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麻黄是指麻黄科草本类小灌木植物,亦是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一般在秋季采摘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干燥草质茎等晒干入药,麻黄尝起来辛辣又带点苦味儿,麻黄质地温和,《中药学》教材中,麻黄“归肺、膀胱经”。 麻黄可以疏解肌表,促使患者发汗,还能化痰止咳,敛肺、运水祛湿。在临床上,麻黄经常被用于伤风感冒、咳嗽气喘、风湿痹痛及阴疽、咳痰等病症。麻黄是一种来自植物麻黄的药用制剂。它被用于传统中药,被称...

麻黄介绍

编辑

麻黄是指麻黄科草本类小灌木植物,亦是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一般在秋季采摘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干燥草质茎等晒干入药,麻黄尝起来辛辣又带点苦味儿,麻黄质地温和,《中药学》教材中,麻黄“归肺、膀胱经”。

麻黄可以疏解肌表,促使患者发汗,还能化痰止咳,敛肺、运水祛湿。在临床上,麻黄经常被用于伤风感冒、咳嗽气喘、风湿痹痛及阴疽、咳痰等病症。麻黄是一种来自植物麻黄的药用制剂。它被用于传统中药,被称为麻黄,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生物化学和影响

编辑

已在各种麻黄中鉴定出多种生物碱和非生物化合物。 在麻黄中发现的六种麻黄碱类成分(浓度为 0.02-3.4%)中,最常见的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它们是其兴奋和生热作用的来源。

这些化合物刺激大脑、增加心率、收缩血管(增加血压)和扩张支气管(使呼吸更顺畅)。 它们的生热特性会导致新陈代谢增加,这可以通过体热增加来证明。

食用麻黄的副作用可能包括严重的皮肤反应、烦躁、紧张、头晕、颤抖、头痛、失眠、大量出汗、脱水、头皮和皮肤发痒、呕吐和体温过高。 更严重的潜在副作用包括心律不齐、癫痫发作心脏病发作、中风和死亡。

形态特征

编辑

草本状灌木

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表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间长2.5-5.5厘米,多为3-4厘米,径约2毫米。叶2裂,鞘占全长1/3-2/3,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

雄球花

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苞片通常4对,雄蕊7-8,花丝合生,稀先端稍分离;雌球花单生,在幼枝上顶生,在老枝上腋生,常在成熟过程中基部有梗抽出,使雌球花呈侧枝顶生状,卵圆形或矩圆状卵圆形,苞片4对,下部3对合生部分占1/4-1/3,最上一对合生部分达1/2以上。

雌球花

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矩圆状卵圆形或近于圆球形,长约8毫米,径6-7毫米;种子通常2粒,包于苞片内,不露出或与苞片等长,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6毫米,径2.5-3.5毫米,表面具细皱纹,种脐明显,半圆形。花期5-6月,种子8-9月成熟。

麻黄

生长环境

编辑

见于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及草原等处,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群落。温度影响麻黄的地理分布。

从麻黄的分布范围看,麻黄可在-31.6-42.6°C的极端气温条件下生存。兼有耐热植物和耐寒植物的特性,在极端生境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存概率。但是,麻黄的正常生长发育仍要求有较高的气温。

且在年平均气温6.0-7.0°C的温度气候区域内麻黄分布广、数量多,形成优势群丛;在年平均气温4.3-6.0°C的区域内,麻黄生长发育正常,并随着年平均气温降低麻黄数量减少。至-1.61-4.2°C的区域内鲜有麻黄分布。

麻黄分布在湿度低水分较少的地区。麻黄的地理分布,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多而减少。如在降水量为300-340mm的区域内,湿润度在0.38以下,麻黄集中分布,是最适合的生长环境。

而在降水量为400-500mm、年湿润度为0.6-0.8的区域内,几乎没有麻黄分布。当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增大,草地植被形成低地草甸草原时,麻黄即完全消失。

麻黄适宜在沙质性土壤中生长。土壤与麻黄的分布和生长关系密切,表土0-20cm的土壤基质层对麻黄水平根的分布发育尤其重要。在以风沙土为主的沙质灰铝土干草原区内,麻黄分布广泛,特别是上层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时。pH在8左右,麻黄生长良好。而在以栗土为主的低山丘陵干草原区,麻黄只有零星分布。

在以棕壤为主的山地草甸草原区几乎没有麻黄分布。此外,麻黄不宜在低洼地和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的新土中生长,这与其根蘖型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24033/

(8)
词条目录
  1. 麻黄介绍
  2. 生物化学和影响
  3. 形态特征
  4. 草本状灌木
  5. 雄球花
  6. 雌球花
  7. 生长环境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