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新闻价值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1] 。 刘建明在全面考察了...

定义

编辑

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1]

刘建明在全面考察了新闻价值理论的来龙去脉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 现代新闻价值” 的说法, 他认为:” 现代新闻价值理论应当回归价值的本义,体现对受众的有用性,对其内涵的阐述在哲理上符合认识逻辑。所谓现代新闻价值, 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活动中满足其需要所表现出的效应。新闻是价值的体现者,媒介是价值的载体,受众是价值的确定和受益者。受众与新闻的相互作用, 使新闻这一客体按照主体的要求为其服务, 表现出客体的有用性。所以, 有用、有益、有效是新闻价值的三个要素。脱离受众的接受过程,任何价值都无法体现出来。对价值的”作用和意义”的界定, 既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抽象的”意义王国” ,也不是把有用功效混为某些特性的东西。新闻事实的特性可能决定新闻价值,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象。
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

形成

编辑

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1833年9月3日美国大众化报纸太阳报》创刊,推动了面向全社会的“便士报”的迅速发展。在报业竞争中,各报社老板和主编为扩大报纸发行量,十分重视对新闻事实的选择。美国著名报人 J.普利策要求记者采访“与众不同的、 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动人心魄的、xxx的、奇妙的、幽默的、别出心裁的”新闻,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有价值的新闻。20世纪初,美国日本的一些新闻学者,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 1903年出版的美国新闻学专著 《实用新闻学》,提出“新闻必是以动社会全体之兴趣者,当注意新闻价值”。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新闻学著作对新闻价值已有较完整的论述。

在中国新闻界,新闻价值这一概念由徐宝璜从美国、邵飘萍从日本引进。1918年,他们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上各自讲述了新闻价值问题。从30年代起,这一概念在中国新闻界得到普遍应用。1957年,新闻价值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遭到批判。1978年中xxx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新闻界重新讨论新闻价值问题;并确认按新闻价值来选择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

新闻价值对于采访、制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在采访前,记者依据新闻价值判断某一新闻线索有无采访的必要;在采访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估量获得的各种事实, 以便抓住要点,深入采访;在制作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选取、组织、体现材料。编辑依据新闻价值审视新闻稿,决定稿件的取舍、修改以及版面设计或节目的安排。新闻事实能否及时传播出去,除了考虑事实的新闻价值外,还要受到新闻政策新闻法的制约。

五要素

编辑

时新性

双重主体:传者、受者
双重客体:事实、文本
传统新闻价值理论主要指“事实成为新闻”的标准,没有涉及作品的新闻价值问题。
A客观事实发生的新近性;B事实内容的新鲜性

重要性

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
A事实实在客观上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受影响的受众的数量多少
B事实对社会影响时间的长短,事实影响空间的大小显著性考察事实本身的要素的知名度
A人的显著性:领袖、权威、精英、恶棍
B事情本身的

显著性

: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C时空:时空的不均衡性,时空已经被人意义化

接近性

距离,周围的事物比遥远的事情对人的影响更大,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总是从近处着手。物理距离,心理距离。

趣味性

普遍趣味,多元性,多层次
A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
B非常态的事实
C有人情味
D情趣性

争议

编辑

传播主体说(标准说)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

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的标准,例如:“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选择事实是否可以成为新闻的标准”①,“新闻价值是选择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②,这种定义好象很好的解决了新闻工作者如何选择新闻的选择的问题,但是它却根本地违背了新闻的采写规律。因为它强调了新闻的传者的主动地位,但是却忽略了受众的要求,如果说它在计划经济时代还适合当时的新闻采写实际的话,那么在媒体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和“管办分离”后的今天,它是不符合新闻的运作实际的。如果盲目地认为新闻传播者认为的值得采写的事实就是新闻的话,那么很可能在受众那里吃闭门羹。这只会使新闻工作者处在孤芳自赏的感觉中不能自拔,结果受众和新闻单位的距离越来越远,新闻单位的经营状况也会越来越差。在现实中往往会造成传者本位的后果。

接受主体说

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对新闻受众的作用。例如:”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所具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现在和潜在的作用”③。这些定义很好地解决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新闻单位的经营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避免新闻单位在传播过程中不重视受众的弊端,这也与“受众中心论”相一致,但是单一地强调受众的需要会使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失去方向。会给某些新闻单位的新闻媚俗找到借口,从而造成新闻格调的低下,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的时候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另外。受众的需要有好坏良莠之分,如果一味地满足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的需求,势必会使新闻沦为社会的腐蚀剂。新闻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引导作用。

双主体说

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客体对新闻主体的作用,认为新闻传播中传播客体和传播主体是地位相等的。“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④。在此新闻主体指的是新闻的接受和传播者。这个定义很好地考虑和说明了新闻的传播的全过程,并且避免了只强调传播一方的弊端,但是在定义中我们很难看到新闻的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新闻的社会价值在定义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它只是单纯地强调了新闻的主体的需要。而且有将新闻xxx化的倾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同时满足两个新闻传播主体的需要必然会存在“选择性理解”的问题,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对同一新闻的理解有时必然会存在差异,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都认为新闻满足了其自身的需要,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与两者的意愿相反。

社会效应说

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社会效应.例如”所谓新闻价值,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⑤,新闻价值是”一则新闻所产生的社会效应 ”.这个定义很好地考虑了新闻价值的社会效应,使新闻的社会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和传播者自身的需要,如经济,媒体的威望等等.这样的新闻价值只是对社会的价值,是充分强调社会作用的价值.它是在没有考虑传播者和受众的利益和兴趣的情况下所谈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但是一个只强调社会主体需要的价值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价值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当受众对新闻失去兴趣以及新闻单位失去受众的时候,那么新闻的社会价值便成了空中楼阁了.可以说,新闻传播中主体价值的实现是新闻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价值是终极目标,但是在这个定义中却没有提到传播主体的价值,自然使新闻的终极价值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综上所述,新闻价值的定义很多,但是他们大多强调新闻的一面价值,从而与实践脱节.造成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002/

(20)
词条目录
  1. 定义
  2. 形成
  3. 五要素
  4. 时新性
  5. 重要性
  6. 显著性
  7. 接近性
  8. 趣味性
  9. 争议
  10. 传播主体说(标准说)
  11. 接受主体说
  12. 双主体说
  13. 社会效应说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