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巴以冲突(阿拉伯语:صراعالإسرائيليالفلسطيني,英文:TheIsraeli-Palestinianconflict)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为了争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生存权和控制权而引发的一系列国际性事件,是正在持续的地区冲突之一。巴以两国的冲突可以追溯到1948年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犹太人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由此兴起。首位提出返乡复国理论的犹太思...

巴以冲突阿拉伯语:صراع الإسرائيلي الفلسطيني,英文: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是巴勒斯坦以色列为了争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生存权和控制权而引发的一系列国际性事件,是正在持续的地区冲突之一。巴以两国的冲突可以追溯到1948年爆发的xxx次中东xxx

历史背景

编辑

“犹太复国主义”

19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犹太人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由此兴起。首位提出返乡复国理论的犹太思想家是摩西·赫斯。他认为,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而不是一个宗教团体;犹太人的解放不能靠与其他民族的同化;要摆脱反犹主义,必须返回故土,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1881年,在俄罗斯籍犹太人平斯克尔的《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开端。此后的1896年,匈牙利籍的犹太律师西奥多·赫茨尔撰写的《犹太国》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完整的阐述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最终在1897年8月29日的瑞士巴塞尔召开了xxx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将巴勒斯坦作为了自己建国的根据地。这次大会通过了《巴塞尔纲领》,并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此时,犹太人又建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通过这个组织,流落在外的犹太人开始向阿拉伯人聚集的巴勒斯坦地区移民。

英国干涉

xxx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法国利用xxx的混乱迅速在中东地区扩张殖民地,加速了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占领。英国意图连接北非和印度,构建一个“中东帝国”。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解体。英国、法国等战胜国依靠国际联盟的授权对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进行了分割,私下达成协议划定各自的委任统治区域。英国获得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南部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施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试图加强对巴勒斯坦的控制。

1917年11月2日,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贝尔福向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写了一封书信,即《贝尔福宣言》,在书信中,他声称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民族国家。而犹太人则据此向巴勒斯坦地区迁移,这种行为激起了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的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为了平息这场动乱,1936年到1939年间,英国曾经试图推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国,但是这个提议被阿拉伯人拒绝。1939年5月17日,为了缓和和阿拉伯各国的关系,英国政府拿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对犹太人的迁移和扩张行为做出了限制,即在此后的5年中,犹太人的每年的迁移人数只能是1.5万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十年内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将巴勒斯坦移交给一个由多数阿拉伯人主导的地方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在《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正值欧洲犹太人寻求避难之地以逃避纳粹大屠杀的时期。纳粹大屠杀导致全球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惨遭杀害,死亡人数高达600万,使得欧洲犹太人几近绝迹。在英国向德国宣战之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接纳受xxx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导致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于xxx边缘,对立情绪激烈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信任未能得到建立。

联合国181号决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急需要一块生存的领地,但此时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刚刚经历xxx创伤,无力接待数量庞大的犹太人,美国人也不愿接手。再加上《巴勒斯坦白皮书》的存在,犹太人和英国托管当局的矛盾日益激化。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即《关于巴勒斯坦未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英国于1948年8月1日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将巴勒斯坦进行分治,分别建立阿拉伯巴勒斯坦国和犹太国,并将耶路撒冷国际化。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当时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6%,但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却划给了犹太国57.2%的领土。这个决议损害了阿拉伯人的民族利益和尊严,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反对。阿拉伯世界国家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对以色列发动了xxx,即xxx次中东xxx。

冲突双方

编辑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是巴以冲突的当事方,其国内人民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地区的原住民之一,为了谋求在巴勒斯坦的地区的生存权,巴勒斯坦逐步催生出了多个政治派别,这些派别都有自己的军事组织,其中影响力有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外、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等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除了法塔赫和哈马斯外,其他的组织大多被边缘化,无法在巴勒斯坦内部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巴勒斯坦国旗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方在加沙、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阿拉法特当选为主席。1995年以后,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巴方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2004年11月,阿拉法特病逝。阿巴斯接任巴解执委会主席,并于2005年1月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2008年11月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2012年,联合国大会以138个国家赞成的多数票通过,给予巴勒斯坦类似梵蒂冈的非成员国地位。2013年1月,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签署命令,将法规、公文、证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称谓统一改为“巴勒斯坦国”。2019年4月,由法塔赫中央委员会成员穆罕默德·阿什提耶领导的新一届巴勒斯坦政府在巴勒斯坦总统府宣誓就职。本届政府成员大多来自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中的xxx大派别法塔赫,其余成员为巴解组织中其他派别成员或独立人士。

巴勒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什提耶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64年5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耶路撒冷召开了xxx次会议,也被称为巴勒斯坦国民大会。根据当年1月举行的xxx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决议,大会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作为巴勒斯坦人民在阿拉伯和国际范围内xxx的合法代表。会议制定了《巴勒斯坦国民宪章》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章程》。随后,在同年的6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成立。经过多年的xxx斗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获得了被占领土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从建立起,巴解组织就主张通过xxx斗争消灭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在1974年6月的全国委员会会议上,以阿拉法特为首的xxx提出了新的政治纲领,要求用一切手段进行斗争,并有条件地参加中东和谈。该纲领主张在以色列将撤离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小型巴勒斯坦国,作为实现其最终战略目标的xxx步。

1982年黎巴嫩xxx爆发后,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多数派更加明确地主张在坚持xxx斗争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次年5月,法塔赫反对派与“闪电”“人阵(总部)”及“人斗阵”组成了“民族联盟”,挑战法塔赫的领导权。与此同时,“人阵”“民阵”“巴解阵”和“巴共”也成立了维护巴解组织团结的“民主联盟”。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后,10个反对派组织组成了“民族民主伊斯兰阵线”(又称巴勒斯坦力量联盟),抵制该协议,反对巴以和平进程,并反对阿拉法特执行的温和路线。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Palestinian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简称“法塔赫”(Fatah),是由巴勒斯坦爱国青年组建的组织,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自1969年以后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主流派别,并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支持与承认。

法塔赫的目标是“消除犹太复国主义实体,在整个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民主的巴勒斯坦国”。该组织奉行现实主义的灵活路线,主张通过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和“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来解决巴以冲突。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法塔赫一直是重要力量,拥有众多代表席位。然而,在2006年的立法委员会选举中,法塔赫失去了xxx大党地位,成为在野党。此后,法塔赫与哈马斯组成了民族联合政府,但后来双方在加沙地区发生冲突,法塔赫被迫退出加沙地区,仅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随后,法塔赫试图通过提高约旦河西岸的综合实力来实现建国目标,并在各派别达成和解协议的基础上与哈马斯达成初步共识,但选举计划因夏季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而搁置。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

伊斯兰抵抗运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简称“哈马斯”(Hamas),由“伊斯兰”、“抵抗”和“运动”三个阿拉伯词语缩写组成。由亚辛教长于1987年创建,其前身为“伊斯兰联合会”,在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等国设有分支。哈马斯宣称《古兰经》是宪法,强调“圣战”是实现其目标的xxx手段;强烈反对中东和平进程,主张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全部被占领土。2004年阿拉法特逝世后,法塔赫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来自哈马斯的挑战。在2006年1月25日举行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哈马斯一举击败法塔赫,赢得了选举的胜利。当年3月28日,获胜的哈马斯组建了新一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成立于1967年7月,简称“人阵”。由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复仇青年”、“归国英雄”等组织合并而成,是巴解中第二大组织。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该组织发生了几次分裂,并催生了独立的派别。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反对与以色列进行政治妥协,反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以色列开始的和平进程,并声称要用一个世俗的、民主的国家取代以色列。在其他中东问题上,它采取了反西方和反资本主义立场。“人阵”领导机构为中央委员会(Ahmed Sa’adat)。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Democratic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起源于1960年代的左翼浪潮,由约旦东正教徒纳伊夫·哈瓦特梅(Nayif Hawātmeh)于1969年创立,最初保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取向,认为农民和工人阶级应该接受社会主义教育,以实现一个摆脱犹太复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国家。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民阵)、巴勒斯坦民族倡议组织、巴勒斯坦人民党和巴勒斯坦民主联盟等5个政治派别以及一些民主和进步人士在2019年1月3日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成立“巴勒斯坦民主联合体”,推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该实体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框架下运行。

巴勒斯坦解放阵线

巴勒斯坦解放阵线(Palestine Liberation Front),简称“巴解阵”。1976年由“人阵(总部)”分出,1977年4月正式成立。1983年又分为两派。2003年,该党总书记穆罕默德·阿巴斯(Mohammed Abbas)在伊拉克xxx中被美军俘虏。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

伊斯兰圣战组织(Islamic Jihad):简称“杰哈德”(Jihad)。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穆斯林兄弟会中的激进派发展起来,其宗旨是通过圣战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以色列

1948年5月14日建国,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1948年至1973年间,以色列在四次中东xxx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领土,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部分撤出。目前实际控制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以色列的政治议会制政体。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国内主要有利库德集团、工党和前进党三个较大的政治党派,先后组阁建立政府。

以色列国旗

2022年12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xxx内塔尼亚胡组建新一届政府,以色列新一届政府由利库德集团、宗教政党沙斯党和极右翼政党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党等6个政党组成。由于极右翼势力的加入,该政府被媒体称为以色列“最右政府”。内塔尼亚胡出任总理。他此前曾担任总理15年,是以色列任期最长的总理。新政府一上任,本-格维尔、斯莫特里赫等极右翼政客就在巴以问题上不时采取咄咄逼人的挑衅性言行,以色列由此引发了巴以关系新一轮紧张态势。

利库德集团

“利库德(Likud)”在希伯来语中意为“联合”,这个党派成立于1993年7月,主要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人民党等“自由”党派联合组成,故又称全国自由联盟。该党派属于以色列国内的右翼政治集团,在巴以问题上一贯持强硬立场,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一直主张吞并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主张“以安全换和平”。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利库德集团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也有所变化。持强硬态度的沙龙在成为政府总理后,对巴勒斯坦的态度也有所改观,2003年12月,沙龙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2003年底沙龙又提出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但该计划遭到国内极右势力的强烈反对,随后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改组前进党,利库德集团陷入分裂,但目前仍然是以色列的主要政治党派,以色列现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就是该集团党主席。

工党

以色列工党(Israel Labour Party):前身是1930年成立的以色列工人党(“马帕伊”),1968年与部分小党合并后改称“以色列工党”。以色列建国后至1977年,该党曾长期连续执政。本-古里安、梅厄、拉宾、佩雷斯等多位总理均来自该党。长期以来, 工党在以巴问题上立场温和、务实,被誉为鸽派。

前进党

2005年11月,利库德党主席沙龙因与党内成员在巴以问题上政见不和,而退出他参与创立的执政的利库德集团,沙龙新组的前进党首(Forward)次在以色列政坛开拓走中间路线的第三阵营,强调振兴经济及与巴勒斯坦和谈,借此脱离利库德集团右翼势力对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诸多阻碍。 

冲突经过

编辑

xxx次中东xxx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中东xxx爆发。阿拉伯联盟国家包括伊拉克、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向以色列宣战,并进攻巴勒斯坦地区,这场xxx被称为巴勒斯坦xxx,以色列则称之为独立xxx。埃及出兵7000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xxx”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合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几乎没有什么火炮、装甲车。

xxx伊始,阿拉伯人最初的计划是集中力量进攻巴勒斯坦北部,以期攻克海法。但实际上,埃及从南面兵分两路进攻,外约旦和伊拉克的军队从东面,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从东北和北面进入以色列。最终南路阿军攻占了贝尔谢巴,并进逼以色列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东路阿军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几乎把以色列占领区拦腰切断,但在北路阿军遭到了以色列军队的抵抗。1948年5月29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停火议案。阿拉伯联盟最初拒绝停火,但到6月1日又表示同意,双方停火四周。

停火期间,以色列下令召进行构筑工事,以积极扩充兵员。以色列向捷克斯洛伐克大量采购武器、弹药,并在停火期间组建了空军部队和海军。以色列将国防军划分为4个军区,并明确各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

7月10日,战事再起。以军针对阿拉伯国家各自为战的情况,制定了四个作战计划。xxx个作战计划名为“丹尼”行动,针对中央战线,旨在加强特拉维夫的阵地,夺回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第二个作战计划针对叙利亚战线,旨在占领叙军阵地。第三个作战计划名为“迪凯尔”行动,旨在击退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考古吉军队。第四个作战计划旨在占领耶路撒冷旧城。然而,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15日通过了命令式的要求,要求双方各国政府发布停火令的决议案,最终于7月18日17时30分生效。

1948年10月1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出动大批飞机,夺取了关键地区,掌握了xxx主动权。最终以色列战胜了阿拉伯国家,夺取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领土,并驱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49年初,阿拉伯参战各国陆续与以色列签订停战主协议。xxx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战后,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分歧进一步加剧,而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实施霸权政策的有力工具。美国持续向以色列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使得以色列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中东局势日趋紧张,阿以矛盾也更加激烈。

xxx次中东xxx形式图

第二次中东xxx

第二次中东xxx,又称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xxx、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指英、法联合以色列为了反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于1956年10月向埃及发动的xxx。

1954年10月,埃及与英国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结束了英国统治长达74年的历史。随后,埃及与捷克斯洛伐克达成了三次军火协议,获得了大量军事装备。1956年7月,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的不满。于是,10月29日,英、法和以色列共同策划了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卡代什”,由以色列打头阵,对西奈半岛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xxx由此爆发。以色列虽集中兵力先发制人,但仍遭到埃及军队的抵抗。在米特拉山口之战和阿布奥格拉战役中,埃及军队成功地阻止了以军的进攻。第二天,当以军攻向苏伊士运河之时,英、法两国向埃、以同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后撤10英里,由英法两国军队进驻运河区以隔离战斗。在遭埃及拒绝后,英法两国于10月31日下午出动100余艘舰艇和200余架飞机对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进行轰炸,摧毁了埃及的大部分空军。11月5日,英、法1000多名伞兵和2.2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塞得港登陆,占领了部分运河地区。至此,西奈埃军主力被迫后撤,以色列趁机夺占了整个西奈半岛。

xxx爆发后,国际社会纷纷谴责英、法、以三国的侵略行径,声援埃及人民的自卫斗争。美国对英、法两国未向它通报就擅自行动深感不满,同时也为了争取阿拉伯国家,立即表示强烈反对三国的军事行动,并敦促联大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要求立即停止xxx,从埃及撤出外国军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向英、法、以三国施压。5日,苏联建议美苏采取共同行动,迫使英法接受联大的决议。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美苏两国的压力下,英法两国不得不于11月6日下午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于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

历时9天的第二次中东xxx就此结束。此役英、法联军共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损失飞机约20架。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多架。在这次xxx中,以色列趁机入侵了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再次占领了巴勒斯坦大量的领土。

第三次中东xxx

第三次中东xxx又称“六五”xxx或“六日xxx”。第二次中东xxx结束后,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1965年,以色列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社会陷入动荡。为了应对困境并转移国内矛盾,以色列政府决定发动xxx,试图通过xxx摆脱经济危机,并摧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xxx力量。为找到发动xxx的借口,以色列向苏联泄露了一份将要进攻叙利亚的假情报。苏联收到这份情报后立刻传达给埃及政府,希望通过埃及牵制以色列。1965年5月15日,埃及宣布全国进入最高警戒状态,同时加强了西奈半岛边界地区的防御力量,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22日,纳赛尔下令封锁了亚喀巴湾,禁止以色列所有船只以及为以色列运送物资的外国船只通过这一水域。埃及这一举动为以色列发动xxx提供了借口。

xxx开始后,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以色列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和装甲战车为先导,在空军的掩护下,分路进攻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埃及守军奋起抗击。以色列军反复攻击占领上述各地后,分三路向伊斯梅利亚、苏伊士、陶菲克港进攻,炸毁苏伊士城80%、塞得港30%的建筑物,埃及军队撤到苏伊士运河以西地区。另一边,以色列装甲部队在飞机支援下,同时对南面的雅路撒冷旧城和北面的杰宁城发动进攻。约旦军队被迫后撒。以色列军队于7日占领约旦河以西约4800平方公里土地和耶路撒冷旧城。三日后,以色列攻占戈兰高地的制高点,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最后到达黎巴嫩的输油管,xxx宣告结束。通过这次xxx,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xxx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xxx

第三次中东xxx之后,以色列坚持占领它所侵占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大量构筑工事,企图永远占领这些领土。仅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造的巴列夫防线就耗资2.38亿美元。西奈半岛油田被以色列占领。苏伊士运河及运河西岸经常处于以色列的炮火威胁之下。为收复被占领的领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对盘踞在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占领军发起进攻,地面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收复运河东岸地带,但未能攻破以色列第二道防线。第四次中东xxx大规模展开。以军趁机从大苦湖地区渡过苏伊士运河,占领大苦湖和苏伊士湾西岸地带,对埃及军队形成包抄之势,并摧毁埃及设在运河西岸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获得制空权。苏伊士城和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被以军围困,蒙受巨大损失。后以军占领通往大马士革的公路线,将戈兰高地占领区又扩大600平方干米,并空袭叙利亚首都和其他城市。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xxx双方停火,以军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线。10月24日,联合国部队进入埃及前沿阵地。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但无理要求被围困的埃及第三军投降,并阻止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车队进入苏伊士城和第三军驻地向埃军运送药品食物。经过一系列外交斗争,11月10日以色列同意签订停火协议。1974年1月8日,埃、以双方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运河以西并退到运河东岸30千米以外,埃军控制运河以东16千米宽的地带,联合国军驻扎在埃、以控制线之间地带,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船只开放。5月29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划定双方在戈兰高地军事控制线,中间设联合国军驻扎的缓冲区。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部分地区,但仍占领着叙利亚1000平方干米土地。

1977年11月19~21日,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开始“和平主动行动”。1978年9月18日,萨达特同以色列总理M·贝京、美国总统·卡特举行戴维营会谈,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统称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在戴维营协议基础上,萨达特与贝京在华盛顿签署和平条约,规定双方结束xxx状态,以色列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埃及承认以色列,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第五次中东xxx

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xxx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xxx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xxx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xxx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第五次中东xxx爆发。

在xxx阶段,以色列对黎巴嫩进行了全面进攻。地面部队分别从西、中、东三路向巴解xxx队发动了突然进攻。西路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包围了苏尔和达穆尔等地,同时受到了巴解xxx队的顽强抵抗。中路以军向北推进,最终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东路则是牵制方向,主要为了切断巴解xxx队和叙利亚军队的联系。同时,针对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以色列进行了空袭,摧毁了叙利亚的防空能力。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1982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千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xxx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xxx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

在第二阶段,以军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并加强了对叙军的防御。1970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然而直到8月21日,巴解总部和xxx队12000余人才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以军最终撤离了黎巴嫩,并有多国和平部队返回维持秩序。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撤军协议最终被废止,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巴嫩撤军。xxx共导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xxx使巴解xxx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xxx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巴勒斯坦xxx队被迫流亡阿拉伯各国。

第五次中东xxx后,巴解组织的实力大为减弱,而阿拉伯诸国对巴解组织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况下,巴解组织不得不谋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无奈的决定,宣布接受联合国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号决议,成立巴勒斯坦国,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xxx次巴勒斯坦xxx

1977年右翼利库德党在选举中获胜后,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加大了对土地的征用和对定居点的建设。同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色列经济形势逐渐恶化,到1984年9月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外债几乎翻番,年通货膨胀率突破400%大关。其经济危机在被占领土引起连锁反应,赴以务工者的收入降低、人数减少,对以工农业产品贸易受冲击,失业席卷整个被占领土,1980-1985年间,失业率提高了4倍,青年与受教育者所受波及xxx。而此后大量移入以色列的苏联犹太人对被占领土劳动者构成激烈的就业竞争。被占领土经济形势恶化,民众遭受经济损失,生活水平下降。此外,占领当局加紧在巴勒斯坦工人出入边界时的盘查,虐待事件、粗暴审讯和xxx司空见惯。巴勒斯坦人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对以色列的不满加剧。

1987年12月8日,在加沙地带北部的埃雷兹检查站旁,贾巴利亚难民营附近,一辆以色列卡车撞向两辆正载着巴勒斯坦工人回家的出租车,4人死亡,7人重伤。这一事件引发了巴勒斯坦人内心长期积压的怒火。在随后几天中,受害者的葬礼引起了示威活动,其间以色列国防军士兵遭遇了一连串汽油弹、石头和铁棒的袭击;在贾巴利亚,17岁的难民哈特姆·塞西(Hatem al-Sissi)被现场开火的军队打死,多人受伤。以色列采取了暴力镇压政策,导致巴勒斯坦人展开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包括罢工、罢市、拒纳税、集会游行以及投掷石块等群体性抗议方式。1988年1月8日,巴勒斯坦地区发生动乱,这一年有近2000人死于暴力事件,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死亡比例略高于3:1。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巴勒斯坦人的倦怠和以色列日益起效的反制措施,xxx势头稍弱,小规模的冲突事件仍在继续。1990年5月,一名身穿军裤的以色列人在特拉维夫南部里雄莱锡安的“奴隶市场”路口使用M16步枪射杀了7名巴勒斯坦建筑工人。当天结束时,还有8名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爆发的暴力事件中丧生,其中大多数受害者来自这两个地区。由于xxx对以色列的政治和经济造成损害,1992年以色列选举出新一届政府。次年巴以双方签署《奥斯陆协议》,xxx次巴勒斯坦xxx才结束。这次巴勒斯坦人的大xxx被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世界称为“因提法达”(Intifada),意为“xxx”,而以色列则谴责其为“恐怖行为”。

第二次巴勒斯坦xxx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xxx阿里埃勒·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长达近5年时间的巴以流血冲突,又被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xxx”。10月9日,数百名居住在特拉维夫边缘的犹太人拆毁了沙勒姆定居点社区中心一座年久失修的清真寺的墙壁,该地曾是1948年前的萨拉马村的遗址。随着暴力事件的升级,美国加强了外交努力。克林顿召集了巴拉克和阿拉法特进行了一次峰会,但两人没有直接对话。

2000年11月,以色列开始使用“阿帕奇”xxx直升机进行“定点清除”行动,导致该月内每天都发生冲突,最终造成112名巴勒斯坦人和22名以色列人丧生。12月,以色列派遣坦克进入杰宁,定居者占领了希伯伦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园。次年1月21日,最后一轮谈判在埃及塔巴举行,6天后双方回到了最终地位问题上。巴勒斯坦人拒绝接受以色列的版图,并反对其合并计划。以色列责备对方要求做出过多让步。

2001年6月,新的恐怖事件发生,特拉维夫的“海豚馆”海滨迪斯科舞厅遭遇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21名青少年死亡,其中多数为俄罗斯移民女孩。哈马斯宣布对袭击负责。随后的8月,包括7名儿童在内的另外15名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的“胜百诺”比萨店遭遇自杀式袭击,其中5名受害者来自同一家庭。哈马斯宣称对袭击负责。截至2002年3月7日,xxx以来巴勒斯坦方面有1,068人死亡,以色列方面有319人死亡。仅在3月8日这一天,就有40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国防军的行动中丧生。巴以关系进入持续至今的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一年后,以色列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建立一道隔离墙。到2005年底,第二次巴勒斯坦xxx才几乎平息。

铸铅行动

第二次巴勒斯坦xxx导致的暴力行动使局势恶化。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活动仍在继续,对巴勒斯坦货物和人员的流动进行了严格控制。巴以谈判陷入了停滞。此外,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因腐败指控而失去了支持。许多巴勒斯坦人转向哈马斯,在2006年的立法选举中获胜,并在2007年武力夺取了加沙的权力。2008年6月19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激进xxx组织哈马斯达成为期半年的停火协议,局势出现短暂缓和。然而,停火期间双方的不满日渐增多,随着停火协议到期,双方的分歧转化成不断加剧的暴力冲突。11月4日,以军进入加沙地带摧毁了一个地下通道,哈马斯用火箭弹做出强烈回应,双方重新陷入暴力冲突。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空袭“铸铅行动”,军事行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空中打击阶段、全面进攻阶段和收尾善后阶段。随着以军地面进攻的推进,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与日俱增。1月18日,以军宣布单方面停火,结束了“铸铅行动”。整个事件导致至少14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平民。

防务之刃

2014年6月,3名犹太青年遭到哈马斯的绑架并被杀害。7月7日,以色列针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代号为“防务之刃”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军战机8日凌晨在加沙地带北部和中部轰炸了多个哈马斯目标。9日,巴以之间局势恶化。根据巴勒斯坦方面9日的最新统计,持续的冲突已造成47人死亡,超过370人受伤。次日,以色列国防军针对加沙地带进行空袭,共造成8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00余人受伤。三日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当日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电话,敦促以色列尽快在加沙地带停火。以色列安全内阁于15日晨决定接受埃及提出的停火倡议,并于9时起停止了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在以军停止军事行动后,哈马斯等xxx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哈马斯发言人祖赫里于次日宣布,哈马斯已正式拒绝了埃及的停火倡议,战事再起。8月26日,双方停火,这场历时51天的冲突导致数千名巴勒斯坦人死伤,数十万加沙民众流离失所。

巴勒斯坦回归大游行

2018年3月30日,两万多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边境举行大规模示威,纪念第42个“土地日”,同时开启持续数周的“回归大游行”。期间,一些巴勒斯坦青年向以方投掷石块和燃烧瓶,以色列士兵则开枪射击,造成大量巴方人员伤亡。截至4月1日,连续3天的冲突导致至少1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约1600人受伤。5月14日,美国选择以色列“国庆日”亦即巴勒斯坦的“受难日”,在耶路撒冷高调举行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开馆仪式,诱发了2014年以来巴以最血腥的暴力冲突,造成58名巴勒斯坦人丧生,2800多人受伤。

转移巴勒斯坦示威者(新华社 2018年5月14日)

盾箭行动

以色列南部在2023年5月2日下午遭到了来自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xxx组织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空军则出动战机对其进行空袭。次日,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极右翼政党“犹太力量党”党首本-格维尔公开指责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来自加沙地带xxx组织的火箭弹袭击反应过于软弱,暗示将考虑退出执政联盟。来自该党的部长还集体缺席内阁例会向内塔尼亚胡施压。虽然在埃及、联合国等多方力量的斡旋下,巴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然而5月9日,以色列对杰哈德发动了袭击,称为“盾箭行动”。当天,“犹太力量党”便宣布结束对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抵制。作为回应,杰哈德从10日午后开始先后向以色列南部和中部地区发射大量火箭弹,以军则对杰哈德军事目标持续空袭。截至12日,此轮冲突已造成3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10多人受伤。以色列急救组织“红色大卫盾”11日报告,有一名以色列人在火箭弹袭击中死亡,另有十余人受伤。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8020/

(46)
词条目录
  1. 历史背景
  2. “犹太复国主义”
  3. 英国干涉
  4. 联合国181号决议
  5. 冲突双方
  6. 巴勒斯坦
  7. 以色列
  8. 冲突经过
  9. 第一次中东战争
  10. 第二次中东战争
  11. 第三次中东战争
  12. 第四次中东战争
  13. 第五次中东战争
  14. 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
  15. 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
  16. 铸铅行动
  17. 防务之刃
  18. 巴勒斯坦回归大游行
  19. 盾箭行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