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飞蝗,是蝗虫科蝗虫的一种。与其他飞蝗一样,从古至今,它一直是令人恐惧的农业害虫。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中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中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中国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是造成中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

飞蝗

编辑

飞蝗,是蝗虫科蝗虫的一种。与其他飞蝗一样,从古至今,它一直是令人恐惧的农业害虫。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中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中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中国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是造成中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特点

编辑

这是一种大型蝗虫,雄性体长约 33 至 51 毫米,稍大的雌性体长 39 至 55 毫米。 前翅 很长,远远超出腹部尖端,大约是后腿的两倍长,雄性最长约 56 毫米,雌性最长 61 毫米。头部的轮廓大致呈矩形,因此前额是垂直的。前额窝不明显,大致呈三角形,直接与眼睛接壤。 下颌骨呈蓝色。前背板有明显的中龙骨,中间有一条横沟,侧龙骨缺失。 从上面看,它的后缘呈三角形向后拉。 胸部的腹侧覆盖着细毛。 在大腿(股骨)的上侧有一排小而尖的刺。 长长的跳跃腿不仅用于运动,还用于避开进食时靠得太近的同种动物。 他们用后踢保持一定距离。 荆棘也用于此。 后翅透明(透明),没有着色或条纹。

物种分两个阶段出现,一个是独居阶段,它留在栖息地并单独生活,另一个是群居阶段,它聚集在大型迁徙的浅滩中。 这些通常可以通过它们的颜色来区分,否则可以通过一些形态特征来区分。

然而,阶段之间存在无法明确指定的过渡形式。孤生期个体多为绿色,具深色斑纹,但也有褐色个体。后胫骨通常是红色或微红色。 从侧面看,前背板几乎不收缩,中龙骨高,轮廓呈弓形,后缘呈方形。

群居期的个体体色为褐色或棕灰色,前胸背板上常有两条纵向黑色条纹。后胫骨呈淡黄色。从侧面看,前背板明显收缩,中央龙骨低直甚至略微凹陷,后缘呈钝角。与孤相相比,后翅稍长。

生命周期

编辑

在其分布范围的更北部,该物种每年一代;然而,在热带地区,每年最多可以发育五代,它在这里发育而没有强制滞育。

在寒冷的冬季气候中,该物种在卵期越冬。卵产在被泡沫状物质覆盖的卵鞘中,每个卵鞘含 50 至 70 个卵。 要成功发育,它们必须从周围的土壤中吸收水分,这大约需要 10 到 20 天。

第 一批幼虫在 5 月中下旬左右孵化,最早在 3 月在北非孵化。

该物种有五个幼虫阶段,每个阶段在有利条件下在五到六天内完成,因此总发育时间为 35 到 40 天。群居期的若虫孵化后立即结成大群。

闻及听觉

编辑

与许多其他种类的蚱蜢不同,欧洲蝗虫的雄性不会通过鸣叫来吸引雌性。雄性可以用蚱蜢通常的方式(摩擦后肢)会发出声音,但只有在交配过程中被竞争对手打扰时才使用它们。两性都有功能性的鼓膜器官和听力,它们用来躲避捕食者,例如它们能够听到并躲避飞行蝙蝠声波定位呼叫。该物种的听觉能力及其神经基础已经过广泛测试,可作为昆虫听觉生理学的模型生物

栖息地

编辑

从横跨几大洲的巨大分布区域可以看出,它是一种相当广泛的物种。然而,该物种在卵和幼虫阶段需要水分,并且只出现在土壤潮湿的栖息地。

首选的栖息地是开阔的、没有森林的、通常是沙质草地和水体的河岸带,特别是不受管制的野生河流景观和河流三角洲的宽阔山谷,它们只是偶尔携带水,提供了最佳条件。

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它也生长在次生草原(在砍伐森林之后)。该物种非常耐冻,特别是在卵期,但长时间暴露在冰冻温度下是无法生存的。

该物种主要以草为食,但当食物稀缺时,它们会以各种其他植物为食。 然后它们以其他单子叶植物为食,只有在没有其他食物可用时才将双子叶植物作为应急食物。一种常见的单生食用植物尤其是芦苇)。

变形

编辑

欧洲飞蝗的独居(独居)和群居(成群)形式不仅在体型和颜色上与想象和若虫不同,而且在生理和行为特征上也不同。独居型寿命更长,产卵更多,主要是夜行性。群居形式形成大群,白天也会飞翔。虽然比单独的形式更小更轻,但他们的大脑更大。

群居形式是由若虫阶段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如果许多若虫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在一起,因为许多雌性彼此相邻产卵,它们不可避免地会不断地相互碰撞

身体表面的触觉感受器,尤其是触角和距骨大股骨中的触觉感受器,在频繁受到刺激时会导致向游走形态的转变。在实验室条件下,两个小时的拥挤就足够了。然而,在该领域,这种转变通常是渐进的,跨越几代人。

飞蝗

群居形式的触发是由表观遗传机制控制和触发的二态性(不存在基因组差异)。几十年来,对触发的研究一直集中在荷尔蒙因素上。例如,保幼激素平和血清素水平存在差异;珊瑚素是一种参与应激反应的神经肽,被认为是造成染色变化的主要原因。

流浪形态的若虫群已经可以达到巨大的密度。迁徙的蝗虫白天飞行(随风),它们通常在中午休息,主要在黄昏进食。它们更喜欢草作为食物,包括属于草的谷类。飞行的蝗群飞行数百公里。由于产卵,次生群经常在飞行区形成。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43529/

(8)
词条目录
  1. 飞蝗
  2. 特点
  3. 生命周期
  4. 闻及听觉
  5. 栖息地
  6. 变形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