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等辞赋。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根据列子、庄子等人对于神仙传说的描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逍遥而游的仙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秦始皇曾作《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这些《仙真人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

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等辞赋。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根据列子、庄子等人对于神仙传说的描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逍遥而游的仙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秦始皇曾作《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这些《仙真人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起源

编辑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早在《庄子》中已有抒写仙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篇章。通过"游"的描写以表现逍遥世界,抒发内心的忧思情绪,初具游仙诗的雏形。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仙真人诗》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求仙氛围的浓厚。继此之後,汉乐府之中,亦有反映道家仙人思想的作品,如十九首郊庙歌中的《日出入》、《天马》都表达了畅游太空的理想。

兴起成型

编辑

汉魏六朝是游仙诗兴起和成型的阶段,它为后代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范式。就类型而言,后代的游仙诗就总不出游仙(狭义)、咏仙和慕仙三大类,只不过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而已。特别表现在大量组诗的出现,较突出的例子如曹唐《大游仙》十八首、《小游仙》九十八首等。就结构而言,游仙诗可能出现的基本板块在六朝均已具备。但后代并不是简单因袭,而是进行了变化和重组。主要表现在板块的省略上,也就是说在六朝游仙诗中通常会出现的板块,在后代常常有一些会被简化掉。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体例关系。例如吴筠《游仙二十四首》,由于它是组诗,游仙诗的缘起、过程和终结三大板块被分散到各首诗中。xxx、二首交待了缘起“启册观往载,摇怀考今情。终古已寂寂,举世何营营。悟彼众仙妙,超然含至精”,“吾方遗喧嚣,立节慕高举。解兹区中恋,结彼霄外侣”。此后的几篇开始叙述游仙的过程,如“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八威先启行,五老同我游”(其二十三)。最后,第二十四首归结为“返视太初先,与道冥至一”、“玄栖忘玄深,无得固无失”,回归永恒。因此,单就其中的某一章而言,结构是“残缺”的,但通篇来看,却依然是完整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时代风尚的不同造成的。六朝诗歌受玄言诗的影响,好作申发,后代诗歌讲究含蓄,叙述者的主观色彩往往含而不露,潜藏于字里行间。例如曹唐的大、小游仙诗,咏怀仙人,重在客观展现,少有主观点评,但慕仙之情依然溢于言表。当然在结构上完全沿袭六朝游仙诗的也不在少数。例如卢照邻《怀仙引》是很典型的游仙诗三段式结构,先说明缘起:“若有人兮山之曲,驾青虬[qiú]兮乘白鹿,往从之游愿心足”,恍惚看见仙人,而生同游之心,然后叙述过程:“怀飞阁,度飞梁。休余马于幽谷,挂余冠于夕阳。曲复曲兮烟庄邃[suì],行复行兮天路长”,最后终结为获得永恒:“天长地久时相忆,千龄万代一来游”。此外,反游仙诗在后代同样存在,例如白居易《梦仙》叙述一个求仙失败的“梦仙者”的故事,最后归结为神仙不可求:“神仙信有之,俗力非可营。苟无金骨相,不列丹台名。徒传辟谷法,虚受烧丹经。只自取勤苦,百年终不成。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游仙诗至汉魏六朝而基本成型,后世可以超越,却无法脱开。深入剖析其类型特征和结构模式,对探明游仙诗萌发与演化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行

编辑

不过,作为一种成熟的体裁,游仙诗的流行则是汉代以後的事。魏晋阶段,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亦相继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诗风,故我国xxx部文学作品选集――梁朝萧统所编《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游仙诗有专门的评说,至于钟嵘的《诗品》就更加细致地品评郭璞等人的作品风格。魏晋南北朝以後,尽管游仙诗不像此前那样兴盛,但作此等诗歌者依然大有人在。像白居易、李贺等人仍颇具游仙之遗风。

主题

编辑

游仙诗的主题大致有五种:1.慕仙:道家诗人幻想仙境,描写异象,如曹操、张华、张协、曹植、郭璞、李白、曹唐等;李白〈天台晓望〉、〈古风〉其五、其七几首,都表达了追求成仙的愿望;2.寄托:作者大多身当乱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向往神仙之说抒发不满和忧愁,如屈原、嵇康、阮籍等;3.拟古:文人欣赏游仙诗的幽美意境,模仿前人的艺术成就,凭想像加以虚构,如宋玉、傅玄、鲍照、庾信等;4.祝颂:向帝王祝颂长生不老,如西晋成公绥〈晋四箱歌〉、陆机〈前缓声歌〉;5.狎[xiá]邪:以仙女比喻妓女,仙境比喻妓院,自命风流的诗人以仙郎仙夫自居,这类世俗化的游仙诗是一种娼妓文学。

情节

编辑

早期游仙诗的典型情节,有以下两类:1.诗中人登山遇仙,得到仙丹,自己服下,或将丹药带回凡间,献给帝王。例如曹植〈飞龙篇〉,写诗人登上泰山,得遇仙翁,获授仙丹,由此长生不老。2.诗中人修练得道,飞升仙境,拜会仙人,如西王母、赤松子,或在天庭盛宴,或得仙丹秘术,得以长生不老。例如曹操〈陌上桑〉,写诗人自九嶷山经玉门关到昆仑山,见西王母,遇见赤松子,获授秘术和灵芝,升天遨游,最后长生不老。曹植〈五游咏〉先写离世升天,车马鼎盛,然后写天路历程与仙境,以及在仙境的乐趣,也是游仙诗的典型结构。

艺术特色

编辑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道家思想;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郭璞的游仙诗兼具上述两种内容。一类是"坎壈[lǎn]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虽有游仙之名,实则是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郭璞的游仙诗现仅存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与东晋辞意夷泰的诗风殊非同道。另外,郭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也与平典似道德论之玄言诗风大异其趣。游仙诗是道家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素材

编辑

汉魏时的游仙诗,仙境集中于太华、泰山等名山,诗中人可由昆仑上升天庭,仙人以王乔、赤松为主,其次为西王母与东王公,所用典故较为固定,成为套语,意象缺乏新意。东晋开始,诗人取材较广,如郭璞的〈游仙诗〉有取于《山海经》,庾阐的游仙诗取材自刘向《列仙传》,庾信则有取于葛洪《神仙传》。南北朝的游仙诗受道家道教影响较深,加入了道教词汇,甚或述说学道过程。

情怀

编辑

部份游仙诗抒发苦闷之情,在冲突中挣扎,但没有找到出路或归宿,如阮籍〈咏怀诗〉,即使写到神仙境界,也难以摆脱俗世的羁绊。诗人往往愤世嫉俗,想逃到另一世界,但理智上,他们大多并不真正相信仙界,幻想醒觉以后,只有更空虚和更苦闷的心情。游仙诗的情怀往往没有归宿,虽然不满现世而希冀另一世界,却不能产生庄严灿烂的意像。

发展

编辑

游仙诗历史可分三期:1.《楚辞》时期,由战国至东汉,以屈原为中心,主要体裁是赋;2.五言诗时期,由魏晋到盛唐,以曹植、阮籍、郭璞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言古诗;当中魏晋是历史上游仙诗的鼎盛期,到南北朝渐趋衰歇;3.七言诗时期,由中唐到明清,以曹唐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间中用七律或七古,当中曹唐创出游仙诗的新格局。

战国至东汉

屈原的《离骚》和《远游》是游仙诗的开山鼻祖,xxx,后来的摹拟作品也有所不及。《离骚》设想自己上天下地,上叩帝阍[hūn],但天门不开;屈原陈志无路,于是有去国远逝之想,又望见自己的故乡,最后决定以身殉国;《远游》有道家神仙思想,描写赤松、王乔、韩终等仙人。汉赋中,贾谊〈惜誓〉、严忌〈哀时命〉、张衡〈思玄赋〉等游仙作品,都模仿《楚辞》;后来曹操和曹植的游仙诗,也都受到辞赋的影响。秦朝博士所作的〈仙真人诗〉,是游仙诗最古的例子。〈仙真人诗〉的主题,学者有二说:一为长生不老,一为巫师的神游体验。汉代朝廷祭祀所用的〈郊祀歌〉,也表达登仙或飞升天界的愿望。汉代乐府诗中的游仙诗,有〈王子乔〉、〈董逃行〉及〈善哉行〉等,都是源自民间歌谣,部份游仙诗以淮南八公为主题,则源自民间祠庙祭祀所用的乐曲。

魏晋

游仙诗xxx代表性的名篇,大部份完成于魏晋时期。三曹父子开始大量写游仙诗,曹操现存有〈气出唱〉、〈精列〉等4篇,曹丕有〈折杨柳行〉1篇,曹植则有〈升天行〉、〈仙人篇〉、〈五游咏〉等10多篇。曹植在理智上怀疑神仙,却假托神仙以抒发不满,其诗有模仿屈原之处。朱光潜批评曹植的游仙诗“没有真正的生命,既无深情,也无逸致”。阮籍的游仙诗寄托怀抱,成就较高,其〈咏怀诗〉82章中有接近40章涉及游仙,往往抒发对人生的不满,表明其退隐自处,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政治态度。陆机的〈东武吟行〉则以辞藻华美,对偶工整见称。东晋游仙诗文字较华丽,讲究对偶。郭璞向往神仙之说,所写仙景新鲜而具体,但气象规模较狭小,诗中主角多是栖于山林的隐士,多用对偶,诗风华丽,多作自叙及慷慨之辞。郭璞受阮籍影响,把游仙诗当作咏怀诗来写,抒发苦闷与不满,诗中部份素材来自《山海经》。郭璞作品是中国游仙诗的代表作,刘勰[xié]赞赏郭璞“仙诗亦飘飘而凌云”、“挺拔而为俊”,影响唐代与道教有关的诗人,如李白、李商隐、曹唐等。

南北朝至中唐

南北朝游仙诗创作较少,或因山水诗的兴起,游仙诗相对减少,游仙诗自楚辞变为五古,到郭璞发展可说告一段落,其后鲍照、庾信、李白等都写过游仙诗,但大体上只是继承阮籍和郭璞,没有很大的发展。唐代许多游仙诗写梦游仙境,当中王勃〈忽梦游仙〉为最早例子,中晚唐诗人如白居易、李沇、沈彬等,亦写入梦后游历仙境。然而,与魏晋名篇相比,唐代游仙诗较少达致“新鲜而有力”。唐代的游仙诗,有狎妓的新意思,其意源自张鷟的唐传奇〈游仙窟〉。唐代妓院中人常以仙、真为艺名,游仙诗的“仙家”,实为妓院,仙家玉女,实为妓女。这种游仙诗强调人仙恋,特别喜欢运用六朝志怪小说中刘郎、阮郎与仙女结为夫妻的典故,表现文人的风流自赏,如徐铉[xuàn]的〈梦游〉,就是流连妓院之作。这类游仙诗可说是娼妓文学。

晚唐及以后

晚唐道士曹唐为游仙诗开一新方向,不再用五古的体裁,改用七律和七绝,是写下最多游仙诗的唐代诗人,著有七律〈大游仙诗〉50篇,七绝〈小游仙诗〉近百篇,现存诗两卷,大半是游仙诗。曹唐虽然还俗,仍倾慕神仙,熟读道教经书,采用葛洪《神仙传》、陶弘景《登真隐诀》、《汉武帝内传》以及其他道经中的传说,素材之丰富多样,前所未有。曹唐游仙诗常以神仙传说为题材,如刘晨、阮肇上天台、汉武帝与西王母、张硕与杜兰等故事,往往涉及男女感情。诗风方面,遣词鲜明亮丽,〈大游仙诗〉叙事精简,善于改造神话情节,表现神话中人的心境,〈小游仙诗〉则寄寓作者对神仙传说的感慨,如以下一例:长房自贵解飞翔,五色云中独闭门。看却桑田欲成海,不知还往几人存。此诗引用《神仙传》中费长房的故事,表现沧海桑田、人事全非的感慨。曹唐也把仙女当作妓女的隐喻,部份作品有浓厚的性爱色彩,写宫嫔服饰之盛,逍遥行乐的痛快,与当时盛行的宫体诗相似。从曹唐起,游仙诗与宫体诗合流,其后用七绝写游仙诗,数目最多的是清代的厉鹗,共有300多首,声称学习郭璞与曹唐,风格亦与曹唐相似。

局限

编辑

游仙诗对仙境的理想往往并不高,有浓厚的物质主义色彩,仙境的极乐,大多就肉体需要而言,都是精致化的肉体感受。如曹操的游仙诗,大部份都是描述神仙欢宴的可喜可乐。不少游仙诗一味歌颂仙境,表现对世外的憧憬,缺少寄托;仙人没有追求什么哲学思想,不求智慧的追求或道德的奋勉,没有引导精神向上的激励,精神价值“太尘俗,太鄙陋,不能产生很伟大的艺术作品”。游仙诗一般对仙境的描绘过于薄弱,没有首尾贯串的故事,对仙人的描写亦太简略,相对于西方的史诗,游仙诗缺少了想像力和宏伟的架构。

翻译

编辑

美国学者Edward Schafer译注曹唐〈小游仙诗〉33首,写成 一书,1985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有关

编辑

李白是谪[zhé]仙,因此他游于仙境犹如旧地重游,与仙人相遇犹如故人重逢,甚至如游子还家,一切是那么熟悉亲切,又充满了理想色彩:“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长相待。”(《怀仙歌》④)“我思仙人乃在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天倒蓬壶。长鲸奔浪不同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借一书谢麻姑。”(《古有所思》)双方都殷切地思念着对方。一旦李白回到仙乡,神仙们都格外热情:明星玉女“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赤松子“借余一白鹿”(《古风》),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飞龙引》⑤)”,玉女“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游泰山》),真人“粲[càn]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古风》)”,“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⑥)”。而诗人对仙人的邀请则是“含笑凌倒影,欣然愿相从。”(《古风》)“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酬崔五郎中》)他在仙境中的行动更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完全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社会秩序对心灵的约束:“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古风》)“扪[mén]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薄》⑦)。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持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chāng]蒲花茸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更是径直以成仙得道者自居,请朋友一起游仙,那种天真、亲切而傲俗的气概,确实是一般游仙诗人难以比拟的。在曹操现存的诗中,游仙诗占了近三分之一的分量。学术界对这些游仙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曹操信不信神仙及其游仙诗是否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且目前没有得出较为一致的观点。但本文重点在于对曹操游仙诗价值的分析。首先曹操的游仙诗在游仙诗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次从思想价值上讲这些游仙诗表现了曹操渴望建功立业、完成统一的伟大志向和他清醒理智的生死观;再次从艺术价值上讲,曹操游仙诗描写了独特的意象和奇异的意境,语言强劲有力却又质朴自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诗本身气势宏大,意境奇特优美。

山中游仙

编辑

登临诗多为观山水之景,抒发诗人情感的诗。李白的登临诗,十之 七八都会或多或少掺入游仙的成分。从字源学看,“仙”字在其造字之初就是住在山中之人的意思。但在李白之前,仙山大多局限于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及蓬莱三岛,只在曹操、曹植的游仙诗中才出现了华山、泰山等极少数尘世山名。而盛唐其它山水诗人咏山,也只是就山咏山,与仙少有瓜葛。只有到了李白,游仙诗和山水诗才如两股溪流交汇在一起。李白的足迹几遍中国,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曾出现在他的诗里:天姥山、莲花山、华山、太白山、嵩山、庐山、泰山、峨眉山、敬亭山、王屋山等等,而且大多都被美化为仙山。其中的名篇,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景与游仙浑然融为一体,山因仙而愈显巍峨而神秘,仙因山而愈显真切而可亲。如果去除其中的游仙成分,不仅诗的艺术感染力会xxx下降,李白诗中那种特有的酣畅淋漓、神采飞扬的风格也会减色不少。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42286/

(21)
词条目录
  1. 起源
  2. 兴起成型
  3. 流行
  4. 主题
  5. 情节
  6. 艺术特色
  7. 素材
  8. 情怀
  9. 发展
  10. 战国至东汉
  11. 魏晋
  12. 南北朝至中唐
  13. 晚唐及以后
  14. 局限
  15. 翻译
  16. 名人有关
  17. 山中游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