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疗法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连贯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系统,其理论基础是情绪、思想和行为的症状是根据人目前对现实的心理模型连贯产生的,其中大部分是内隐的和无意识的。它由布鲁斯·埃克(BruceEcker)和劳雷尔·赫利(LaurelHulley)在1990年代创立。它被认为是最受尊敬的后现代/建构主义疗法之一。 连贯疗法的基础是症状连贯原则。这种观点认为,脑-心-身系统的任何反应都是连贯的个人结构(或图式)的表达,这些结构是非语...

什么是连贯疗法

编辑

连贯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系统,其理论基础是情绪、思想和行为的症状是根据人目前对现实的心理模型连贯产生的,其中大部分是内隐的和无意识的。它由布鲁斯·埃克(BruceEcker)和劳雷尔·赫利(LaurelHulley)在1990年代创立。它被认为是最受尊敬的后现代/建构主义疗法之一。

一般描述

编辑

连贯疗法的基础是症状连贯原则。这种观点认为,脑-心-身系统的任何反应都是连贯的个人结构(或图式)的表达,这些结构是非语言、情感、知觉和躯体知识,而不是语言认知命题。治疗客户的症状被理解为特定结构的激活和制定。在许多历史心理治疗理论家的著作中,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23)、哈里·斯塔克·沙利文(1948)、卡尔·荣格(1964)、RDLaing(1967),GregoryBateson(1972),VirginiaSatir(1972),PaulWatzlawick(1974),EugeneGendlin(1982),VittorioGuidano&GiovanniLiotti(1983),LesGreenberg(1993),Kolk(1974),Besselvander1994)、罗伯特·凯根和丽莎·拉希(2001)、苏·约翰逊(2004)等。

症状连贯性原则认为,个体看似非理性、失控的症状实际上是个体现有的自我和世界建构的合理、有说服力、有序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紊乱或病态。甚至一个人对改变的心理抗拒也被看作是一个人心理结构连贯性的结果。因此,与其他一些后现代疗法一样,连贯疗法将一个人对改变的抵抗视为心理疗法的盟友而不是敌人。

连贯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建构主义。它与其他一些形式的建构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症状连贯性原则是完全明确且严格可操作的,指导和告知整个方法论。连贯疗法的过程是体验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在这方面类似于格式塔疗法、聚焦或哈科米。目的是让来访者对无意识的个人结构(类似于复合体或自我状态)进行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不想要的症状并经历修改或溶解这些结构的自然过程,从而消除症状。从业者声称,整个过程通常需要十几次或更少的时间,尽管当症状背后的含义和情绪特别复杂或强烈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症状一致性

编辑

症状一致性由Ecker和Hulley定义如下:

  1. 一个人会产生一种特定的症状,因为尽管它会带来痛苦,但根据至少一种无意识的、非语言的、情感上有效的图式或现实结构,这种症状是非常必要的。
  2. 每一个需要症状的结构都是有说服力的——一个明智的、有意义的、组织良好的、定义明确的图式,它是根据早期的经验适应地形成的,现在仍然被携带和应用。
  3. 一旦不再存在任何需要症状的现实结构,这个人就会停止产生症状。

有几种形式的症状连贯性。有些症状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具有重要的功能(例如抑制情绪和表达愤怒的抑郁症),而其他症状则没有任何功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效果或副产品,这是由其他适应性引起的。,连贯但无意识的反应(例如因孤立而导致的抑郁,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到安全的策略)。根据客户自己的材料,功能性和无功能性症状都是连贯的。

换言之,该理论认为,症状是由个体在没有自觉意识的情况下如何努力实现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或自我肯定的目的而产生的。这种症状产生模型适合更广泛的心理建构主义类别,它认为人在塑造经验和行为方面具有深刻的(如果未被认识的)能动性。

症状连贯性不适用于那些不是由内隐图式或情绪学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症状——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抑郁症、自闭症和生化成瘾。

连贯疗法的历史

编辑

连贯疗法是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因为Ecker和Hulley调查了为什么某些心理治疗课程似乎会产生情感意义的深刻转变和立即症状停止,而大多数课程却没有。几年来研究了许多这样的变革性课程,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些课程中,治疗师停止做任何事情来反对或抵消症状,而且来访者对一些以前未被认识的“情感真相”有一种强大的、有感觉的体验。必须有的症状。

Ecker和Hulley开始开发经验方法来有意地促进这一过程。他们发现,他们的大多数来访者可以从xxx次会议开始体验到他们症状的潜在连贯性。除了创建一种快速检索驱动症状产生的情绪图式的方法外,他们还确定了检索到的图式发生深刻变化或分解的过程:检索到的情绪图式必须被激活,同时个体生动地体验到与强烈矛盾的事物它。神经科学家随后确定,这些相同的步骤正是解锁和删除内隐记忆中存储情绪学习的神经回路的原因——重新巩固的过程.

连贯疗法

由于Ecker和Hulley开始与他们的许多客户一起经历快速变化,他们最初将这种新的系统命名为面向深度的简短疗法(DOBT)。

2005年,Ecker和Hulley开始将系统连贯疗法称为系统连贯疗法,以便更清楚地反映该方法的中心原则,也因为许多治疗师开始将“简短疗法”一词与深度回避方法联系起来,他们认为视为肤浅。

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

编辑

在2007年至2009年发表在《建构主义心理学杂志》(JournalofConstructivistPsychology)上的三篇系列文章中,布鲁斯·埃克(BruceEcker)和布赖恩·图米(BrianToomey)提出的证据表明,根据当前的神经科学,连贯疗法可能是一种心理治疗系统,它最充分地利用了大脑的构建-变革的能力

Ecker和Toomey认为,连贯疗法的变化机制与最近发现的“记忆再巩固”的神经过程有关,该过程可以“断开”并删除内隐记忆中长期存在的情绪调节。连贯疗法实现内隐记忆删除的断言未经证实,但与支持记忆再巩固的越来越多的证据相一致。Ecker及其同事声称:(a)他们的程序步骤与神经科学家确定的重新巩固步骤相匹配,(b)他们的程序步骤导致症状毫不费力地停止,以及(c)检索到的、产生症状的情绪图式的情绪体验可以不再被以前强烈地唤起它的线索所唤起。

在连贯疗法(以及类似的后现代疗法)中去除症状的神经基础的过程不同于某些行为疗法的对抗策略。在这种行为疗法中,通常会练习新的首选行为模式,以与不受欢迎的行为模式竞争并有望超越;这种反作用的过程,就像动物条件反应的“消失”一样,众所周知,它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且容易复发,因为即使不需要的模式被搁置,不需要的模式的神经回路仍然存在。通过再巩固,不需要的神经回路被“断开”并且不会复发。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6974/

(2)
词条目录
  1. 什么是连贯疗法
  2. 一般描述
  3. 症状一致性
  4. 连贯疗法的历史
  5. 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