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
“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元宵送灯是汉族民间节日习俗,这种习俗很讲究,并且很有意思。
概述
编辑农历正月十五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由一个“灯主”领
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挂灯,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元宵除送灯外,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文娱活动。元宵节这天,家家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灯,如碗灯,上粗下细中间有碗的倒挂金钟灯,形如酒杯的酒盅灯,形似花瓶的瓶灯等等。做好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冷却后将灯中倒入豆油,放上灯捻,到用时点燃。为了使灯具有不同的颜色,人们使用不同的面粉来制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灯金光闪闪,所以叫“金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灯白盈盈的洁净,所以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灯黑拗助的结实,所以叫“铁灯”;还有用彩纸糊成的各种灯,灯中放小蜡烛,五彩缤纷,非常好看;还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灯,在玻璃面上贴上各种彩色人物花鸟剪纸,蜡烛光一照,极富美感。
风俗习惯
编辑将这些灯做好后,在日落星出前开始点灯。先送到祖灵位上,祈求祖宗显灵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
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赐福家人;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房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粮食常吃常有;最后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来四面八方客。最后由每家的长房长子用筐挎着面灯和别的灯送到祖坟上。往祖坟送灯时,见到熟人不能说话,只能点头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柴用,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如果使用蜡烛,则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xxx好,吉利。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送灯人点燃铁灯后磕头、念祝词,然后离开坟地回家。
信阳商城县光山县元宵节送灯
编辑河南省光山县商城县有正月十五到自家坟地给逝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每到这一天,不管离家有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就是为了在亲人坟前送上一盏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感恩。当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就是过年可以不回,但正月十五必须回。 灯节送灯是光山县商城县独有的民间习俗,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带着孩子在天黑前赶往亲人的坟墓前,点上一只蜡烛,燃上几挂鞭炮,并清除坟茔前后的杂草、树枝,陪上几锨土。而留在家中的,大多是不便行走的老人和很小的小孩,以及照顾老人、小孩的妇女。 据光山当地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亲乞讨到光山,又病又饿,就病死在路旁,被当地百姓给埋在光山天赐城一带。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派人到光山祭奠母亲,可是山上有很多坟茔,派来的人一时不能确定哪座坟茔才是皇上母亲的,就回报朱元璋。朱元璋感念光山人对自己母亲的慈善,就让人把整座山上的坟墓前都点上蜡烛。一时间,山上山下灯火通明,煞是壮观。后来,光山人也学朱元璋的做法,每年灯节这一天,都到亲人坟墓前送灯,一直延续到今天。 带着孩子上山给亲人送灯,对孩子进行孝敬尊长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亲情,这都是好的教育方式。只是近年来,有些人富裕了,生活好了,灯节送灯也变得奢侈浪费起来,蜡烛愈来愈大,鞭炮愈来愈多,蜡烛能有碗口粗,鞭炮能放数千上万元的,更有甚者,还把电线牵到山上,在坟茔前点上彩灯,通宵不熄。有时也有因疏忽大意造成山林失火的,这些都已违背了送灯的初衷。
做灯方法
编辑女儿出嫁后,逢xxx个灯节时,大都在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母家要送各式花灯给女儿女婿,一般送大宫灯一对,如果女儿已怀孕,还要送小灯笼两对,并配上点到落灯时的蜡烛。
送宫灯是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送小灯笼是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女儿出嫁后的xxx个冬天,母家怕女儿在婆家受冻,有送炭基、火盆、火炉等御寒用具给女儿、女婿的风俗。
元宵节这天,家家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灯,如碗灯,上粗下细中间有碗的倒挂金钟灯,形如酒杯的酒盅灯,形似花瓶的瓶灯等等。做好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冷却后将灯中倒入豆油,放上灯捻,到用时点燃。为了使灯具有不同的颜色,人们使用不同的面粉来制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灯金光闪闪,所以叫“金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灯白盈盈的洁净,所以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灯黑拗助的结实,所以叫“铁灯”;还有用彩纸糊成的各种灯,灯中放小蜡烛,五彩缤纷,非常好看;还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灯,在玻璃面上贴上各种彩色人物花鸟剪纸,蜡烛光一照,极富美感。
送灯方式
编辑将这些灯做好后,在日落星出前开始点灯。先送到祖灵位上,
祈求祖宗显灵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赐福家人;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房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粮食常吃常有;最后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来四面八方客。最后由每家的长房长子用筐挎着面灯和别的灯送到祖坟上。往祖坟送灯时,见到熟人不能说话,只能点头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柴用,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如果使用蜡烛,则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xxx好,吉利。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历史故事
编辑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习俗
编辑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xxx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xxx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
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xxx,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由於“灯”与人丁的“丁”谐音,人们把“灯”和“丁”联系起来,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所以“灯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兴旺的村民轮流当。主要负责筹备资金、联系演戏、跳舞、祭公、送公灯等事项,并且参加送灯的人家必须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权去送灯。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传统节目。农历正月十五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挂灯,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元宵除送灯外,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文娱活动。
送灯观感
编辑春节刚过,我们又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合家团聚、共吃元宵,出门赏月、燃放焰火、喜猜灯谜、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每当欢庆之余,我总会想起很多很多关于月亮,焰火和彩灯的事情来。小时候,我住的小镇上已经有电灯了,但是电灯是不可以随便点的。马路上根本没有路灯。每年正月十五,夜幕降临时,爷爷就会先开亮家里所有电灯。然后就会到家周围的马路上,用据墨子拌上石油,每隔不远就放一小堆儿,然后点燃,嗬!把整个街道照的通亮通亮的。真可谓“灯火辉煌”呀。每当这时,我手里挑着爷爷用罐头瓶做的小灯笼,和小伙伴们像萤火虫一样,游走在大街小巷;嬉戏在涌上大街上去“走百病”的人流里。偶尔在天空炸响的“钻天猴 ”,在月光里也几乎看不到它炫出的光亮,这就是我记忆里的元宵节。
现在的我,随着年岁的增加,虽然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增多了,
可是我能参与的活动还是不多。然而,我在这一天里,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还是送灯。这已是我多年雷打不动的“议程”了。送灯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习俗。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太阳不下山儿”(黑天)之前,在故去亲人的坟上,放上一盏灯。奶奶说:“谁不送灯,下辈子就会出不识字儿的子孙(那时奶奶还不知道有考大学这码事儿)”。俺爷爷的说法就是:“人要过节,小鬼儿也要过节,给坟茔上送灯,是让故去的亲人拿着灯笼照亮回家的路,就可以和亲人团聚了”。有一年,我和爷爷去送灯。爷爷还特意嘱咐说:“你一定要记住,爷爷死了以后,你正月十五一定要给我送灯,不然爷爷就找不到家了”。面对对我疼爱有加的爷爷。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爷爷又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顺口溜。说的是一个“跑腿”(单身)死了,他的朋友思念他,正月十五给他送灯的故事。顺口溜是这样的:“正月十五都送灯,跑腿儿坟上黑咕隆咚,交了个朋友小山东,拿一个萝卜扣个坑,倒上油,点上灯,出门闹个仰巴登(滑倒),结果还是黑咕隆咚!”当时我理解坟茔上有人烧纸送灯,就是为了说明后继有人。后来我才慢慢理解到,在人生血脉亲情的承袭的过程中,父辈和先辈们总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他们为了子孙的幸福不怕吃苦遭罪。,无私的奉献着。然而,他们xxx的奢求不过是后人能记起他们罢了。四十年过去了,那个元宵夜里,爷爷在灯火和月色交映下的面孔,一直定格在我心中。
从那时开始,我便坚持着参与送灯的活动。爷爷故去的那一年,我用透明较好的描图纸给他老人家扎了一个灯罩,并用水彩绘上了图案,用乙炔作了一盏灯。把爷爷的坟头照的雪亮。在大片的坟茔里,这盏灯xxx是最奢侈,最豪华的。为了不让别人破坏,我在那里守了很久。直到认为不会再有人来了,我才回去。第二天,我又骑上自行车到坟头去看看。乙炔灯还在喷着雪白的火焰。我用积雪把灯埋在坟里,好让爷爷永远拥有那盏回家的灯,多少年来,每年正月十五我都会给爷爷奶奶送灯。我并非相信那些有迷信色彩的东西。我也不期待孩子们效仿我。我主要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寄托我的哀思,心安理得!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