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
编辑计算机终端是一种电子或机电硬件设备,可用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或计算系统并从中转录数据。 电传打字机是早期硬拷贝终端的一个例子,比计算机屏幕的使用早了几十年。
早期的终端是便宜的设备,但与用于输入的穿孔卡或纸带相比速度非常慢,但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视频显示器的引入,终端推动了这些较旧的交互形式从行业中消失。 一个相关的发展是分时系统,它并行发展并弥补了用户打字能力的任何低效,能够在同一台机器上支持多个用户,每个用户在他们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终端上。
终端的功能通常仅限于转录和输入数据; 具有重要的本地可编程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可以称为智能终端或胖客户端。 依赖于主机的处理能力的终端称为哑终端或瘦客户端。 个人计算机可以运行复制真实终端功能的终端仿真器软件,有时允许同时使用本地程序和访问远程终端主机系统,无论是通过直接串行连接还是通过使用 SSH 的网络。
历史
编辑Konrad Zuse 的 Z3 控制台在 1941 年有一个键盘,1942-1945 年的 Z4 也是如此。 但这些控制台只能用于输入数字,因此类似于计算机器; 程序、命令和其他数据通过纸带输入。 两台机器都有一排显示结果的灯。
1955 年,Whirlwind Mark I 计算机是xxx台配备键盘打印机组合的计算机,支持直接输入数据和命令并输出结果。 该设备是 Friden Flexowriter,直到 1960 年代,它仍将继续在许多其他早期计算机上用于此目的。
硬拷贝终端
早期连接到计算机的用户终端,如 Flexowriter,机电式电传打字机/电传打字机,例如 Teletype Model 33,最初用于电报; 早期的电传打字机通常配置为键盘发送-接收 (KSR) 或自动发送-接收 (ASR),后者包括纸带阅读器和打孔机。 这导致使用已经在电报中使用的电流环路接口,以及用于计算机的剩余机器的繁荣市场。
后来出现的定制设计键盘/打印机终端包括 IBM 2741(1965 年)和 DECwriter(1970 年)。 电传打字机、IBM 2741 和 LA30(早期的 DECwriter)的最高速度分别为每秒 10、15 和 30 个字符。 虽然当时纸为王,但交互速度相对有限。
DECwriter 是最后一个主要的打印终端产品。 它在 1980 年后在视频显示单元 (VDU) 的压力下逐渐消失,最后一次修订(1982 年的 DECwriter IV)放弃了经典的电传打字机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更类似于桌面打印机的形式。
VDU
视频显示单元 (VDU) 在屏幕上显示信息,而不是将文本打印到纸上,通常使用阴极射线管 (CRT)。 由于这项技术,这些设备通常被称为 CRT。 1950 年代的 VDU 通常设计用于显示图形数据而不仅仅是文本。
VDU 开发的两个早期里程碑是 Univac Uniscope 300 和 IBM 2260,它们都出现在 1964 年。它们都是块模式终端,旨在一次传送一个页面,而不是字符模式设备。 1970 年的 Hazeltine 2000 是同类产品中著名的后期产品。
下一代 VDU 超越了电传打字机仿真,具有可寻址光标,使它们能够在屏幕上绘制二维显示。 尽管如此,这种类型的早期设备通常称为 Glass TTY。 VDU 的经典时代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并与分时计算机的兴起密切相关。 重要的早期产品是 ADM-3A、VT52 和 VT100。 这些设备不使用 CPU,而是依赖于单独的逻辑门或非常原始的 LSI 芯片。 这使得它们价格低廉,并迅速成为许多不同类型计算机系统上极为流行的输入输出设备,通常取代早期和更昂贵的打印终端。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9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