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哲伦星系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大麦哲伦星系,又称“大麦哲伦云”,归类于不规则矮星系,隶属于本星系群。大麦哲伦星云的形态类似不规则星系,但似乎有一些螺旋结构的痕迹。有些推测认为大麦哲伦星云以前是棒旋星系,受到银河系的重力扰动才成为不规则星系,因此在中央仍保有短棒的结构。在NASA银河系外数据库中依据哈勃星系分类为Irr/SB(s)m。大麦哲伦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其余三个依序为仙女座星系(M31)、银河系及三角座星系(M...

大麦哲伦星系,又称“大麦哲伦云”,归类于不规则矮星系,隶属于本星系群。

星云简介

编辑

大麦哲伦星云的形态类似不规则星系,但似乎有一些螺旋结构的痕迹。有些推测认为大麦哲伦星云以前是棒旋星系,受到银河系的重力扰动才成为不规则星系,因此在中央仍保有短棒的结构。在NASA银河系外数据库中依据哈勃星系分类为Irr/SB(s)m。大麦哲伦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其余三个依序为仙女座星系(M31)、银河系及三角座星系(M33)。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大麦哲伦星云是一个昏暗的天体,跨立在山案座和剑鱼座两个星座的边界之间。其实早在约公元964年,'Abd Al-Rahman Al Sufi就已经在恒星之书(Book of Fixed Stars)中记录了这个星云。

麦哲伦星云

命名

编辑

大麦哲伦星云是以16世纪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的名字命名的。

大麦哲伦星云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开始人类历史上xxx次环绕地球的航行。1520年10月,麦哲伦带领船队沿巴西海岸南下时,每天晚上抬头就能看到天顶附近有两个视面积很大的、十分明亮的云雾状天体。麦哲伦注意到这两个非同一般的天体,并把它们详细地记录在自己的航海日记中。麦哲伦本人后来航行到菲律宾时被一个小岛上的土著居民杀害了,但是他的18名部下在1522年9月6日回到了西班牙。为了纪念麦哲伦的伟大功绩,后人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南天这两个最醒目的云雾状天体,称之为大麦哲伦星云和小麦哲伦星云(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它们实际上是两个河外星系)。

特征

编辑

银河并不是宇宙中xxx的星系:通过各种方法,人们已经观察到的星系已经有好几万个了!不过,由于距离太遥远,它们看起来远不如银河那么壮丽。借助望远镜,它们看起来还只像朦胧的云雾。离咱们银河系最近的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和小麦哲伦星云,距离我们银河系也有十几万光年。一般地,我们把除银河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大麦哲伦星云里存在丰富的气体星际物质,并且正在经历着明显的恒星形成活动。这种大量恒星的形成现象可能是因为大麦哲伦星系受到了银河系潮汐力的影响。并且,银河系的潮汐力也从大麦哲伦星系中剥离了一些恒星和星际物质,形成了漫长的麦哲伦星流。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麦哲伦星云,是离我们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麦哲伦星云(SMC)的近邻。在绕着银河系公转的11个矮星系中,大麦哲伦星云也是其中之一。大麦哲伦星系内充满了各种星体和天文现象。当前已经在大麦哲伦星系内发现了60个球状星团,400个行星状星云和700个疏散星团,以及数十万计的巨星和超巨星。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SN1987A,就是发生在大麦哲伦星云里。而大小麦哲伦星云和仙女星系(M31)以及银河等100余个星系和1000多矮星系构成了本星系群。

形状

编辑

大麦哲伦星系通常被视为不规则星系,然而它显示出有棒状结构的迹象,因此曾经被重新归类为麦哲伦型矮螺旋星系。大麦哲伦星系有一个显著的中央棒和螺旋臂。中央棒似乎有些扭曲,东西两端比中心靠近银河系。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在2014年测量出它的自转周期大约是2.5亿年。长久以来,大麦哲伦星系被认为是一个“二维平面”的星系,与银河系的距离是单一的。但是,科德威和考森在1986年发现在东北部的造父变星比西南部的造父变星接近银河系。通过观测星场中其它的造父变星、核心燃烧氦的红丛集和红巨星分支等的观测证实了这种几何上的倾斜。综合这些论文得到的倾斜约为35°,以正面朝向银河系的星系倾斜被定为0°。利用碳星运动学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大麦哲伦星系的盘面结构是两个厚片和向外倾斜的。关于大麦哲伦星系内星团的研究,休梅克等人测量了大约80个星团的速度,并且发现在大麦哲伦星系的群体运动学符合[lèi]似盘面分布的星团运动。这些结果也得到了科德威等人的证实,他们计算了大麦哲伦星系中一些星团的距离,显示它们的分布与星场的平面是相同的。

距离

编辑

跟所有的星系一样,确认LMC正确的距离是一项挑战,多年来测量所得的数值变化极大。主要的困难肇因于作为银河系外测量距离标准烛光的造父变星和天琴座RR变星,在银河系内的视差还未能正确的校准;另一个原因则是LMC的金属含量偏低对发光效率的影响尚不确知。在过去的十年,已经将距离确认在155,000~165,000光年的范围内,以一个最近的距离模数估计的值是18.56,大约是51.5千秒差距

位置

编辑

大小麦云都在南半天球距离南天极大约20°左右的地方。大麦云位于剑座与山案座两个星座的交界处,跨越了两个星座,占据了8°×7°的天区,相当于 200多个满月的视面积。小麦云位于杜鹃座,占据了4°×2°的天区,相当于30个满月的视面积。大麦云和小麦云之间相距大约20°。在南半球看大小麦云,一年四季,它们都高高地悬挂在南天天顶附近,争相辉映,从不会落到地平线以下。就像我们在北半球看北斗七星永远不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一样。它们是南天的一对瑰宝。可惜的是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看不见它们,在我国南沙群岛一带,也只能在非常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寻找到它们。

大麦哲伦星云相对于银河系的位置

  • GMW——大麦哲伦星系(LMC)
  • KMW——小麦哲伦星系(SMC
  • GSP——银道坐标系
  • MSI——麦哲伦星流
  • 3——蜘蛛星云(NGC 2070)
  • W——SMC侧翼

观测形态

编辑

从我们的银河系看出去,最明亮的星系是大麦哲伦星云 (LMC)。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麦哲伦星云,是离我们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麦哲伦星云 (SMC)的近邻。在绕著银河系公转的11个矮星系中,大麦哲伦星云也是其中之一。大麦哲伦星云是个不规则星系,它有个由年老红色恒星所组成的棒状核心,外面环绕著年轻的的蓝色恒星,以及靠近上面这张影像顶端的明亮红色恒星形成区 - 蜘蛛星云。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 SN1987A,就是发生在大麦哲伦星云里。

超级气泡

编辑

科学家近年发现一个处在大麦哲伦星云内的年轻气泡状星云,是一个色彩艳丽且丰富的发射星云,被命名为LHA120-N55,简称N55。

ESO拍摄的N55

它位于163000光年外的遥远的大麦哲伦星云(LMC),全身奇异色彩,天文学家发现其竟然位于一个「超级泡泡」之中,这可谓宇宙中的一大奇观。科学家们认为,这类超级泡泡形成于「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以及「新形成的恒星产生的恒星风」将附近的气体与尘埃向四周吹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泡泡越吹越大,最终其范围可横跨数百光年。在超级泡泡中,N55没有被吹散,保存得相对完好。另外,还可以发现泡泡中有许多发着明亮蓝光的星星,这个星团被命名为LH72。这是第二轮形成的恒星,可能就才几百万年的历史。科学家认为它们与超级泡泡的形成无关,但却创造了星云鲜艳的色彩。LH72星团发出的强光剥离了N55星云的原子,使其呈现粉色。而这种粉色的光芒也正是宇宙中新形成的恒星的标志性信号。科学家认为,N55这种星云表明老恒星的死亡,新恒星的诞生。由此N55也被称作“宇宙中恒星的生死循环之地”。这些超级泡泡在宇宙中并非xxx长存的,科学家们认为随着内部的恒星继续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灭亡,产生的冲击波可以将泡泡吹破,并吹散余下的气体与尘埃。

发现

编辑

2012年:超级气泡2012年9月3日,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观测发现了大麦哲伦星云中一个异常明亮的超级气泡。大质量恒星产生强烈辐射,在高速行驶时驱逐物质,通过快速演化爆发为超新星。在周围气体中的风和超新星的冲击波产生巨大空洞,被称为超级气泡。高能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大麦哲伦星云中的一些超级气泡,包括N44,发出的X-射线比在其结构模型中预测的更多。2013年:“恒星摇篮”2013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图。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大麦哲伦星云是银河系卫星星系,其中恒星形成区的明亮星光如同万花筒2013年1月,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大麦哲伦星云处发现了新的恒星形成迹象,作为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在前者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拉长状外观,并围绕着银河系,其中的气体云发生折叠[tān]后演化出新的恒星。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大麦哲伦星云图像中,该星云中存在恒星形成区,从蜘蛛星云到LHA120-N11扁豆星云都是大麦哲伦星云中明亮的“恒星摇篮”。2022年:xxx恒星当地时间2022年8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OIRLab)发布的图片显示,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蜘蛛星云”中心的这颗恒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xxx恒星。2022年:麦哲伦日冕2022年10月消息,研究人员证实了难以捉摸的麦哲伦日冕的存在,这是一个由热的、电离气体组成的保护性光环,以前只在理论上认为有。几十亿年来,银河系最庞大的宇宙伙伴--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一直在太空中进行着动荡的旅行,在被我们自己的银河系的引力撕裂的同时相互绕行。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42275/

(12)
词条目录
  1. 星云简介
  2. 命名
  3. 特征
  4. 形状
  5. 距离
  6. 位置
  7. 观测形态
  8. 超级气泡
  9. 发现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