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编辑《夫妻观灯》说的是元宵佳节,青年农民王小六带着他的妻子进城看灯。城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样的灯——龙灯、狮子灯、螃蟹灯——来来往往。一批一批的走过去。夫妻二人看完花灯之后。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歌词全集
编辑王小六 我家住在大桥头,起 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灯我先走,今年看灯又是我带头。不觉来到自家门口,叫 声老婆开门喽。
王 妻 正哪月十啊五闹哇元宵呀呀子哟,火炮哇连天门哪前绕喂却喂却依喂却喂却冤哪家舍呀嗬嘿,郎啊锣鼓 儿闹嘈嘈哇。
王 妻 花开花谢什么花黄?
王小六 兰花黄。
王 妻 麽花香?
王小六 百花香。
王 妻 兰花兰香百花百香相思调儿调思相,我自打自唱自帮腔。咦嗬郎当呀嗬郎当瓜子梅花响丁当。
王小六 喂却喂却依喂却喂却。
王 妻 冤哪家舍呀嗬嘿郎呀九月里菊花黄哪。
王 妻 环环子扭。
王小六 开门喽。
王 妻 扭扭子环。
王小六 开门栓。
王 妻 用手开开门两扇,嗟!只见当家的转哪转回还。
王小六 (白)老婆哎,见个礼!
王 妻 (白)夫妻两个还见麽事礼?
王小六 夫妻见个礼和气和气嘛!
王 妻 当家的,你从哪里来?
王小六 我从街上来。
王 妻 街上有麽事好玩的?
王小六 哎,今天街上热闹哩!大放花灯哩!
王 妻 麽事?街上有灯啦?走走走,看灯去 !
王小六 麽事?
王 妻 看灯去!
王小六 看灯去啊?哎!看灯你换件衣服嘛。
王 妻 就这么的。
王小六 人家都穿得红红绿绿的嘛!
王 妻 这不很好嘛?
王小六 我们庄稼人一年忙到头有两件新衣服还不换一下子吗?
王 妻 还真要换哪!
王小六 要换哩!
王 妻 你等着!
王 妻 当家的哥你等候我,梳个头来洗个脸,梳头洗脸看哪看花灯。
王小六 叫老婆你别啰嗦,梳什么头来洗什么脸,换件衣服就啊就算着。
王 妻 适才打开梳妆盒,乌木梳子头上落红花绿花戴两朵,杭州水粉脸上抹,红布褂印紫边,绣花鞋白叶板, 走三走压三压,见了当家的把礼下。
王 妻 手带当家的出家门。
王小六 随手带关两扇门。
王小六
上屋的人下屋的人,我夫妻二人去看灯,有劳你们照应门,看灯回来再啊再感情。
王 妻
王 妻 急忙走急忙跑。
王小六 不觉来到柏子桥,柏子桥子造得好。乌木栏杆两边造,中间搭起个娘娘庙。
王 妻 急忙走,急忙行。
王小六 不觉来到汴梁城。
王小六
夫妻二个城门进,抬起头来看花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
王 妻
四面八方闹哄哄。
王 妻 长子来看灯。
王小六 他挤得头一伸。
王 妻 矮子来看灯。
王小六 他挤在人网里行。
王 妻 胖子来看灯。
王小六 他挤得汗淋淋。
王 妻 瘦子来看灯。
王小六 他挤成一把筋。
王 妻 小孩子来看灯。
王小六 他站也站不稳。
王 妻 老头儿来看灯。
王小六 走起路来戳拐棍。
王 妻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
王 妻 观长的。
王小六 是龙灯。
王 妻 观短的。
王小六 狮子灯。
王 妻 虾子灯。
王小六 犁弯形。
王 妻 螃蟹灯。
王小六 横爬行。
王 妻 鲤鱼灯。
王小六 跳龙门。
王 妻 乌龟灯。
王小六
头一缩,颈一伸,不笑人来也笑人,笑得我夫妻肚子痛。
王 妻
王小六 冲天炮,放得高。火老鼠,地下跑,唷,唷,不好了,老婆的裤脚烧着了。
王 妻 急忙找我急忙瞧,我的裤脚没烧着。砍头的你笑什么,不看灯你尽瞎吵,险些把我的魂吓掉。
王 妻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
王 妻 手捧莲花灯一盏,二家有喜。
王小六 三盏灯。
王 妻 三元及第。
王小六 灯哪四盏。
王 妻 四季如意。
王小六 五盏灯。
王 妻 五子登科。
王小六 灯哪六盏。
王 妻 六六大顺。
王小六 七盏灯。
王 妻 七子团圆。
王小六 灯哪八盏。
王 妻 八仙过海。
王小六 九盏灯。
王小六
九龙盘柱灯十盏,十全十美满堂红。
王 妻
王 妻 走走走,家去。
王小六 麽事啥?
王 妻 不看了。
王小六 麽事啥?
王 妻 不看了嘛?王小六 你讲啥?
王 妻 那里有个怪人,不看灯,光把两个眼睛看着我。
王小六 啊,在哪里?
王 妻 不在那里吗?
王小六 哎,你这个老几,你看灯就看灯嘛,你把两个眼睛看着我老婆做麽事啥。我把两个眼睛看着你老婆, 你答应不答应?……他走了哎!
王 妻 走了也不看了.
王小六 哎!灯来着,灯来着!
王 妻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手捧周朝灯一盏.
王小六 叫老婆。
王 妻 叫什么?
王小六 何谓周朝灯一盏?你一一说把为夫听。
王 妻 周文王去访贤,无稽带路在河边,姜子牙坐车辇,臣坐车君堆辇。
王小六
愿保周朝八百年
王 妻
王 妻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手捧三国灯一盏。
王小六 叫老婆。
王 妻 做什么?
王小六 何谓三国灯一盏,你一一说把为夫听。
王 妻 驾座西川刘备灯,默想荆州关公灯,喝断霸桥张飞灯,怀抱阿斗子龙灯。
王小六
神机妙算孔明灯。
王 妻
王 妻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手捧唐朝灯一盏。
王小六 叫老婆。
王 妻 做什么?
王小六 何为唐朝灯一盏?你一一说把为夫听。
王 妻 有唐僧去取经,前面走的猪八戒,后面跟的是沙僧。
王小六
大闹天宫孙悟空,丢了腔丢了腔,丢了南腔与北腔,百样花灯都看过,夫妻双双把家还。
商洛花鼓
编辑商洛花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条对商洛花鼓的历史渊源、当代发展及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艺术形式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目前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要介绍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历史溯源
关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人关中。
而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
《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
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宋杂剧中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汉船"等,就是其艺术化了的舞段形式。而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据著名花鼓老艺人刘全兴介绍,花鼓戏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境内。
当时湖北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许多灾民便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飘流,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
现今,一些地方在演唱《扎锥子》等部分剧目时仍沿用下河话(即鄂西北语言)。"花谷调"传至商洛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胡小调,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动听、朴实之风格的地方小戏。
当代发展
商洛花鼓解放前夕几濒绝境。新中国建立以后,商洛花鼓迎来了风和日丽的春天。从1953年起,商洛地区各县多次举行民间文艺座谈会、训练班和戏曲调演,组织花鼓艺人呈艺献宝。经专业戏曲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对花鼓艺术进行丁全面的改革和升华。
首次排出的花鼓传统剧《夫妻观灯》,在省上文艺会演中轰动戏剧界,获得了一等奖。不久又被拍成电影,发行全国。以后又相继创排出《桑园人家》《水轮飞转》《换猪》《凤凰飞进光棍堂》《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等优秀剧目,分别荣获国家、省、市剧本和演出奖等奖项。
其中《月亮光光》在2002年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最佳编剧等10项大奖,2003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禹戏剧文学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等七个单项奖,同年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今年该剧又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并被确定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该剧先后在全国各地地巡回演出数百场,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省、市电视台播出,赢得了广泛好评。
艺术特色
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
花鼓跳法多样,姿态刚健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 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商洛花鼓戏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它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联缀起来,或单独使用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其音乐形式,依据内容可分为大筒子、八岔子和花鼓子三种。
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代表性剧目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贾金莲回河南》等;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其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小八岔,代表性剧目有《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小牙楼》等;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代表性剧目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蟾》、《血刀记》、《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访贤》等。商洛花鼓以演出"三小戏"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脚色,表演生动活泼,富于民间色彩。
详细分类
大筒子
(又名二棚子、筒子戏):这是花鼓戏较高级的一种,具有文武场面,近于戏曲形式。因为棚子是它的舞台,其舞台次于演大戏的舞台,大于演小戏的台子,所以叫二棚子。又因文场所用的乐器叫筒子胡,其形似二胡,琴头较粗大,音色清脆、明亮、粗犷、浑厚。曲调有:小生调、老生调、老配少调、半板、板半、阴调、放哀子等七种。
八岔子
分阳八岔与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七岔子)。因为主要曲调为八岔调,所以民间称它为《八岔戏》。阳八岔其特点是一人开唱,众人帮腔。
伴奏形式为演员清唱,锣鼓配节,即演员清唱,在腔句之间穿插固定的锣鼓点伴奏,不用弦索,句末由台后帮腔,成为"一人唱而众人合之"的形式。
它的声腔结构是分腔、合腔、诉板相结合;阴八岔曲调开朗、豪爽而又抒情。节奏别致。属五声"征"调式。一般用于剧目开头或行路时唱。在运用中并可加其他小调来演唱。每个小戏中间只要有这两个调的都可叫做"阴八岔"戏。
花鼓子
(又名小调戏):因戏中的曲调是由民歌小调所构成,所以也叫小调戏,它的特点是:保持了一般民歌的原貌,戏剧化的程度较少;曲调多,旋律节奏、调式变化较丰富。有的剧目以一曲多变形式演唱到终,有的以多种曲调联用变化。曲式结构既有对偶句结构,又有启承转合形态。
宫、商、角、征、羽各类调式都有。以商、征、羽调式居多,特别是商调特性较明显突出(如石榴娃烧火调),唱腔丰富多彩;由戏名起曲名,曲调短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它的伴奏仅用锣鼓按演唱的需要加在每一曲调的某一乐段或曲终处,词格也无严格的局限,五、七、十字句皆有,还有不正规的穿句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曲调有二百五十多支。
由于传播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商丹路与镇柞路两种。商丹路在音乐风格和语言音调上,多用关中语系和当地土语(部分也用下河语),曲调流畅、优美、柔和、婉转。镇柞路在音乐风格和语言音调上一般采用当地音(即鄂西北语系,当地称下河语),曲调多高亢、明亮、欢快。
传承价值
商洛花鼓传统的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商洛花鼓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
文化遗产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陕西
编号:Ⅳ—61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商洛市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 国 家 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
编辑简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湖北黄梅县,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等地。
渊源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山区(出自陆洪非之言)。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角色行当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 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