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罗港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概述外罗港为国家二级渔港,它位于雷州半岛徐闻县的东部海岸。  地理交通外罗港头整装待命的渔船陆地距徐闻县城53公里,水北至硇洲岛19海里、1湛江港44海里,南抵海口港41海里。港湾的西南方为陆地,北及东北方与新寮岛隔海相望,港门向东偏西。港湾呈狭长的园弧形,东西纵长8公里,平均宽约800米,全部水域面积约640万平方米,可供千艘渔船停泊。遇强台风大船可向西内驶约5公里的锦和避风。外罗港东接外罗...

  概述

外罗港为国家二级渔港,它位于雷州半岛徐闻县的东部海岸。

   地理交通

外罗港头整装待命的渔船陆地距徐闻县城53公里,水北至硇洲岛19海里、1湛江港44海里,南抵海口港41海里。港湾的西南方为陆地,北及东北方与新寮岛隔海相望,港门向东偏西。港湾呈狭长的园弧形,东西纵长8公里,平均宽约800米,全部水域面积约640万平方米,可供千艘渔船停泊。遇强台风大船可向西内驶约5公里的锦和避风。

外罗港东接外罗门西傍锦和圩和金钩村,南依外罗镇,北接新寮岛。港湾长4500米,最宽处1000米,最窄处250米,如湖汊河道,曲水回旋。内港有三块名日长坡的沙洲,有青翠的红树林。因两岸绿遮挡,港湾里非常平静。

   港口特色

外罗晨曦渔歌唱晚远看,港湾宛如一道平湖,反射着碎银般的波光。近看,浪色泛青,水面像一幅抖动着的绿绸,另有一番景象。港湾中泛舟,放眼南望,外罗镇白墙红瓦,旧屋新楼,鳞次栉比,突起的狮子岭伏卧于镇西侧,守着港湾,给这里增添了一份古趣和传奇色彩;防波堤如龙,盘绕着港湾;码头上车来人往,繁忙热闹。北看新寮岛林木竞翠,白沙如银,海岛翔叫。转头西览,坡丘如茵,青树掩映中点缀着座座白房。仰面向东,港湾吞吐着南海千顷碧波,各种船只穿梭来往。汛期间,港湾中渔船支集,渔易十分频繁。

   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的岭南诗家屈大均曾到锦和、外罗一带游览,留下诗句:天脚遥遥起半红,涛声倏吼锦囊东;天教铁飓吹郎转,愿得朝朝见破篷。

  上溯历史,外罗港于清朝初期是个荒芜之地。乾隆年间,数名海康迁居于此,成为外罗的最早居民。到了咸丰年间,外罗港出现了内港门,流动在两广沿海的蛋家开始来此捕鱼、停泊。由于港湾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前来捕鱼者渐多,外罗便成为蛋家渔船的常泊之地。蛋家渔民多为汉人,操广州话,全家蜗居船上,专以捕鱼为业。蛋家的涌入给餐罗带业了较新捕捞技术,对外罗渔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其间,从事水产品买卖的小商贩也到此营生,外罗从此逐渐热闹起来。

通住新寮岛的小渡轮启航外罗的得名据传有二说:一说为明洪武年间,朝廷为防倭寇和海贼在本港的西北部修筑锦囊所城(今锦和城内村,尚存城墙遗址),沿海边地广设烟墩或烟楼,设锣报警,城外为外锣,后由外锣讹成外罗;另一说为成埠前,荒无人烟,遍地荆棘野麻,因称之为麻罗或麻罗湾。至三十六年(1947年)刊物仍有麻罗湾之称,后由麻罗讹为外罗。

  至清朝末年,外罗还是一个小渔埠。

初期,随着渔业逐渐发展,外罗从渔埠发展成了渔港,1929年巳成为雷州半岛的主要渔港之一,并从此作为广东省的理要渔港记载在册。到三十年代,渔业生产向纵深发展,渔港又有了发展。每年二至七月,不少儋州船、罟帆船云集外罗,把握渔汛,扬帆出海,外罗港的声誉日益远扬,呈南一派繁荣景象。但到了1940年以后,由于的,加上日寇飞机的频繁轰炸扫射,把外罗搞得天昏地暗,惶惶,不但外港渔船极少再到这里停泊,蛋家渔民不堪其苦,也纷纷迁往海南、湛江等地。从此,外罗又一度衰落,直到1949年,渔业生产仍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渔船上的交易外罗的渔业生产向以家庭形式为主。一艘渔船就是一户,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没有严格的生产组织。四十年代,为了捕鲸,单凭一艘家庭小船不能为力,大家便相约合作捕鲸。由9-10艘渔组成船队,分工合作进行,按实际中钩船数和分享捕鲸的果实,捕鲸季节结束即自行解散。这是解放前外罗出现过的生产合作。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5652/

(12)
尊敬的全球百科用户,全球百科新系统上线了!新增排名保障卡、词条年卡,更有增值功能——百度排名保障包年服务,详情访问“glopedia.cn/261472/”关注公众号可联系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