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效应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在种群遗传学中,奠基者效应是指当新种群由来自较大种群的极少数个体建立时发生的遗传变异丢失。 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于 1942 年首先利用塞沃尔·赖特(Sewall Wright)等人的现有理论工作对其进行了全面概述。 由于遗传变异的丧失,新种群可能在基因型和表型上与其派生的亲本种群明显不同。在极端情况下,奠基者效应被认为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和随后的进化。 如图所...

奠基者效应

编辑

在种群遗传学中,奠基者效应是指当新种群由来自较大种群的极少数个体建立时发生的遗传变异丢失。

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于 1942 年首先利用塞沃尔·赖特(Sewall Wright)等人的现有理论工作对其进行了全面概述。

由于遗传变异的丧失,新种群可能在基因型和表型上与其派生的亲本种群明显不同。在极端情况下,奠基者效应被认为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和随后的进化

如图所示,原始种群中蓝色和红色个体的数量几乎相等。三个较小的创始人群体表明,由于对原始群体的随机抽样,一种或另一种颜色可能占主导地位(创始人效应)。人口瓶颈也可能导致创始人效应,尽管严格来说它不是新人口。

当一小群移民——在基因上不代表他们来自的人口——在一个新地区定居时,就会出现奠基者效应。除了创始人效应之外,新种群通常非常小,因此它对遗传漂变的敏感性增加,近亲繁殖增加,遗传变异相对较低。

创始人突变

编辑

在遗传学中,创始人突变是出现在一个或多个个体的 DNA 中的突变,这些个体是不同群体的创始人。创始人突变始于 DNA 中发生的变化,并且可以传递给其他几代人。任何生物体——从简单的病毒到像哺动物这样的复杂生物体——其后代携带突变的生物体都有可能表现出创始人效应,例如山羊或人类。

创始人突变起源于单个染色体上的长链 DNA; 实际上,原始单倍型就是整条染色体。随着世代的进步,所有突变携带者共有的单倍型比例缩短(由于基因重组)。 这种缩短使科学家能够粗略估计突变的年龄。

奠基者效应是遗传漂移的例子

编辑

奠基者效应是遗传漂移的一个特例,发生在种群中的一小部分从原始种群中分裂出来并形成新的种群时。新的群体可能比原始群体具有更少的遗传变异,并且通过在后代繁殖过程中随机抽取等位基因,继续快速固定。近亲繁殖的这种后果使殖民地更容易灭绝。

当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很小时,它的创始人可以强烈影响未来种群的基因构成。在繁殖速度较慢的人类中,种群将在许多代内保持小规模,从而有效地一代又一代地放大漂移效应,直到种群达到一定规模。

在原始种群中存在但相对稀少的等位基因可以移动到两个极端之一。最常见的一种是等位基因很快就完全消失了,但另一种可能性是等位基因存活了下来,并且在几代之内在整个种群中变得更加分散。新的群体也会经历隐性等位基因频率的增加,因此,某些隐性性状的纯合子数量也会增加。

原始种群和群体之间基因频率的变化也可能引发这两个群体在许多代的过程中出现显着差异。随着方差或遗传距离的增加,两个分离的种群可能在遗传和表型上变得明显不同,尽管不仅是遗传漂变,而且自然选择、基因流动和突变都会导致这种差异。

这种群体基因频率相对快速变化的潜力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创始人效应(以及延伸的遗传漂变)是新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奠基者效应

塞沃尔·赖特(Sewall Wright)是第 一个通过他的物种形成平衡理论将这种重要性赋予随机漂移和新孤立的小种群的人。

继赖特之后,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创建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模型,以表明伴随着创始人效应的遗传变异减少和种群数量减少对于新物种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今天对这一观点的支持要少得多,因为该假设已通过实验研究反复检验,结果充其量是模棱两可的。

由遗传漂变形成的物种形成是一种特殊情况,它本身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发生。当种群遗传频率的随机变化有利于少数具有导致生殖突变的稀有基因的物种的生存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29032/

(9)
词条目录
  1. 奠基者效应
  2. 创始人突变
  3. 奠基者效应是遗传漂移的例子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