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原馆址在北京北河沿南口,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堂,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教习为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A.P.Martin),初设英文班,后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德文、日文等班。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

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原馆址在北京北河沿南口,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堂,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教习为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初设英文班,后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德文、日文等班。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创建背景

编辑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䜣。第二次鸦片xxx刚刚结束,奕䜣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腾担任首任总教习。该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联芳是同文馆开馆时最初的十名学生之一。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翻译了很多西方书籍,主要译著有:联芳、庆常:《星轺指掌》(Guide Diplomatique)、《公法会通》(Blunts Chl’s Int·Law)等。   1868年的蒲安巨使团的成员中同文馆的学生有:联芳、庆常、廷俊、桂荣、塔克什纳等。1876年开始,我国xxx批驻外使馆成立。各馆成员中均有同文馆的毕业生。如驻英国公使馆:德明、凤仪;驻法国公使馆:联芳、联兴;驻德国公使馆:庆常、庚阴泰、荫昌。该校设管理大臣,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孙家鼐,设总教习、副教习等职。先后在馆任职的教习有数学家李善兰、物理学家徐寿等。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金、欧礼斐、马士、丁韪[wěi]良。

办学目的

编辑

清政府举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据恭亲王报告,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并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因此,开办京师同文馆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目的。开始时京师同文馆只设英语馆,后来逐渐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语言。四年后,京师同文馆开办科学馆,学习科目增加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等。学生修业年限为八年,前几年偏重外语,后几年增加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有月考、季考、岁考,还有大考。对这几种考试,简单介绍下,月考在每个月的初一举行,季考分别在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初一举行,而岁考指的是每年十月定期举行的面试,至于大考则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优等的保升官阶,次等的留馆继续学习,劣等的开除出馆。由于考试严格,学生淘汰率很高。丁韪良当校长后,40个学生很快就被淘汰掉34个。

丁韪良

前头说了,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开始时只有10人,后来逐渐增加到120人左右。学生入学资格要求颇高,须是有科名,如举人、贡生或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年龄在30岁以下京外的官员才能入学。学生不但公费,膳食、书籍、笔墨纸张等均由馆内供给,每月还发给薪水银10两,考试优等者另有奖赏。

学制规定

编辑

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同文馆开创时期的课程,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同时学习中文课程。英、法、俄各文馆也各请外国教师一名,事先有个商定:只准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万万不准传教的。到了1866年,同文馆增设了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和算学。但并非教中国传统的内容,而是引进了西方近代学科知识,且招生对象是科举举人、进士及国子监贡生等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为此清廷高层展开过一场激烈争论。

反方强调,立国的宗旨在于崇尚礼义道德,而不能注重权宜之谋略;治国的根本在于正人心,而不能依赖技艺!认为拜洋人为师,简直是“丧心病狂”!正方则认为,洋人正是依仗先进的武器,大肆侵略别国的,大清国危在旦夕,所以必须“卧薪尝胆,共深刻励,以求自强”。文算学馆的设立,是京师同文馆由翻译学校变为近代普通学校的重要标志。京师同文馆于1872年拟订了8年课程计划,计为:xxx年认字、写字,讲解浅书;第二年练习句法,翻译条子;第三年讲读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选编;第四年讲求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第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验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第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学生,无暇学习洋文的,可以凭借译本而学习诸科学课程,这样共须5年时间。同文馆初办时,恭亲王奕忻便拟了几条章程,做了学制上的规定。比如,“分设教习以专训课”,规定的是中外教习的设置和薪水。外国教习薪水高,中国教习薪水少,这不是“崇洋媚外”吗?不尽然,还有规定呢:外国教习是不给官职的,而中国教习给予一定官职。

毕业标准

编辑

同文馆学生专习一种外国文字,英、法、俄、德四馆的学生各不相混。学生毕业没有文凭,但学识精湛的奖以功名。每三年大考后便授予一批,岁考、季考、月考中都有现金奖励。同文馆的考试有月考、季考、岁考,还有每三年一次的大考,由总理衙门执行。每届大考后,给优秀者授以七、八、九品官,劣者分别降革留馆。七品官又考取一等的,则授为主事。考试的时候,总教习、提调、分教习都出来监场。学生考得官职以后,每年的俸银由奏拨各海关船钞项下支给。同文馆的毕业生一部分留在馆内,一面继续学习,一面从事副教习的工作,同时大都承担西书的翻译任务,一部分毕业生充当了外交使节的译员。1876年后中国陆续在外国设立常驻使馆,同文馆为这些使馆提供了大量的译员。也有不少毕业生到各省担任外交译员及顾问的,后来这些毕业生渐渐升任了外交要职:1888年有升任使馆秘书的,1896年有升任驻外总领事及代办的,到1907年有4人分别出使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国内进入政坛,有的在各地任知县、知府,有的在电报局、制造局、船政局或军事学校担任了要职,还有两名担任了皇帝的英文教师。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北京近代学校的正式出现,为北京近代教育的发展,立了样板,提供了借鉴,打下了思想的和制度的基础。1902年,同文馆并入于1898年创建的中国xxx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31873/

(9)
词条目录
  1. 创建背景
  2. 办学目的
  3. 学制规定
  4. 毕业标准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