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导具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虚拟导具,是在使用者对实际环境感知的基础上,叠加上扩增感测资讯的作法,目的是提升人们进行任务以及遥控机器人任务下的表现。此技术是在1990年代初期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路易斯·罗森堡所发展。虚拟导具是虚拟现实及扩增实境的开创性平台。 虚拟导具最早是由美国空军阿姆斯壮实验室的路易斯·罗森堡在1992年开发,是第一个架设的沉浸式(immersive)扩增实境系统。当时的三度绘图太慢,无法绘制出复杂及空...

虚拟导具

编辑

虚拟导具,是在使用者对实际环境感知的基础上,叠加上扩增感测资讯的作法,目的是提升人们进行任务以及遥控机器任务下的表现。此技术是在1990年代初期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路易斯·罗森堡所发展。虚拟导具是虚拟现实及扩增实境的开创性平台。

虚拟导具

虚拟导具的发展历史

编辑

虚拟导具最早是由美国空军阿姆斯壮实验室路易斯·罗森堡在1992年开发,是xxx个架设的沉浸式(immersive)扩增实境系统。当时的三度绘图太慢,无法绘制出复杂及空间配准(spatially-registered)的扩增实境,Virtual Fixtures用了二个实体的机器手臂,由用户穿戴的完整上身骨骼来控制。为了让使用户者有沉浸式的感受,在光学配置上有配置一对对准的双筒放大镜,让使用者看机器手臂的视角类似他看自己手臂的视角。结果是空间配准的沉浸式体验,使用者移动其手臂时,会看到机器手臂在他手臂应该在的位置。系统也会有电脑生成的虚拟叠加物,像是模拟的实体屏障、区域以及指引,目的是为了协助使用者处理在实际空间中的任务。

虚拟导具的费茨法则性能测试是在一系列人体测试物件上进行的。这是xxx次证明,透过提供给使用者沉浸式的扩增实境叠加物,可以显著提升人类在真实世界中处理灵巧事物能力

虚拟导具详解

编辑

虚拟导具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森堡在1992年所提出,是为了提升人们在工作场合的直接任务以及远端遥控任务的效能,所增加的虚拟感知资讯。虚拟感知资讯可以显示成物理实体的结构上,在空间上配准,让使用者 感知上可以将虚拟感测资讯视为是实际工作环境的一部分。虚拟感知叠加也可抽象化,具有一些实际物理结构没有的特质。这种感知叠加的概念很难视觉化,也不容易讨论,因此出现了虚拟导具(virtual fixture)的名词。为了要说明虚拟导具,常常类比为实体世界中的尺。要徒手在纸上画出笔直线条,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很难作的又准确又快速。但是若有尺作为辅助,人们就可以快速且准确的画出笔直线条。尺的作用是辅助绘图者的笔,可以沿着尺画出直线,减少绘图者的手部抖动以及精神负荷,进而提升结果的品质。

罗森堡对虚拟导具的定义远比导引终端致动器的范围要广。例如声音的虚拟导具可以用声音提供有关终端致动器的位置资讯,提升使用者的觉察能力。罗森堡认为成功的虚拟导具不只是使用者被虚拟导具引导而已,而是使用者在远端工作环境有更像是在现场的体验。不过,在探讨人机协作系统时,常用“虚拟导具”一词来叙述和任务相关的虚拟辅助,重叠在实体环境上,指引使用者在工作区域往预期的方式移动,并且避免使用者往不希望进入的方式移动。以下有些针对这类虚拟导具的叙述。

虚拟导具可以是“导引式虚拟导具”(guiding virtual fixtures)或“禁入区虚拟导具”(forbidden regions virtual fixtures)。例如要遥控车辆到特定位置执行任务,但是在附近区域中不能进入的坑洞,即可将包括坑洞在内的区域画成禁入区,让操作者不会将车辆遥控到禁入区内。

不过就算设立了禁入区,操作者的操作仍可能有误入禁入区的情形,原因可能包括遥控操作回路的时间延迟,遥控呈现的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导引式虚拟导具的目的是使设备往“建议方向”移动,并且限制设备往“不建议方向”的移动。

不论是“导引式虚拟导具”或“禁入区虚拟导具”,都可以调整导具的刚性(stiffness),若导具刚性越高,则导具是比较“硬”的,相反的,若导具刚性越低,则导具是比较“软”的。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16505/

(2)
词条目录
  1. 虚拟导具
  2. 虚拟导具的发展历史
  3. 虚拟导具详解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