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小囊皮菌
编辑朱红小囊皮菌为担子菌属真菌。 它的子实体是一个小木耳,带有一个独特的红色颗粒状菌盖。 它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针叶林和落叶林中。 在 2002 年之前,该物种属于 Cystoderma 属,Cinnabarina 亚科,名称为 Cystoderma cinnabarinum,有时仍被使用。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同义词是 Cystoderma terreyi。
分类学
编辑该物种最初被描述为 Agaricus granulosus var。 德国植物学家 Johannes Baptista von Albertini 和美国人 Lewis David de Schweinitz 于 1805 年发现朱砂。该物种也被称为 Agaricus terreyi(Berkeley 和 Broome,1870 年)、朱砂蜜环菌(Armillaria cinnabarina)(Kauffman,1922 年)、Lepiota cinnabarina(Karsten,1914 年) ), 和 Cystoderma terreyi (Harmaja, 1978)。
描述
编辑菌盖起初呈半球形,随着成熟逐渐凸起,最后变平,直径可达 8 厘米(3.1 英寸)。 菌盖角质层呈朱砂、砖红色或锈橙色,密布细小颗粒。 果肉呈白色至苍白,具有温和的真菌味道和几乎难以辨别的气味。 鳃白色至奶油色,致密,微缺或贴生。 未成熟标本的鳃上覆盖着一层细密的棉质部分面纱,撕下后留下精致的环状物。 环上方的茎是白色的,下面是鳞片状的,带有深橙色的鳞片。 茎高达 6 厘米(2.4 英寸),直径可达 1.5 厘米(0.6 英寸),有时基部呈球根状,中空。
微观特征
担孢子呈椭圆形、透明且非淀粉样,尺寸为 3.5–5 x 2.5–3.5 µm。 孢子印是白色的。 担子(产生孢子的细胞)呈棒状,大小为 17-24 x 4-5 µm。 C. cinnabarina 总是有称为 cheilocystidia 的细胞 - 存在于鳃边缘的囊胞,在这个物种中是矛形的。 这种微观特征可用于帮助将其与颜色相似的 C. adnatifolia 和 C. granulosa 区分开来,后者也带有非淀粉样孢子,但没有囊胞。
与 C. cinnabarina 中的非淀粉样孢子和一般的 Cystodermella 物种相比,Cystoderma 物种(包括橙盖物种,如 Cystoderma amianthinum)具有淀粉样孢子。 这是通过用淀粉样蛋白反应中的化学物质对组织进行染色来确定的——所有 Cystodermella 物种都显示出阴性反应(孢子保持无色)。
生境与分布
编辑朱红小囊皮菌在针叶林和落叶林、苔藓、草和枯枝落叶之间的地面上被发现结果。 作为一种腐生真菌,它会腐烂死去的有机物。 它在希腊和土耳其的松树(Pinus nigra、Pinus pinea)、橡树、云杉(Picea orientalis)、冷杉(Abies cephalonica)和栗树(Castanea sativa)下都有记录。 在夏季和秋季,子实体单独或成小群出现。 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但在许多地方并不常见。 英国受威胁真菌的初步红色数据名录将朱砂囊霉列为 IUCN 近危状态。
可食性
编辑朱红小囊皮菌被各种描述为不可食用,但无害,甚至在某些地区可食用,例如在香港。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3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