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自然”与“名教”,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它源于汉代儒学衰落和道家、黄老之学的演变发展,是汉末魏初清谈的产物。魏晋玄学可称为形而上学,盛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魏晋时代的道家之学,即所谓的“玄学”,是道家和儒家融合后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又有“新道家”之称。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一个长达...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自然”与“名教”,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它源于汉代儒学衰落和道家、黄老之学的演变发展,是汉末魏初清谈的产物。魏晋玄学可称为形而上学,盛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诞生背景

编辑

魏晋时代的道家之学,即所谓的“玄学”,是道家和儒家融合后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又有“新道家”之称。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一个长达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崩溃,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失去了其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感到厌倦,于是开始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道,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就如同后世的沙龙,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妙的道理,剖析微妙的真理,当时人们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历史沿革

编辑

西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崇尚《老子》《庄子》和《易经》,这三部经典被称为“三玄”,探讨本与末、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等抽象哲理。玄学流行是因为汉代儒学丧失统治思想角色,而汉末长期动荡导致经学传授中断,为新学术风气创造条件。魏晋玄学分为老学系和庄学系,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xxx阶段是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属于“贵无论”玄学。第二阶段是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和向秀为代表,其中阮、嵇的玄学被称为“自然论”玄学,而向秀的哲学与后来的郭象哲学同属于“独化论”玄学。第三阶段是元康玄学,以郭象为代表,是“独化论”玄学的成熟形态。正始玄学开创了魏晋哲学的一代玄风,其中王弼哲学是玄学史上的一个高峰。竹林玄学作为过渡阶段,为元康玄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郭象为代表的元康哲学是另一个理论高峰,标志着玄学的终结。

东晋

东晋玄学在恢复阶段(317~344年)由王导、庾亮等中兴名士纠正了西晋元康放达派的失误,推行“名教即自然”的玄学理念,为东晋士族社会的思想基础奠定了基础。在鼎盛阶段(345~385年),分为前期(345~354年)和后期(355~385年)。前期在司马昱、殷浩等xxx代太元名士的推动下,清谈达到鼎盛,但无重要学术建;后期以谢安、王坦之等第二代太元名士为代表,清谈盛况虽不如前期,但多有学术创建,韩康伯《系辞注》与张湛《列子注》是代表作。然而,到了衰落阶段(386~420年),王恭、王忱、殷中堪、桓玄等太元名士生活放纵而无学术创建,标志着士族社会与玄学文化的没落。

南朝

在萧梁皇族统治时期,皇族成员具备较高的学术文化素养,积极倡导和推广玄学。他们与臣属清谈玄言,组织玄学论辩,并对玄学经典进行注疏。由于其政治地位,这些注疏被列为官方的教材,甚至由皇族亲自教授。萧梁皇族成员的为人作派和生活情趣也受到玄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学风和士风。玄学逐渐成为当时学术文化思潮的核心内容,而玄化的文化风尚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本质特征。自宋文帝元嘉年间起,玄学被确立为官学,与儒学、文学、史学并列为四科之一,从此玄学重新兴盛起来。

北朝

在北朝时期,尽管玄学文化风尚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消失。河西地区以其丰富的人才和文化底蕴,保存了玄学的思想因子。随着北魏消灭凉州,当地的学术文化传入平城,对北魏的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北魏中后期鲜卑统治者的汉化,他们积极引进南朝文化,使得北朝的士风和学风逐渐呈现出南朝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在北魏末年和东魏-北齐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关东地区出现了玄学化的高潮。玄化风尚在北朝的传播,与南朝人士的北迁密切相关。这些南朝人士作为南风北渐的主要载体,将南方的文化和思想带入北朝,进一步推动了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唐朝

唐初,重玄学者成玄英和李荣通过注释《老子》《庄子》,实现了道教哲学由本体论到心性论的历史性突破。他们详细阐述了道与自然的关系,并给出了重玄学的“道法自然”解释。成玄英认为“道”是虚通之理,是对宇宙终极本体和认识的最高原理的体悟,同时,“道”也是化生万物的创生性。李荣则强调“道”是虚极本体的世界观和“理”的存在。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解释了“道法自然”,并批判了两种对“道法自然”的误解。唐玄宗在注解《老子》时以“妙本”为中心来解释“道法自然”,认为“虚无”是“妙本”的体,“自然”是“妙本”的性,“道”是“妙本”的功用。这种解释结束了佛道二教关于“道法自然”的论争,对佛教、道教的思想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含义

编辑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特征。它源于汉代儒学衰落和道家、黄老之学的演变发展,是汉末魏初清谈的产物。魏晋玄学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试图调和“自然”与“名教”,成为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用思辨的方法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首次尝试将儒道两家结合,构建在老庄思想基础上的哲学体系。玄学可称为形而上学,盛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文化繁荣,玄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这一时代背景。玄学具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能满足精神世界的慰藉和心灵的滋养。它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先秦之后又一次思想碰撞和融合的代表。

特点

编辑

玄学是以精神性的“无”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无”,这是精神性的东西。在政治上,玄学主张“无为”或“自然”,寻求顺时应变的处世之道,要求老百姓安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玄学家们还为维护封建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或“名教即自然”,将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结合一体,形成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玄学家推重“三玄”,即《老子》《庄子》和《周易》,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正始玄学

正始玄学主张“贵无”,强调“以无为本”,将无视为本体,有视为作用。这二者作为体用关系,同时也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这一观念源于老子的“有生于无”之说,经过何晏、王弼的改造,成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观念,用于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统一问题。正始玄学对名教采取肯定的态度,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肯定。其自然与名教之辨的理趣,在于以理想去调整现实名教的偏弊,以使名教xxx限度地发挥其治世功能。圣人因体合大道,不执于有,不滞于用,即“崇本”或“贵无”,由此达到“体无”之境。但“体无”不是遗有弃用,圣人必然“举末”,不会弃名教。圣人不滞末而弃本,有用而无体,肯定有而又能体无,使名教不背自然之道。这是正始玄学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根本理解和规定,也是调和二者关系的根本方式或路径。

竹林玄学

竹林玄学主张由用显体,与庄子哲学有关,认为自然与名教应当是一回事。阮籍和嵇康强调自然与名教的对立,但实质上仍主张调和两者的关系。他们认为,理想的名教应与自然契合,但在现存的名教中,违背了这一原则。阮、嵇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处理,显发了庄学的精神,并强调了现实中的问题。

元康玄学

元康玄学的代表人物郭象,不仅继承了竹林哲学的核心思想,还进一步发展了它。他主张万物自生自化、圆满自足,并强调“无待而逍遥”的境界。为了实现这一境界,圣人需要无心应感,如同不系之舟一般自由自在。郭象通过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将游外与宏内、庙堂与山林、为与不为合为一体。他认为,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是解决竹林哲学矛盾的关键。通过这些努力,郭象将自然与名教之辨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价值和影响

编辑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涵盖的“本末有无”“名教与自然”和“言意之辩”等核心论题,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系,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同时,借鉴魏晋玄学的“才性问题”,可以激发教育对象的个体价值追求和人格意识觉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保持生机和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佛学

中国佛学源于印度佛教的传入,是一种宗教哲学。它不仅对佛经进行传译和讲习,还进行研究和融通,因此并非印度佛学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嫁接。中国佛学与印度和中国本土思想紧密相关,但又有其独特之处。中国学者从公元二世纪开始真正接触印度佛教思想。最早的佛经翻译家包括安世高和支娄迩凿,分别主要翻译小乘和大乘经典。般若学在初期传入时引起xxx研究兴趣,尤其是鸠摩罗什准确翻译大乘般若学经典后,般若思想与魏晋之际的玄学相互激荡,改变了中国佛学的面貌。魏晋时期,道安、僧肇、慧远和道生等人的研究与发挥,使中国佛学正式走上中国的思想舞台。

道教

道家哲学中的“清净”概念是核心,而道教在隋唐时期系统地吸收了道家哲理,特别是通过重玄学。道教的教义文本和活动规范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体系。之前,民间黄老道派主要集中在炼养、服食、符篆,其中炼养和服食用于养生和修仙,符篆与鬼神有关。神仙方士通常隐居修炼,与民众互动少,所以在东晋前未形成以仙道为中心的教团。东晋时,除天师道外,三皇派、上清派和灵宝派在南方民间有较大影响。三皇派是两晋之际在江南有影响力的黄老道派,西晋时兴起于北方,以《三皇文》为代表,奉行与神仙观念相关的鬼神方术。这一时期,道教各派别逐渐形成和完善,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儒学

魏晋时期是经学发展的转折点,其中郑玄和王肃是关键人物。尽管儒学和经学在此时相对衰落,但仍存在深化的思想转化。王弼和何晏作为玄学家,对推动经学发展方向起到了历史性作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经学家受到玄学和佛学的影响较大,而北朝则基本沿袭了汉魏传统。这一时期,魏晋学者的经学研究成就显著,如王弼的《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等,在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魏晋儒学重在义理,南北朝诸儒倡导的“义疏之学”对唐代儒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现代玄学

编辑

网络新玄学”是青年在网络空间和社交媒体上认知自我、建立社交、应对焦虑、坚定选择并摆脱迷局的方式。它以“Z 世代”为主要受众群体,折射和隐喻着他们的精神需求、价值理念和情感世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网络新玄学”呈现出“Z 世代”青年寻求“乌卡时代”的确定性解困新路、摆脱精神内耗的另类化自我认同、纤解身份焦虑的悦己型情感消费的意识形态图式。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应以利益诉求为立足点、以理想信念为着重点、以法治建设为着力点,引领“Z 世代”青年形成积极社会心态、塑造崇高精神境界、加强网络文化治理,进而使网络青年文化得以健康发展。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1240819/

(14)
词条目录
  1. 诞生背景
  2. 历史沿革
  3. 西晋
  4. 东晋
  5. 南朝
  6. 北朝
  7. 唐朝
  8. 含义
  9. 特点
  10. 正始玄学
  11. 竹林玄学
  12. 元康玄学
  13. 价值和影响
  14. 佛学
  15. 道教
  16. 儒学
  17. 现代玄学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