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体征
口腔红斑发病年龄以41~50岁发病最高,发病部位以舌缘部最多见,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国外文献多以口底、舌腹为高度区。
Shear(1972)将红斑分为3型:
(1)间杂型红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红白间杂,好比红中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点,即红白斑,临床多见此型,类似扁平苔藓(图1~4)。
(2)均质性红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 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或蚕豆大。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黏膜。(图5~14)。
(3)颗粒型红斑(granular erythroplakia) 在天鹅绒样区域内或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此型也即颗粒型白斑),稍高于黏膜表面,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葚状或似颗粒肉芽状表面,微小结节为红色或白色。此型最为严重,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郑麟蕃1983年报告,26例中18例为浸润癌,认为大多不是癌前病变,而是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图15~28)。
用药治疗
一旦确诊后,立即作根治术。手术切除较冷冻治疗更为可靠。
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预防护理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理病因
病因不明。
疾病诊断
1.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边缘可变性,常在发红区周围发生白色条纹或网状损害,往往对称,并可在多处发生。病损区域黏膜平,白线条稍高,糜烂可愈合。病理检查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带。而红斑边缘清楚,范围固定。病损高出黏膜,或与黏膜平,或蚀下。天鹅绒样表面,有颗粒或结节,呈肉芽状、磨砂状表面,不愈合。病理检查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可能已发生原位癌或浸润癌。上皮内有角化不良细胞,有时有角化珠形成。
2.白斑 一般稍高出黏膜表面,去除可能的刺激因素,症状不减轻。可以是斑块状、颗粒状、皱纹纸状或疣状。一般无自觉症状,自觉局部粗糙。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病理检查上皮增生。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增大,结缔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红斑是在红色病损基础上有白色斑点,或有白色磨砂状表面,病损不愈合。病理检查除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外,尚有原位癌或浸润癌。
3.念珠菌白斑:从病史、涂片检查、病理组织检查可以鉴别。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上皮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与不全角化混合存在。角质层极薄甚至缺乏,乳头层上有2~3层棘细胞,以至乳头非常接近上皮表面,而毛细血管的明显扩张,使病损表现为鲜红色。镜下除见有上皮萎缩外。尚有表现为上皮增生,钉突增大伸长,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遂使结缔组织更接近表面。颗粒形成的机制就是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棘细胞缩小,核大深染,有丝象增多等上皮异常增生。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胞核大、细胞质呈强嗜酸性,有时有角化珠形成。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出基底膜的早期鳞状细胞癌。
其他辅助检查:
并发症 预后 发病机制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