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灯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采茶灯这是一首福建龙岩的民间歌舞小调。福建盛产茶叶,茶山几乎遍及西、南、北、中各地,“采茶灯”就是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龙岩“采茶灯”是这类歌舞形式的代表。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舞蹈,多在新年、庙会、踩街、喜庆期间表演。也正由于采茶灯扎根民间,贴近生活,特色浓郁,使它成为闽西“非遗”项目中传承保护得最好的项目之一,并在中国东南沿海广为流传。龙岩“采茶灯”起源于新罗区苏...

简介

编辑

这是一首福建龙岩的民间歌舞小调。福建盛产茶叶,茶山几乎遍及西、南、北、中各地,“采茶”就是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龙岩“采茶灯”是这类歌舞形式的代表。

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舞蹈,多在新年、庙会、踩街、喜庆期间表演。也正由于采茶灯扎根民间,贴近生活,特色浓郁,使它成为闽西“非遗”项目中传承保护得xxx的项目之一,并在中国东南沿海广为流传。

历史起源

编辑

龙岩“采茶灯”起源于新罗区苏坂美山村,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是流传于龙岩城乡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舞蹈。[2] 这种舞蹈源于劳动人民的采茶活动,表现一群天真浪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随精明风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上山采茶过程中欢乐的心情及与茶园、花蝶等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苏坂乡美山村林氏十七世祖从当地民间艺人从茶山劳动中提炼舞蹈语汇,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歌舞、说唱及民间小戏等艺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提炼而成,从歌舞到服装都保留了中原遗风。[3]

风俗

编辑

据传,“昔时,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集于山上‘茶寮’(一种以竹子搭架、茅草为棚的屋子),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见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概论》P.91)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正茶”、“倒茶”、“扑蝶”等相对独立的节目。

表演艺术

编辑

传统采茶灯的曲调较丰富,在多数情形下,仅由《六角采》、《四角采》、《倒采》、《剪剪花》四个段落组成。歌舞表演时,还辅以鼓、钹、唢呐、笛等乐器伴奏。这首《采茶灯》所用的是《四角采》、《六角采》的曲调,经整理后,填入新词,于1953年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二等奖,并于此后流传全国各地。

全首民歌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欢快、跳跃,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共6个乐句,3、4乐句是1、2乐句的重复,5、6乐句引入新材料,它们既是前部分的“半”终止“Re(2)”,又成为前、后两部分的过渡。后一部分转入新调,曲调抒情优美,富有歌唱性,与前部分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

影响力

编辑

1996年,民乐《采茶灯》在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曲目之一而名扬海内外。

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龙岩乡土文化的杰出代表,后又作为“口头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据称,在这个世界上,凡有龙岩人聚集的地方,都传唱着自己的歌谣——龙岩“采茶灯”。

2014年被列入xxx非遗名录。[1]

歌词

编辑
采茶灯采茶灯

以下是《采茶灯》歌词

百花开放好春光, 采茶姑娘满山岗。

手提着篮儿将茶采, 片片采来片片

茶树青又青, 一棵嫩芽一颗心。

轻轻摘来轻采采, 片片采来片片新。

采到东来采到西, 采茶姑娘笑眯眯。

过去采茶为别人, 如今采茶为自己。

采满一筐又一筐, 山前山后歌声响。

今 年茶山好收成, 家家户户喜洋洋。

评论

编辑

“龙岩采茶灯”代表性传承人的黄淑霞:采茶灯现在既有规模,又有自己表演特色,不单单是走街串巷的广场舞蹈,已经是可以搬上大雅之堂的艺术精品了。

苏坂镇党委书记林德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罗区有关部门很早就将采茶灯注册为商标,如今,申遗成功使他们对通过采茶灯文化造福当地百姓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5391/

(8)
词条目录
  1. 简介
  2. 历史起源
  3. 风俗
  4. 表演艺术
  5. 影响力
  6. 歌词
  7. 评论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尊敬的全球百科用户,全球百科新系统上线了!新增排名保障卡、词条年卡,更有增值功能——百度排名保障包年服务,详情访问“glopedia.cn/261472/”关注公众号可联系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