx仍被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
拼音文字 又称字母文字,是继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后人类文字史的第三个阶段。
字母文字的发展又分为三个时期:音节字母时期、辅音字母时期、音素字母时期;音素字母时期还可以再分出“拉丁字母国际通用时期”。

分类

编辑

种类  每个符号代表   范例
 意音文字  语素  汉字
 音节文字  音节  日文假名
 全音素文字  音素(子音或元音)  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西里尔字母
 元音附标文字  音素(子音及元音)  印度天城文、泰文、缅甸文
 辅音音素文字  音素(子音) 阿拉伯字母、希伯来字母
 特征文字  声音特征  韩语谚文
书写系统 每一种文字都具有其相应的书写系统:意音书写系统、音节书写系统、字母书写系统(全音素文字、辅音音素文字)。
书写特征  辅音音素文字对每种子音都有一个符号,元音符号通常不标示。
某些辅音音素文字有元音的符号,但只用在特殊场合,如教学

文字的图像上分类

编辑
也许,最主要以图像上区别来分类的是线条。线条书写系统是指字符由许多线条所组成,如拉丁字母和汉字。汉字如果是用原子笔、毛笔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则视为是线性的。类似地,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则通常是描绘线性外框,但在正式场合,他们雕刻在bas-relief中。另一方面,非线性系统则如盲文,不论是用什么材质,都非由线条构成。最早的例子则是线条的:公元前 3300 年的苏美文字是线条的,虽然从它衍生的楔形文字不是。
楔形文字也许是最早的非线条文字。它的字形是由芦苇笔尖所压制在潮湿泥板而成,而非之前在泥板上用笔尖描绘线条。 最后变成其文字的字根外观上的变化。
盲文则是拉丁文字的非线条版本,它完全放弃拉丁文字的外形。字母是由凸块所组成,其基底可以是皮革(刘易斯•布莱叶原本采用的材质),坚硬塑料金属
也有拉丁文字的非线条的短暂性版本,包含摩尔斯电码,手语的manual alphabet版本和藉由旗帜或布条放置在不同角度旗语。然而,如果文字是定义成xxx纪录信息的能力的话,因为这些符号很快就会消失,则这些系统根本并非文字。

书写方向

文稿的一项特征是它们书写的方向。埃及圣书体可以任一方向横写,只要动物或人的字形面向书写它们的方向。早期的字母可以被以很多方向书写,包含横向(左至右或右至左)或纵向(上或下)。它一般是用牛耕式转行书写法。由一个(水平)方向开始,然后在一行结尾转折以反方向书写。
希腊字母和其后继者则是左至右的模式,然后在一页中由上往下写。在 Timed Text (TT) Authoring Format 中,这个模式被简称为LRTB[1]。其它文字,如阿拉伯文字和希伯来语则由右至左书写。汉字传统上是纵向书写(上至下),接着在页中由右至左排列。但近年来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了能使用罗马字母的术语及电子文件的技术上限制,则逐渐由左至右,上而下的方式书写。维吾尔字母和其后继者则是xxx一个现存由上至下,右至左的文字;这种方向源自于将xxx闪语方向90° 逆时针方向以便在外观上适合中文书写。一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文字文字,如Hanunó'o,则是以远离写者方向,由下而上的方式书写。
另见东亚文字排列方向双向文稿和镜像文字

最常见几种文字

编辑

世界上有文字的语言里,绝大多数都是用以下文字形式写成的:

拉丁字母

欧洲(除东欧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几乎所有的非拉丁字母语言,都有官方的或约定俗成的拉丁字母转写方式;大多数非音节语言的拼音系统采用拉丁字母。

基里尔字母

东欧,前苏联的一些卫星国也曾采用斯拉夫字母拼写语言,如蒙古等。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地区、北非、伊朗、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中亚、中国的新疆等。

印度式字母

 印度半岛(除巴基斯坦外)的绝大多数国家,东南亚(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中国的西藏等。

汉字系统

汉字系统不仅包括汉字,还包括汉字的延展如假名、注音符号。xxx、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和其它使用汉语的华人地区、日本韩国等。

采用其它(往往是孤立的)文字形式的语言

韩语(南韩部分采用汉字系统)、蒙古语(旧蒙文)、希伯来语等。

文字对人类影响

编辑

文字的出现,使历史脱离了口传身授的阶段,得以记录历史。人类的思想、文化由于文字的出现而不会失传中断。同时,人类透过文字这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xxx提高了文化、思想、艺术、技术等人类文明的传播速度和效率。  

文字与史学、文学

全世界从古到今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无不以文字这样一种“简单”而神奇的记录符号,记载了长久以来人类及其环境(动植物、甚至外太空等)所发生过的相关经历;
另一方面,文学家们也将文字原本看来固定而乏味的记载符号,创造出一系列的神奇作品。其中,文学除了准确地运用了相关的基本语法,还渐生出一整套完美的文学修辞系统;更因文学作品本身其写作手法的丰富和发展,令文字的本身,融入了鲜明的生命特性。

文字列表

编辑

在当今大的语种里,文字主要分为如下种类:

意音文字

汉字(中文) 、日文汉字、韩文汉字、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埃及文、楔形文字、音节文字、日文假名、彝文等。

元音附标文字

(用上加字或下加字或左加字或右加字来标注元音)
天城文、泰文、缅甸文、老挝文、高棉文、藏文、印地文、梵文、悉昙文字等。

辅音音素文字

阿拉伯文、希伯来文

全音素文字

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希腊文、亚美尼亚文、格鲁吉亚文、蒙古文、朝鲜文、它拿字母(马尔代夫文)等。

中国文字(汉字)

编辑

据考证,这是中国古代甲骨文的某一载体。据考证,这是中国古代甲骨文的某一载体。

历史起源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有规模成体系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尽管有很多仰韶文化中的陶器刻付符还不能有坚强的说服力。中国文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西周铭文是一个阶段,属于上古文字,以图形、会意为基础;周宣王以后的籀文到秦小篆是第二个阶段,以转注、形声为主,对物理世界的形态的依赖xxx减弱,抽象性更强,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已经少有新文字的创造,更多是对字的写法(笔法与结构)的关注。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中文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属于同一个辨识系统。

中文汉字种类

从中文字跟汉语的关系看,中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中文字本身的构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
中文字具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被称作“文”)。合体字(被称作“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
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形声字

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合体会意字

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合体记号字

  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中国现代文字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50年xxx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但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出,是新中国对语言文字系统发展的巨大贡献,将汉语的发音与文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语言文字一体化,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方言的人与人的交流,中华民族的统一,至少也是建立在语言统一的物质基础之上。另外,客观上也实现了今天计算机的简单快速录入。从理论上说,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拉丁化思潮被化解为汉语拼音方案而不是汉字拼音化。毛泽东对吴玉章关于文字改革的几个重要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2f9fa58302d276a200292eaa.html)

文字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相关部门从1955年开始,结合当时的文字使用状况并结合一定时期的文字长远考虑,相继颁布了多种各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至2005年,已颁布137部。
规范标准大多从汉语拼音及汉字简化的角度,对不适合于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文字进行相应的规范;但是,时至今日伴随着全球汉语热潮的兴起、以及与中国台湾地区社会文化交往的迅速走高,要求恢复繁体字、或者识繁用简的民间呼声日益升高,这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因为文字仅仅是交流工具,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的文字,是学术领域的事情,而不能强加于普通教育领域。

中国有多少种民族文字

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汉、回、满3个民族通用汉文,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12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多数都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种竖写的拼音文字。这种蒙古文通用于蒙古族地区。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还使用一种以通用的蒙古文为基础适合方言特点的拼音文字。云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4种傣文,即傣仂文、傣绷文、傣哪文、金平傣文。因为蒙古族使用两种蒙古文,傣族使用4种傣文,回族和满族使用汉文,所以上述15个民族共使用17种文字。
此外,傈傈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一种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颠倒形式的字母拼写傈傈语的文字,还有维西县的一两个区使用当地农民创制的傈傈音节文字“竹书”。云南省东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一种把表示声、韵、调的符号拼成方块的苗文。云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数群众使用拉丁字母形成的佤文。壮族、白族和瑶族的群众中,还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方块壮字、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
综上所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个,文字种类有24种。
除以上列举的文字以外,还有一些在历史上用过,后来停止使用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于阗文,八思巴字、西夏文、东马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水书、满文等17种。[1]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129/

(1)
词条目录
  1. 概述
  2. 词义
  3. 属性
  4. 演变历史
  5. 分类
  6. 书写系统
  7. 文字的图像上分类
  8. 书写方向
  9. 最常见几种文字
  10. 拉丁字母
  11. 基里尔字母
  12. 阿拉伯字母
  13. 印度式字母
  14. 汉字系统
  15. 采用其它(往往是孤立的)文字形式的语言
  16. 文字对人类影响
  17. 文字与史学、文学
  18. 文字列表
  19. 意音文字
  20. 元音附标文字
  21. 辅音音素文字
  22. 全音素文字
  23. 中国文字(汉字)
  24. 历史起源
  25. 中文汉字种类
  26. 形声字
  27. 合体会意字
  28. 合体记号字
  29. 中国现代文字
  30. 文字改革
  31. 中国有多少种民族文字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