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度
编辑在声学中,响度是对声压的主观感受。 更正式地说,它被定义为,听觉的属性,声音可以按照从安静到响亮的等级排序。 声音的物理属性与感知响度的关系包括物理、生理和心理成分。 表观响度的研究包含在心理声学的主题中,并采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
在不同的行业,响度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衡量标准。 ITU-R BS.1770 等一些定义指的是广播和电影等电子再现声音的不同部分的相对响度。 其他标准,如 ISO 532A(史蒂文斯响度,以宋为单位)、ISO 532B(茨维克响度)、DIN 45631 和 ASA/ANSI S3.4,具有更通用的范围,通常用于表征环境噪声的响度。 更现代的标准,如 Nordtest ACOU112 和 ISO/AWI 532-3(正在进行中)考虑了响度的其他组成部分,如起始率、时间变化和频谱掩蔽。
响度是一种主观测量,经常与声压、声压级(以分贝为单位)、声强或声功率等声音强度的物理测量相混淆。 诸如 A 加权和 LKFS 之类的加权滤波器试图补偿测量值以对应于典型人类感知的响度。
解释
编辑响度感知与声压级 (SPL)、频率内容和声音持续时间有关。 SPL与单音响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似为史蒂文斯幂律,其中SPL的指数为0.67。 一个更精确的模型称为弯曲指数函数,它表明响度在低电平和高电平时随指数增加而增加,在中等水平时随指数降低而增加。
人耳的灵敏度随频率变化,如等响度图所示。 该图中的每条线都显示了将频率感知为同样响亮所需的 SPL,不同的曲线对应于不同的声压级。 它还表明,听力正常的人对 2–4 kHz 左右的声音最为敏感,而该区域的任一侧的灵敏度都会下降。 一个完整的响度感知模型将包括按频率对 SPL 的整合。
过去,响度是使用耳平衡听力计测量的,其中正弦波的振幅由用户调节,以等于被评估声音的感知响度。 现代响度测量标准基于临界频带中的能量总和。
听力损失
编辑当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蜗或大脑受损)时,响度感知会发生变化。 听力受损的人不再能听到低音量的声音(通常被没有听力损失的人感知为相对安静),但高音量的声音通常被认为与未受损的听众具有相同的响度。 这种现象可以用两种理论来解释,称为响度补充和柔和度感知。
响度招募假设某些听众的响度比普通听众的音量变化更快。 该理论已被接受为经典解释。
柔软性无知觉是 Mary Florentine 在 2002 年左右创造的一个术语,提出一些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听众可能表现出正常的响度增长速度,但在他们的阈值处却有升高的响度。 也就是说,这些听众能听到的最柔和的声音比普通听众能听到的最柔和的声音响亮。
补偿
编辑与某些消费类立体声音响上的响度补偿功能相关联的响度控制会改变频率响应曲线,以大致对应于耳朵的等响度特性。 响度补偿旨在通过提升低频使录制的音乐在较低音量播放时听起来更自然,而耳朵在较低声压级时对低频不太敏感。
规范化
编辑响度归一化是一种特定类型的音频归一化,它可以均衡感知水平,例如,商业广告听起来不会比电视节目响亮。 许多音频应用程序都存在响度归一化方案。
测量
编辑历史上曾使用宋(响度 N)和方(响度级 LN)单位来测量响度。
A 加权遵循人类对 s 的敏感性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1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