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建制沿革长宁区唐天宝十年(751年),境地属华亭县高昌乡。两宋时期,境内先后出现村落和集市,东有法华,西有北新泾。元时归属上海县。  明时,法华兴隆成为集镇。清乾嘉年间,法华镇兴旺鼎盛,为上海县西部首要集镇。清末,法华镇人口渐减,建置为乡。境域东北部曹家渡开始崛起,西部新泾等地改属蒲淞镇。17年(1928年),区境划归上海特别市,东属法华区,西属蒲淞区。抗日战争期间属沪西区。[5]  抗日战争...

  建制沿革

长宁区天宝十年(751年),境地属华亭县高昌乡。

两宋时期,境内先后出现村落和集市,东有法华,西有北新泾。元时归属上海县。

  明时,法华兴隆成为集镇。清乾嘉年间,法华镇兴旺鼎盛,为上海县西部首要集镇。清末,法华镇人口渐减,建置为乡。境域东北部曹家渡开始崛起,西部新泾等地改属蒲淞镇。

17年(1928年),区境划归上海特别市,东属法华区,西属蒲淞区。xxxxxx期间属沪西区。[5]

  xxxxxx胜利后,区境分属长宁区(37年9月~1949年6月间曾改称法曹区)、新泾区。

  1949年5月区境解放,区接管委员会设4个接管专员办事处,废除保甲制度。

  1950年冬季,区人民设6个冬防办事处,1951年6月,冬防办事处改为区派出人员办事处,1952年10月改称办事处。

  1955年7月,办事处调整为15个。至1959年12月,经几次调整后设12个办事处。

  1960年4月,合并建立法华、江苏、华阳、武夷、周家桥、天山新村6个街道办事处。

  1975年,建立遵义街道办事处。

  1982年,筹建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

  1984年,北新泾镇划入长宁区。

  1986年,建立程家桥街道和虹桥街道办事处。

1992年,新泾乡划入长宁区。至1992年底,全区共有10个街道、1个镇、1个乡,下设219个居民委员会,9个村民委员会。

2009年年底长宁区下辖9个街道、1个镇。[3]

   行政区划

截至于2009年年底上海市长宁区下辖9个街道、1个镇:街道办事处:华阳街道、新华街道、江苏街道、天山街道、周家桥街道、虹桥街道、仙霞新村街道、程家桥街道、北新泾街道镇、新泾镇。

   地理 气候

长宁区境内四季分明,属带季风区。

   河流

境域河网密布、港汊交错,属吴淞江水系。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陆续填浜筑,尚有大小河汊55条,集中于区境西部,长度在1.50公里以上者仅5条,最短的直挺浜仅120米。吴淞江为区境干流,一级支流有新泾港、许浦港、中渔浦,二级支流主要有周家浜、野奴泾、新渔浦等。[6]

   地貌

长宁区境地面平坦,海拔吴淞0点高程2.50~4.50米,西部略高,东部稍低。北新泾及虹桥机场附近为4.00~4.50米,向东至中山西--沪杭铁地区为3.50~4.00米,沪杭铁以东至中公园之间为3.00~3.50米,中山公园以东直至与普陀区、静安区相邻处为2.50~3.00米。近百年随着经济发展,兴建房屋,过量开发下水,过车辆增多,自1986~1990年,地面沉降累计2.04厘米,北新泾累计沉降1.93厘米。

   交通运输

长宁区长宁区东界位东经121°26′01″,西界位东经121°19′36″,南界位北纬31°10′46″,北界位北纬31°14′43″。东距人民广场上海市人民4.95公里,至十六铺码头7.20公里,西距虹桥国际机场7.80公里,东北离上海火车站4.36公里。

  长宁区内拥有四条高架:内环高架、延安高架、中环、外环线。长宁综合优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所周知的上海xxx代国际社区古北;老上海传统的高级住宅区新华;虹桥花园别墅区;苏州河沿线中xxx住宅区和普通新村住宅区。而位于长宁的虹桥开发区则是上海最早最成熟的现代化商务区之一,外国馆、500强企业等聚集林立,为沪上外籍人士聚居之地。

长宁区地理优越,交通便捷,处于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汇合的Y型支点,是上海连接长江三角洲的桥头堡。虹桥国际机场坐落在区域西南角,是中国的重要航空港之一。区域内已建成由高架、地铁、内外环线、市内交通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并有高速公直通沪宁、沪杭,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汇聚之地。[7]

   区域经济 工业

  自明至清,法华地区手工棉织业渐趋发达,家织土布行销邻近各省。光绪十九年(1893年),信昌丝厂在极司非而开设,生产厂图牌茧丝,远销欧洲。清末,极司非而沿线及北新泾镇地区有工厂近10家。xxx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倡用国货,民族工业崛起。至26年(1937年)初,境内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共102家,外国资本开设的工厂5家。除天原电化厂、中华制药公司、申新纺织xxx厂和日商丰田纱厂规模较大外,其余均为小厂,工人不足10人的占50%以上。

  36年,境内工厂增至386家,手工业作坊达1000多家。发动全面xxx后,物价飞涨,资源缺乏,工厂停工、破产难计其数,连著名的大孚橡胶厂也处于停产状态。

1951年,上海青霉素实验所(今上海第三制药厂)试制出国产xxx支青霉素,填补了国内青霉素生产的空白。随着国民经济好转,恢复生产的私营工厂不断增加,至1956年初有1977家,其中10人以下小厂有768家,占总数38.85%。[8]

  1979年,里弄生产组有职工14775人,为便于管理和发展生产,里弄生产组按街道合并成52家工厂。80年代初,工业企业先后开展企业整顿、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推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等整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新产品,重视市场开发。由里弄生产组发展起来的双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出沪产xxx台家用冰箱,至1985年,已形成四大系列15种规格的双鹿产品。上海飞乐音响公司为全市xxx股份制工业企业。个体工厂、私营工厂获得一定发展。工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1992年,部、市属工厂有157家,固定资产26.46亿元,职工119766人,产值70.21亿元,上缴利税6.71亿元。区属工厂464家,固定资产1.36亿元,职工26430人,产值9.75亿元,创利8368.15万元。长宁区共有外商投资的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工厂78家,投资总额8094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3597.50万美元。新开设私营、个体工厂186家,从业人员1102人,年产值1269.21万元,上缴税收70万元(不包括个体工厂)。

2008年长宁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784.99亿元,比上年增长8.4%(见图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9.6亿元,增长8.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539.7亿元,增长7.7%;重工业增加值4109.9亿元,增长8.5%。2008年工业总产值25638.9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404.97亿元,增长8%。

2011年全年实现长宁区生产总值(P)720.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0.36亿元,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670.38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93.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可统计范围增加值340.84亿元,增长10.0%。

   商业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后,法华寺附近渐为货物集散地。明代中叶,法华始成集镇,至清乾隆、嘉庆时鼎盛。咸丰十年(1860年)后,因屡遭战火,河道淤塞,市面萧条。上海开埠后,中外商贾先后在曹家渡、周家桥地区购地建厂,百工居肆,汇聚成市。

  解放后,为平抑物价、保障供给,新建国营米店4家、合作社商店14家。同时,对私营商贩实行利用、、政策,形成国营、合作社、私营和个体摊贩共存的商业格局。1952年,成立区专卖公司。1953~1954年,国家先后对粮、油、棉布等主要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或统购包销。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全区有1235家私营商店被批准公私合营,999家商店实行代销,359家小店和1624户固定摊贩组成75个合作商店。其余至1958年全部参加合作组织。1958年,商业经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进销按计划分配,网点按居民人口配置,以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1985年,仙霞地区商业群形成。1987年,社会商业有900家,从业人员1.3万人。1988年,九洲商厦、中山宾馆筹建。1989年,区社会商业联合会成立。1989~1992年,区内大部分老店经过扩建、更新设施,优化购物,调整商品结构,凭票证供应商品陆续取消,高中档商品畅销,精品屋、特色商店随之开设。[2]

1992年底,长宁区共有各类商店2212家(其中财贸系统商店923家,各类社会商业1289家),比1978年693家增加2倍多,从业人员41606人,年销售额31.19亿元(包括外省市、市属、区属、私营商业等),其中区属商业年销售额20.94亿元(包括区属其他系统商业)。

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见图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800.16亿元,增长18.1%;穿的商品零售额556.17亿元,增长16.7%;用的商品零售额2114.16亿元,增长17.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9.54亿元,增长20.3%。分类别看,家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通讯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8.94亿元,增长19.9%;轿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7.84亿元,增长25.1%。主要耐用消费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量13.15万辆,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轿车12.08万辆,增长18.4%;移动电话276万部,增长9.9%;摄像机7.7万台,增长8.8%;脱排油烟机47.85万台,增长10.6%。[9]

   区域人口

长宁区宋、元、明代,境内系农村风貌,零星村落,人口散居。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人口日趋集居法华寺周围,逐渐形成法华集镇。清乾嘉年间(1736~1820年),法华镇人口集聚,商市繁荣,为上海县城西部集镇之首。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后,上海小刀会与法华镇民团发生战斗。继之太平xxx军与清军、民团激战,法华地区百姓为避战火迁徙,人口锐减。宣统二年(1910年),法华建置为乡,人口18452人。

19世纪末至xxx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吴淞江南岸,曹家渡、周家桥一带,中外人士先后创办缫丝、纺织、化工、面粉等一批近代工业,邻近各省农民纷至沓来,觅业谋生,人口日增。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市内、外省居民,为避战祸部分迁至境内。34年底,境内人口24511户122370人。1949年5月,法曹区(1948年9月~1949年6月间,长宁区改名为法曹区)共39保895甲,32203户183740人。

解放后,区境境域数次调整向西扩展,农村土地与人口划入。人口机械变动状况几经起伏,经政策调控,保持稳定状态。人口自然变动,历经生育,计划生育,至1992年,人口生育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现代型模式,自然增长率-0.38%。医疗保健日益完善,全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82年起,长宁区进入老年型社会。[3]

  1992年,全区人口595724人,面积39.1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232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9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7.15万人。

2011年末,户籍人口62.05万,其中,男性30.77万人,女性31.2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数5006人,出生率8.1%;死亡数4577人,死亡率7.4%;自然增长率0.7%;户籍人口考核计划生育率99.7%;户籍育龄妇女14.33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56万人。全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15岁,其中,男性82.03岁,女性86.28岁。[10]

   风景名胜 上海动物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2381号,紧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始建于1954年,原名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属于xxx大型动物园,占地面积74.3万平方米,饲养展出动物400余种,饲养展出动物的馆舍面积有47237平方米。是全国十佳动物园之一,中国第二大城市动物园。

   宋庆龄陵园

  中华人民国名誉宋庆龄陵园经中央批准成立于1984年1月,位于上海西区的宋园21号,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占地约12公顷,由宋庆龄纪念设施、名人墓园和外籍人墓园以及少儿活动区四个部分组成。

   长宁区文物陈列馆

长宁区文物陈列馆曾是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1984年上海市人民批准为市级文物单位,长宁区人民将这一重要遗址修复为长宁区文物陈列馆,并于1988年10月正式向社会。坐落在愚园1376弄34号(原亨昌里418号),位于风景优美的中山公园对面。[4]

   著名人物

乔一琦,字原魏,号伯圭,上海县西乡(今属上海长宁区)人。祖居法华镇高封桥。少年聪颖,体力超人,喜好驰马击剑,能开五石弓左右射箭,以武勇著称。16岁补博士员,喜欢结交朋友,轻财尚义,人们都称他乔公子。是时,川沙近海处有一黑色野马出没,性烈,伤及百姓,无人能制,乔设计捕捉并驯服为自己坐骑。乔习书法,专攻怀素、二王笔法,后有集王羲之书《金刚经》、草书《千字文》石刻问世,书法属上品,董其昌称之生龙活虎。其诗作也甚佳,今存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和金刚经石刻两种,藏于上海博物馆。

顾圣婴(1937~1967年)原名可徇,女,上海人,家住江苏街道愚园1088弄内。1955年9月,年仅18岁的顾圣婴在上海兰心剧场成功地举行了生平xxx场独奏音乐会。1957年8月,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荣获金。1958年9月,参加在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获最高二等(无一等)。1964年,在比利时举行的伊丽莎白王太后国际琴比赛中获。1967年1月31日,顾在中害,年仅30岁。

朱嘉生(1904~1987年),上海人。14岁就从事园林绿化工作,14年(1925年)被吸收为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正式工人。解放后,历任公园养护队队长、技工生产组长、助理技术员和中山公园副主任等职。1955年,他带领的队组被评为市先进集体,朱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56年朱被市园林系统评为七级花卉技工、市先进生产者。[4]

秦瘦鸥(1908-1993),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大学求学时期,撰写出版短篇小说《恩·仇·善·恶》,这是他文学生涯的xxx步。此后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秋海棠》、《危城记》、《劫收日记》;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闲话》、《戏迷自传》;文学评论集《小说纵横谈》;译作《瀛台泣血记》、《御缥缈录》等;另有大量未成集的诗歌、杂文、新闻、评论。[5]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97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