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形成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恒星的物质来源于星云。每一个星云都是恒星的摇篮,其中孕育着数百万颗恒星。星云中重要的物质不是那些灿烂的气体云,而是其中较暗的部分,包含很多尘埃云。恒星的形成就发生在这些尘埃云中。这些尘埃云密度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用一般的望远镜观测到内部的一些过程。关于恒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天文学中的一个谜。由于恒星诞生于分子云中的致密区域,只能利用可见光以外波长的观测。1997年的2微米全天巡天...

恒星的物质来源于星云。每一个星云都是恒星的摇篮,其中孕育着数百万颗恒星。星云中重要的物质不是那些灿烂的气体云,而是其中较暗的部分,包含很多尘埃云。恒星的形成就发生在这些尘埃云中。这些尘埃云密度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用一般的望远镜观测到内部的一些过程。关于恒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天文学中的一个谜。

基本简介

编辑

由于恒星诞生于分子云中的致密区域,只能利用可见光以外波长的观测。1997年的2微米全天巡天(The two Micro All Sky Survey;2MASS  )是最早的大尺度近红外巡天观测,揭示了近红外的宇宙图像。然而即使是红外观测,实际上也遭遇了困难,大气层在20微米到850微米几乎是完全不透明的,只有在200微米和450微米有狭窄的窗口。在这范围之外必须使用消光技术观测。比较著名的消光观测有数字巡天观测(Digitized Sky Survey I;DSS)和斯隆数字巡天观测(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除了近红外消光之外,尘埃连续谱辐射和分子转动跃迁辐射也可以直接探测分子云内部的结构,尤其是分子跃迁辐射光谱,可以精确的测得分子云的运动学特征引力塌缩,外向流等)。银河系内的分子云动力学图景可以参考哥伦比亚大学的CO分子巡天。2004年,美国宇航局发射了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这是一座红外望远镜,由于红外线可以穿透厚厚的尘埃,因此斯皮策的作用就是通过观测星云热量散发的红外线观测星云内部新恒星的形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大致描绘出恒星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解开这个谜。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

恒星形成区

编辑

在产生恒星的稠密星云中,大部分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这些星云被称为分子云。观测表明,最冷的分子云倾向于形成低质量恒星,首先在云层内部的红外线中观察到,然后在云层消散时在其表面的可见光中观察到,而通常较温暖的巨型分子云产生各种质量的恒星。这些巨型分子云的典型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0个粒子,直径为100光年,质量高达600万个太阳质量,平均内部温度为10K。分子云的质量占银河系总质量的一半。在银河系中,估计有6000个分子云,每个分子云的质量都超过100000太阳质量。离太阳最近的一个正在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星云是猎户座星云,距离太阳1300光年,低质量恒星的形成大约发生在400-450光年远的ρ Ophiuchi云系中。恒星形成的一个更紧密的地方是由致密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不透明云(暗云),称为博克球状体,以天文学家巴特博克的名字命名。这些云可以与[tān]塌的分子云联合形成,也可以独立形成。博克球状体的直径通常可达一光年,质量为几个太阳质量。它们与明亮的星云或背景恒星形成对比容易被观测到。超过一半的已知博克球状体被发现含有新形成的恒星。大质量恒星(大于8个太阳质量)形成原恒星后会具有很强的紫外辐射,这些辐射出来的紫外光子电离星周物质(光致离解)。由于分子云中大部分是氢原子和氢分子,所以这片电离的区域又被叫做电离氢区。

形成过程

编辑

产生恒星的基本条件是氢气、引力和漫长的时间。起初,星云中的一小块氢气受热后开始升温,进而引起星云中的其他物质开始发热、升温并发光。尘埃和气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开始聚集,形成巨大的漩涡。在聚集并压缩体积的过程中,由于外界对其做功,根据热力学xxx定律,被压缩的气体温度会升高。

星云

经过数十万年,星云的密度会不断增大,并会形成盘状漩涡,直径超过太阳系。而位于中心的气体,在重力的不断挤压下,形成具有超高密度和温度的球体。随着压力不断增大,由于旋涡物质具有的角动量,导致巨大的气柱从中心喷射而出,喷射气柱直径达几光年,它可以使物质加速,穿越无法想象的距离。而核心的部分,就是年轻的恒星。引力作用持续而强烈,气体和灰尘颗粒被不断吸入,并相互挤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热量。未来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年轻的恒星经挤压将变得更亮更热,温度会达到1500万摄氏度。一些气体原子在高温下会发生聚变而释放出更大的能量,经过这些聚变反应,产物会通过相互作用与气体、尘埃等形成更加清晰的球体,一颗恒星就这样诞生了。

喷射气柱

在今后的数万、数亿、甚至数万亿年,它会一直发光,释放能量。太阳就是这样一颗数十亿年源源不断地为我们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提供光和热的一颗普通、但对我们及其重要的一颗恒星。

形成原因

编辑

根据恒星质量不同,它的形成机制也有些微不同。低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得到了观测的有力支持,即低质量恒星是由分子云中旋转密度增加的引力坍缩形成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旋转云的塌缩导致吸积盘的形成,物质通过吸积盘被引导到中心原恒星上。为了维持角动量守恒,原恒星上垂直盘的轴的两极会有物质外流。对于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机制还不了解。大质量恒星释放出大量的辐射,这些辐射会对正在形成的物质产生反作用力。过去,人们认为这种辐射压力可能足够大,足以阻止大质量原恒星的吸积,并阻止质量超过几十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的形成。最近的理论研究表明,喷流和外流的产生清除了一个空腔,大质量原恒星的大部分辐射可以通过这个空腔逸出,而不妨碍通过圆盘和原恒星的吸积。大质量恒星可能因此能够通过一种类似于低质量恒星形成机制的机制形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至少一些大质量的原恒星确实被吸积盘所包围。其他一些关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仍有待于观测检验。其中,也许最突出的是竞争吸积理论,它表明大质量的原恒星是由低质量的原恒星“播种”的,这些原恒星与其他原恒星竞争,从整个母体分子云中吸积物质,而不是仅仅从一个小的局部区域。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36248/

(8)
词条目录
  1. 基本简介
  2. 恒星形成区
  3. 形成过程
  4. 形成原因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