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地概念及其理论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百科认证团” 建档。

原生地是一个物种最早的诞生地;是生物最初孕育、生长、成型的环境区域;是涵盖大气、水土、植被、气候、生物群落等自然环境的综合体。

原生地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环境,是生态与物种的有机结合,是生态文明与人类安全健康的共同归属。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原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逐渐凸显,原生地保护的战略意义和对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愈发得到人们重视。保护原生地,就是保护地球未来、遗泽子孙后代,这应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信息栏

编辑
中文名 原生地概念及其理论 作者  蔡斌、付雅莉
首次发表日期 2015年10月20日 登记号:国作登字-2020-A-01024429

原生地与环境

编辑

从自然环境的范畴来看,原生地是能够孕育生命的场所,是日光、大气、水、土等元素极为精巧而微妙的组合,是探寻自然界和生命奥秘的最佳样本,是最为宝贵的自然和环境资源。然而同所有宝贵的事物一样,原生地又显得十分脆弱,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过度开发等,任何一些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从而导致原生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过度扩张,自然资源受到严重侵害,乱采滥发,大量野生物种处于灭绝和消逝的边缘,自然环境所处的状况异常严峻。纵观当下,人类对环境却缺乏有效的保护,原生地资源正处于加速消失的境地,而已经消失的原生地,很难在自然界中再度恢复,这将造成环境和生态难以估量的损失,如今,对现有幸存的原生地资源加以保护,势在必行,这是一项同时间赛跑的紧迫任务。

原生地与物种

编辑

从物种的角度来看,原生地是物种的发源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同时也是诸多物种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一些对环境较为敏感的物种,一旦离开原生地就会死亡。原生地的消失,对物种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研究报告的说法,自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已减少31%,活珊瑚减少38%,各种红植物海草减少19%。21%的已知哺动物、30%的两栖动物、12%的鸟类和70%的植物都面临消失的威胁。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数字仍在持续增长,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100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灭绝,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前就消亡了。

随着自然保护实践的深入,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单一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物种的野生种群和其原生地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有效保护。

原生地与人类

编辑

从环境的角度而言,人的健康源于自然生态的安全,从物种的角度而言,人类与原生地的关系同其他物种并无二致。而作为发展程度较高的生命形态,人类与原生地的关系又有着超越物质的层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而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才称得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何种程度的保护和开发才能支撑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难以准确描述和解答的难题。

原生地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环境与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更好相处这个难题。从自然演化孕育生命的进程来看,原生地就是从无机世界向有机世界转变的临界状态,是生命与环境相联结的初始起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佳范本,是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完美型态。在人类发展日益偏离甚至背离自然规律的今天,原生地作为一个人文与自然最佳关系状态,就是一个极好的参照系,让我们能够对照反思,反本溯源,重回正轨。

保护原生地,就是要保护好自然界中诸多生命物种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从而为环境保留一份鲜活的样本,为文明保留一份物质和精神的归属,为人类提供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生息与共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综而言之,保护原生地,是集保护环境、保护物种、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多重使命于一体的长期事业。

内容由百科认证团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79256/

(6)
词条目录
  1. 信息栏
  2. 原生地与环境
  3. 原生地与物种
  4. 原生地与人类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