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金枪鱼(拉丁学名:Thunnus),是辐鳍鱼纲、鲭形目、鲭科的一属海洋鱼类。金枪鱼属下辖8个物种,中国有5种,为远洋渔业重要捕捞对象。本属物种身体呈纺锤形;口中等大,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颌齿尖细,锥状,犁骨、颚骨具齿;2个背鳍,相距较近;背鳍、臀鳍后均有小鳍,胸鳍有30~36条,是鱼类中最多的。腹鳍间突小,分2瓣;体表被细小圆鳞,胸部的鳞片较大;尾柄细,每侧具3条隆起嵴;尾鳍为新月状。 金枪鱼所...

金枪(拉丁学名:Thunnus),是辐鳍鱼纲、鲭形目、鲭科的一属海洋鱼类金枪鱼属下辖8个物种中国有5种,为远洋渔业重要捕捞对象。本属物种身体纺锤形;口中等大,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颌齿尖细,锥状,犁骨、颚骨具齿;2个背鳍,相距较近;背鳍、臀鳍后均有小鳍,胸鳍有30~36条,是鱼类中最多的。腹鳍间突小,分2瓣;体表被细小圆鳞,胸部的鳞片较大;尾柄细,每侧具3条隆起嵴;尾鳍为新月状。

金枪鱼的命名与分类

编辑

金枪鱼所属的鲭科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第三纪早期和始新世早期。金枪鱼的英语“tuna”的直接来源为美洲西班牙语,并依序源自西班牙语“atún”、阿拉伯语“at-tūn”(同化于阿拉伯语的التون,al-tūn,现代阿拉伯语为التن),衍生自古希腊语θύννος(thýnnos)的中世纪拉丁语格式Thunnus──而该词又衍生自θύνω(thýnō),“匆忙、飞奔”之意。金枪鱼属下辖8个物种,分别如下:

形态特征

编辑

金枪鱼属包括8种金枪鱼,其主要特征为流线型的体形、高纵横比的月形尾鳍。金枪鱼体呈纺锤形,口部中等大,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上下颌骨各具1行细小尖齿,呈锥状。犁骨、颚骨具齿。xxx鳃弓上的鳃有19~43个。有2个相距甚近的背鳍。xxx个背鳍上有11~14个硬棘,前端比后端长得多,背鳍为深凹轮廓。第二背鳍有12~16条鳍棘。背鳍、臀鳍后均有7~10个小鳍。胸鳍的长度随种类和年龄而变化,有30~36条鳍,是鱼类中胸鳍最多的。腹鳍间突小,分2瓣。体表被细小圆鳞,胸部的鳞片较大。尾柄细,每侧具3条隆起嵴。新月状尾鳍。背部金属蓝色,腹部为白色;小鳍亮黄色,有的种类带有黑色边缘。大多数金枪鱼中存在鳔。胸腹部有的有条纹有的无条纹。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一般特征同属。体背部蓝褐色,腹部色较浅。胸腹部有不明显环纹。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体型大,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极长的胸鳍,也称为长鳍鲔。在长度超过50cm的个体中,其胸鳍可以是叉长的30%甚至更长。体长不足70cm与体长超过160cm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中,雄性均大于雌性。南海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中,雌性和雄性的50%性腺成熟叉长分别为126.02cm和133.21cm。

金枪鱼中体型xxx的物种是大西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最长可达4.5m,重达680kg。体型最小的物种是大西洋金枪鱼(Thunnus atlanticus),xxx体长为108cm,重量为20.6kg。

蓝鳍金枪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来源:动物奇观啊)

大西洋蓝鳍金枪鱼

金枪鱼外形特征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金枪鱼是高度洄游物种,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南方蓝鳍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遍布三大洋。大西洋金枪鱼分布在大西洋西部。它们可以跨越海洋进行远距离迁徙,并且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被列为高度迁徙物种。太平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orientalis)主要生活在北太平洋,但会在春季和初夏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里冒险进入新西兰水域。青干金枪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水域。中国分布金枪鱼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和中国台湾海域,青干金枪鱼在中国主要产于南海的海南岛外海。

栖息环境

金枪鱼多为海洋物种,分布于海洋中上层(>500米),栖息地取决于种类和体型,不生活在极地海域。大多数情况下,金枪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温跃层上下,有的仅限于温暖水域(≥20℃),如大西洋金枪鱼和青干金枪鱼,或是环热带物种,如黄鳍金枪鱼,有的物种迁徙到高纬度地区,如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和南方蓝鳍金枪鱼,或是经常潜入温跃层以下,在较冷水域(≤18℃)长时间停留,如大眼金枪鱼。季节变化和水温变化会影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金枪鱼幼鱼通常生活在温暖水域,可能会避免进入较冷和较深的水域或高纬度地区。长鳍金枪鱼可以适应 7℃~25.2℃之间的水温,但幼年长鳍金枪鱼对特定海面温度的偏好范围为15℃~19.5℃,并且集中在17.5℃左右。

金枪鱼的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金枪鱼主要活动在海洋的中上层区域,白天在较深水层活动,晚上则到近水面处捕食。金枪鱼是机会主义掠食者,没有特定的进食模式。主要以各种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如小型鱼群、盐水、螃蟹、乌贼等。金枪鱼饮食结构随个体发育变化明显,如黄鳍金枪鱼幼鱼以其他鱼类幼虫和浮游生物等小型生物为食,等到足够大时开始捕食小鱼。

集群行为

金枪鱼主要是根据体型大小集群,可以是单物种群也可是多物种群。不同物种的金枪鱼常常集群,也常与其他鲭科鱼混居。如大西洋金枪鱼经常与鲣鱼组成混合鱼群。大眼金枪鱼在一岁左右体长可达30cm~80cm,此时它们通常与大小相似的鲣鱼和黄鳍金枪鱼集群。体型较大的黄鳍金枪鱼常与鼠海豚集群。

金枪鱼集群行为

节律行为

金枪鱼是高度迁徙物种,可作跨洋洄游。幼鱼在夏季迁徙到沿海水域,并在海流中捕食丰富的猎物。这种迁徙模式也适用于成鱼,夏季从越冬区到产卵区,然后在秋季返回。例如,蓝鳍金枪鱼主要从地中海产卵场迁徙,并在北海地区停留2~4个月,然后在秋季向南迁徙。大眼金枪鱼每天进行垂直洄游,夜间在水面以下45m~74m处活动,白天游到更深的水域,深度可达196m~1902m。

金枪鱼的节律行为(来源:松果奇趣自然)

活动特点

金枪鱼属于区域性温血鱼类,适应温度范围广。如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可下潜至1000m,能够适应2.8℃~30.6℃的环境温度范围,而腹腔温度一直稳定在25.0℃~28.0℃。金枪鱼具有特殊的“逆流热交换器”,由密集的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反向流动组成。金枪鱼中的黄鳍鱼群有中央和侧面热交换器,而蓝鳍鱼群则失去了中央热交换器,进化出非常发达的横向热交换器。通过肌肉产热和逆流热交换血管网维持热量,金枪鱼肌肉、内脏、大脑和眼睛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金枪鱼调节体温的能力随着体型的增大而增强。这种体温优势不仅促进了金枪鱼大脑和眼睛的神经传导速度,使其能够快速捕获小型鱼类和头足类,成为海洋中的xxx捕食者,更有助于金枪鱼长距离迁徙以及“热生态位扩张”。

生长繁殖

编辑

亲鱼成熟

金枪鱼的性成熟期一般是5年左右,但也取决于物种体型。如地中海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50%性成熟叉长为104cm,对应的年龄为3至4龄,而xxx性成熟叉长为130cm (5龄)。在大西洋西部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性成熟时间较晚一些,个体在7至8龄之间达到性成熟。长鳍金枪鱼雄性和雌性在幼年时期体型差异不大,在4岁之前可以忽略不计,但在xxx次性成熟之后,雄性比雌性更大,随着年龄增长体型差异更显著。成年长鳍金枪鱼夏季向热带水域生殖洄游,在北半球的繁殖期为7月~9月,在南半球的繁殖期为10月~3月。

金枪鱼洄游

产卵孵化

金枪鱼雌鱼和雄鱼在繁殖季节会形成产卵群,通常是一雄多雌在海洋中同时产下卵子和精子,即“一妻多夫制”。其卵子在体外受精,这种产卵方式也称为“广播产卵”。金枪鱼的产卵是季节性的,生活在温暖水域的种类全年产卵,亚热带和温带水域的金枪鱼则历经季节性迁徙至温暖水域产卵。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在墨西哥湾或地中海形成产卵群,墨西哥湾的产卵温度为24.8℃~29.5℃,而在地中海,产卵温度为18.9℃~21.1℃,雌鱼每个产卵期产下多达1000万个卵。

金枪鱼鱼卵30个小时后孵化

金枪鱼卵孵化的过程没有亲鱼参与,受精卵中含有能让幼鱼充分发育的营养,孵化后幼鱼立即独立,孵化时间为1.5~4天,受水温影响。不同金枪鱼种类的寿命有一定差异,如长鳍金枪鱼的最长寿命为13年。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性成熟年龄约为3~9年,最年长性成熟个体是26岁。大眼金枪鱼性成熟年龄约为2~4年,最长寿命是18年。

3天后金枪鱼苗

保护现状

编辑

物种现状

金枪鱼作为重要渔业资源,长期以来因人类捕捞活动而面临生存威胁。1956年~2016年,南方蓝鳍金枪鱼的全球数量下降了78%~90%。1952年~2018年,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全球数量估计下降了17%~24%。1996年~2018年,大眼金枪鱼的全球数量估计下降了29~32%。1993年~2018年,长鳍金枪鱼的全球数量估计下降了3%~19%。2003年~2017年,黄鳍金枪鱼的全球数量估计下降了8%~17%。1966年~2018年,在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中,占总规模80%的东大西洋种群数量在增长,而占比较少的西大西洋种群数量下降高达83%。由于东大西洋种群规模较大,所以该种的全球总生物量几乎没有变化。1980年~2007年,青干金枪鱼的全球渔获量急剧增加,此后数据虽有波动,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在印度洋,青干金枪鱼的捕获量超过了长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等主要商业金枪鱼的捕获量。青干金枪鱼栖息在浅海,由于远洋渔业主要经济物种生物量在减少,导致渔业更多地捕捞浅海金枪鱼。大西洋金枪鱼的上岸量数据有波动,但没有持续下降的证据。某些金枪鱼物种的开发率相对较低或处于中等水平,状况良好,例如大西洋中的长鳍金枪鱼、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黄鳍金枪鱼。有些种群则面临着较大的捕捞压力,例如东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鳍金枪鱼。而一些种群的开发程度已超出它们的xxx持续产量(MSY),例如东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北部蓝鳍金枪鱼、南大西洋的长鳍金枪鱼以及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甚至,有些种群被认为已经资源枯竭,例如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和大西洋南方蓝鳍金枪鱼。西大西洋黄鳍金枪鱼和北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状况未知,其余种群的状况可视为过度开发。

威胁因素

人类过度捕捞是造成金枪鱼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如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正在被多个国家过度捕捞,其管理措施尤其是分配问题极难达成共识。而部分种类的金枪鱼虽暂未遭受过度捕捞,但也存在滥捕的情况,如南方蓝鳍金枪鱼。此外,墨西哥湾产卵场的温暖环境温度对其构成明显威胁,并且这种潜在威胁将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温升高而增加。石油泄漏也对墨西哥湾的产卵场构成威胁,已经证明浮油对金枪鱼胚胎有毒性作用。此外,ICCAT于2020年同意允许继续过度捕捞西大西洋种群,预计将导致这一已经枯竭的种群进一步减少。

大西洋蓝鳍金枪鱼被疯狂捕捞的场面(来源:阿慢不快哉)

保护措施

金枪鱼主要保护措施有限制捕捞量、限制船队总规模和明确的资源分配等。如一些沿海国家对本国专属经济区内的金枪鱼远程船队的准入实行管制(例如:墨西哥和美国),有的国家则向远洋捕鱼国收取在其专属经济区捕捞金枪鱼的费用(例如:南太平洋国家、塞内加尔、摩洛哥),单方面确定许可船只的数目和捕获量。金枪鱼被捕获的风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要恢复这种长寿物种将需要长期的管理战略,其中包括采取严厉惩治措施,减少捕捞率,在它们性成熟之前保护小型物种,促进种群的繁殖。

保护级别

2021年,南方蓝鳍金枪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2021年,大眼金枪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2021年,太平洋蓝鳍金枪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2021年,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大西洋金枪鱼、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青干金枪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数据缺乏(DD)。

物种价值

编辑

金枪鱼是中国远洋捕捞渔业中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金枪鱼肉质鲜美,营养物质丰富,鱼肉主要用于制作罐头、生鱼片和寿司产品。金枪鱼的鱼肉蛋白含量可高达20%以上,俗称“海底鸡”。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比较高,且呈味氨基酸占比也很高,这使得金枪鱼肉味道更加鲜美。金枪鱼的脂类含量丰富,其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远高于大部分其他鱼类,可以促进饱和脂肪酸代谢。因此,食用金枪鱼可以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

主要物种

编辑

长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最主要的特征是极长的胸鳍,最高记录的体长是140cm,60.3kg。大眼金枪鱼也有极长的胸鳍,所以长鳍金枪鱼常与幼年大眼金枪鱼混淆。大眼金枪鱼的胸鳍有圆角,而长鳍金枪鱼的胸鳍较尖。因为大眼金枪鱼比长鳍金枪鱼大得多,所以只有幼年大眼金枪鱼被误认为长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主要是肉食性,如捕食鱼、软体动物、水生甲壳动物、浮游动物等,但也吃浮游植物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是xxx的金枪鱼物种,体长约为0.5~4.5m,体重约为136~680kg。鱼群在夏季沿日本海岸和美国西海岸向北迁移,能够在60天内横渡大西洋。个别大西洋鳍金枪鱼经常从东大西洋迁移到西大西洋,并在一年内再次迁回。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作为非常强大的捕食者,具备高速游泳的能力,游速能达到72.5km/h。当非产卵季节时,它们在整个大西洋和太平洋形成觅食集群。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587474/

(18)
词条目录
  1. 金枪鱼的命名与分类
  2. 形态特征
  3. 分布栖息
  4. 分布范围
  5. 栖息环境
  6. 金枪鱼的生活习性
  7. 觅食行为
  8. 集群行为
  9. 节律行为
  10. 活动特点
  11. 生长繁殖
  12. 亲鱼成熟
  13. 产卵孵化
  14. 保护现状
  15. 物种现状
  16. 威胁因素
  17. 保护措施
  18. 保护级别
  19. 物种价值
  20. 主要物种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