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有时也称为Ehrenberg–Siday–阿哈罗诺夫-马克效应,是一种带电粒子受到电磁势(φ,A)影响的量子力学现象,尽管被限制在磁场B和电场E均为零的区域。潜在的机制是电磁势与带电粒子波函数的复相位的耦合,阿哈罗诺夫-马克效应相应地通过干涉实验得到了说明。 最常描述的情况,有时称为阿哈罗诺夫-玻姆螺线管效应,发生在带电粒子绕过长螺线管的波函数由于封闭磁场而经历相移时,尽管磁...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编辑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有时也称为 Ehrenberg–Siday–阿哈罗诺夫-马克效应,是一种带电粒子受到电磁势 (φ, A) 影响的量子力学现象 ,尽管被限制在磁场 B 和电场 E 均为零的区域。 潜在的机制是电磁势与带电粒子波函数的复相位的耦合,阿哈罗诺夫-马克效应相应地通过干涉实验得到了说明。

最常描述的情况,有时称为阿哈罗诺夫-玻姆螺线管效应,发生在带电粒子绕过长螺线管的波函数由于封闭磁场而经历相移时,尽管磁场在其中可以忽略不计,粒子通过的区域和粒子的波函数在螺线管内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相移已通过实验观察到。

在束缚能和散射截面上也有磁性阿哈罗诺夫-萨姆效应,但这些情况还没有经过实验测试。还预测了一种电阿哈罗诺夫-玻姆现象,其中带电粒子受到电位不同但电场为零的区域的影响,但这尚未得到实验证实。

提出了一个单独的分子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用于多重连接区域的核运动,但这被认为是一种不同的几何相,因为它既不是非局部的也不是拓扑的,仅取决于沿核路径。

维尔纳·埃伦伯格 ( Werner Ehrenberg 1901–1975) 和雷蒙德·埃尔德雷德·西迪 ( Raymond E. Siday ) 于 1949 年首次预测了该效应。亚基尔·阿哈罗诺夫 ( Yakir Aharonov ) 和戴维·玻姆 ( David Bohm ) 于 1959 年发表了他们的分析。

在 1959 年的论文发表后,玻姆得知了埃伦伯格和西迪的工作,这在玻姆和阿哈罗诺夫随后于 1961 年发表的论文中得到承认和赞誉。 这个效果是实验证实的,误差非常大,当时玻姆还活着。 当误差降到一个可观的值时,玻姆已经死了。

意义

编辑

在 18 和 19 世纪,物理学以牛顿动力学为主,强调力。电磁现象是通过一系列实验阐明的,这些实验涉及测量电荷、电流和各种配置的磁铁之间的力。

最终,出现了一种描述,根据这种描述,电荷、电流和磁铁作为传播力场的局部来源,然后通过洛伦兹力定律局部作用于其他电荷和电流。

在这个框架中,因为观察到的电场特性之一是它是无旋的,而观察到的磁场特性之一是它是无散度的,所以可以将静电场表示为标量的梯度势(例如库仑的静电势,在数学上类似于经典引力势)和作为矢量势旋度的静止磁场(然后是一个新概念——标量势的想法已经被类比很好地接受了 具有重力势能)。

势能的语言可以无缝地推广到完全动态的情况,但是,由于所有物理效应都可以根据作为势能的导数的场来描述,势能(与场不同)并不是由物理效应唯 一确定的:势能只被定义为到任意加性恒定静电势和无旋静止磁矢量势。

阿哈罗诺夫-马克效应在概念上很重要,因为它涉及三个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将(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理论重铸为规范理论时很明显,而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这可以被认为是 没有物理后果的数学重新表述。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思想实验及其实验实现表明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哲学问题。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这三个问题是:

  • 势是物理的还是只是计算力场的便利工具
  • 行动原则是否基本;
  • 局部原则。

由于这些原因,阿哈罗诺夫-马克效应被《新科学家》杂志评选为量子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势与场

人们普遍认为,阿哈罗诺夫-姆效应说明了量子力学中电磁势 Φ 和 A 的物理性。传统上可以争辩说只有电磁场是物理场,而电磁势是纯粹的数学构造,由于规范自由度,对于给定的电磁场甚至不是唯 一的。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15010/

(8)
词条目录
  1.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2. 意义
  3. 势与场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