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症状体征   牙龈瘤最常见的部位在双尖牙区,女性多于男性,以青中年为常见。常发生于牙龈乳头部。唇颊侧多于舌腭侧。肿块较局限,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直径可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肿块有的有蒂如息肉状,大多无蒂而基底较宽,颜色与正常牙龈有时区别不明显,特别是纤维型牙龈瘤,但多高出正常牙龈。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性牙龈瘤可以迅速长大。较大的肿块可以遮盖一部分牙及牙槽突,表面可有压迹。易被咬伤...

牙龈瘤

  症状体征

  牙龈瘤最常见的部位在双尖牙区,女性多于男性,以青中年为常见。常发生于牙龈头部。唇颊侧多于舌腭侧。肿块较局限,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直径可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肿块有的有蒂如息肉状,大多无蒂而基底较宽,颜色与正常牙龈有时区别不明显,特别是纤维型牙龈瘤,但多高出正常牙龈。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性牙龈瘤可以迅速长大。较大的肿块可以遮盖一部分牙及牙槽突,表面可有压迹。易被咬伤,形成溃疡,伴发感染。随着肿块的增大,可以牙槽骨壁;X线摄片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增宽的阴影。晚期牙可松动移位。

  

根据病理组织结构和临床表现,可将牙龈瘤分为肉肿型牙龈瘤、纤维瘤型牙龈瘤、血管型牙龈瘤、先天性龈瘤及牙龈纤维瘤病。

  1.肉芽肿型牙龈瘤 牙龈瘤多为牙龈乳头肿块,易出血,粉红色肉芽组织。有蒂或无蒂,基底较宽。

  2.纤维型牙龈瘤 牙龈瘤不易出血,呈灰白色,有弹性较硬,有蒂,表面呈分叶状,波及牙槽突。

  3.血管型牙龈瘤 龈瘤极易出血,紫红色,柔软,有蒂或无蒂。妊娠所致者可为多发性。

  4.先天性牙龈瘤 此瘤见于新生儿,牙龈上有肿物。上颌前区牙龈好发。表面光滑圆形,有蒂或无蒂。

  5.牙龈纤维瘤病 亦称牙龈橡皮病。

  上下颌牙龈弥散性增生,其质地坚韧,色泽正常与牙龈相似。先天性比药物性增深更甚。可使牙移位,或将牙冠大部或全部覆盖(图1)。

   用药治疗

  牙龈瘤的治疗多采用局麻下的手术切除,为了切除彻底,切口应在围绕病变蒂周的正常组织上。将病变波及的牙、牙周膜、骨膜及邻近的骨组织一并切除,创面缝合。如创面过大不能缝合时,可用碘仿纱条覆盖。或在创面上用牙周塞治剂止血。对早期较小的牙龈瘤,牙不松动且患者年轻,有时不愿意拔牙,则可局部切除,对牙周作一定的搔刮,暂时不拔牙,术后严密观察,待有复发时再切除并拔牙。

   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预防护理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理病因

牙结石机械刺激及炎性刺激是引起牙龈增生的直接原因。妇女怀孕期易发生牙龈瘤,因此,可能与内分泌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先天性、遗传性因素。

   疾病诊断

  牙龈瘤需与其鉴别的是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后者是一种罕见的口腔遗传性疾病又称为先天性巨牙龈症,表现为牙龈组织的弥漫性纤维性增生,其局部的特征与纤维性龈瘤极为相似,不易出血,牙齿被淹没于增生的牙龈内。但其往往波及全口牙龈,有家族遗传性,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切除后易复发。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从病理角度看,牙龈瘤表现是多样性的;根据病理组织结构及发生原因可将其分为肉芽肿性、纤维性、血管性、先天性牙龈瘤等。

  肉芽肿性龈瘤主要是肉芽组织所构成,可见许多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胶原成分较少,血管壁为单层内皮细胞所构成。肿块表面呈红色或粉红色,易出血。该型龈瘤与局部刺激和感染有关。

  纤维性龈瘤是肉芽肿性龈瘤纤维化瘢痕化而成,细胞及血管成分极少,纤维组织及成纤维细胞较多。肿块颜色与正常牙龈颜色类似,表面光滑,不易出血。有的病例可见有化或骨化发生。

  血管性龈瘤血管丰富似血管瘤,血管间的纤维性间质可有水肿及黏液样变,并有炎症细胞浸润。损伤后极易出血。

  妊娠性龈瘤发生于妊娠的第3个月或者以后,分娩之后可能消退。有认为妊娠性龈瘤实质上是肉芽肿性龈瘤,乃是局部刺激或损伤的结果。也有认为属血管性龈瘤。其病理表现与血管性龈瘤类似。

  先天性龈瘤见于新生儿口腔中,发生率极低,以女性为多,可发生于上、下颌的牙龈部,但以上颌切牙多见。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摄片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增宽的阴影。

   并发症 预后 发病机制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626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