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苏州市,简称“苏”,古称吴、姑苏、平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有1295.8万人,下辖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苏州市姑苏区三香路998号。1949年4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析吴县城厢置苏州市,以此地古名‘’苏州“命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境内有姑苏山,改吴州为苏州。“吴”是苏州最早的名称,事...

苏州市,简称“苏”,古称吴、姑苏、平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有1295.8万人,下辖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苏州市姑苏区三路998号。

名称

编辑

1949年4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析吴县城厢置苏州市,以此地古名‘’苏州“命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境内有姑苏山,改吴州为苏州。

“吴”是苏州最早的名称,事关“勾吴”,源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南奔,自号勾吴”;“阖闾城”是苏州城最早的称谓,史称“阖闾大城”,历代诗人咏苏州城的诗,喜用“阖闾”代之;后曾xxx“鹤市”,与吴王葬女的故事有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江南后,置会稽郡,苏州获名“会稽”,在置会稽郡的同时设置吴县,因此也称“吴县”,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吴县为“泰德县”,获名“泰德”,王莽被诛后恢复吴县原名;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出会稽郡东北之地,置吴郡,苏州获“吴郡”雅号;南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置吴州,获名“吴州”;后苏州被泛指古吴之地,有东吴、中吴、西吴“三吴”旧说,东吴指苏州,获名“东吴”,也称“吴中”、“吴市”、“吴下”、“吴阊”、“中吴”;隋开皇年间,废除吴郡,改吴州为“苏州”,该名称亦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早在六、七千年前,有居民在苏州市境内繁衍,在苏州境内已发现了四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苏州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在太湖三山岛。从五千年前开始,苏州一带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泰伯、仲雍南来,号勾吴。春秋时,东周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建吴国,吴王阖闾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始建苏州城,为吴国都城。春秋后期,苏州成为吴国的都城和经济中心,青铜冶铸业发达,造船业初具规模。

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大破吴师,夫差逃至秦余杭山,伏剑自尽,吴国灭亡。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0年)楚灭越,吴地属楚。

秦汉至南北朝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江南,置会稽郡,并置吴县,郡治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杀会稽假守殷通,项梁自立为郡守。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十一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会稽郡属楚。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灭项羽,会稽郡转属汉,领县二十四。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吴县为泰德县。王莽诛,复名吴县。永建四年(129年)十二月,分会稽郡东北地,另置吴郡。郡治在吴,辖县十三。秦汉六朝时,苏州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刺绣工艺,这一时期青瓷器的制造水平和规模在全国均处于xxx地位。

晋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分天下为十九州,吴郡属扬州刺史。太康四年(283年)析吴县虞乡置海虞县。吴郡领十一县。

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乱,遣将进攻吴郡,苏城惨遭茶毒。陈永定二年(558年)割吴郡地另置海宁郡。陈祯明元年(587年)置吴州,吴郡隶吴州。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苏城。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领吴、常熟、昆山三县。开皇十一年(591年)苏州、吴县治所迁西郊新郭。大业元年(605年)苏州复称吴州。三年,又复称吴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隋末农民军余部李子通进攻占据吴郡。翌年,唐将杜伏威击败李子通,收复江东地,改吴郡为苏州。武德六年(623年)辅公柘占据苏州。七年,辅公柘兵败被杀,江南平定。武德七年(624年)苏州、吴县治所由新郭迁回苏州旧城内。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地,置长洲县,县治亦驻苏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江南东道采访使,治所驻苏州。天宝元年(742年)二月,苏州复称吴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吴郡为苏州,从此苏州地名被作为通称。翌年,废长洲县,置长洲军。大历十二年(777年)改长洲军为长洲县。大历十三年(778年)苏州升为江南地区xxx雄州,领吴七县。唐代时,苏州手工业品种达数十种之多,大运河的通航推动了商业的兴盛、市场的繁荣。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吴越王钱缪重修苏州城,吴越表请升苏州为中吴军,领常、润等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以苏州为帝节镇,敕升苏州为平江府,辖五县。宣和五年(1123年)置浙西提举司,治所驻平江府。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兵南侵,入平江,驻兵府治,纵兵屠城,古城成废墟。宋代,苏州农业“苏湖熟,天下足”,出现了制茶、蚕桑等副业,苏州逐渐成为江南蚕桑业中心。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南下,以原平江府治为江淮行省,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翌年十二月,置平江路,领定六县;并改宣抚司为平江路总管府。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建都平江,改为隆平府。至正十七年(1357年)苏州织染局首建于平桥南,此后苏州商业和手工业十分繁荣和兴盛。同年,张士诚降元,又改隆平府为平江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部攻克苏州,张士诚兵败被俘,自缢而死。是年,朱元璋在金陵建都,国号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直隶江南行中书省,领吴两县与四州。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苏州府城。翌年,降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四州为县,苏州府领六县。八年,崇明县划归苏州府。十三年,撤销中书省,苏州府直隶中央六部。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三日,清军南下占领苏州。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县地,分置元和、新阳、昭文、震泽四县。苏州府领九县。乾隆元年(1736年)析吴县东山等地置太湖厅,隶苏州府。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增设江宁布政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分设江宁布政使和江苏布政使。江苏布政使驻苏州。明清时期,苏州农村集市贸易兴旺和小城镇兴起,丝绸生产成为全国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外贸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米、棉布、丝绸、木材等市场。

咸丰十年(1860年)后随着上海对外通商及沪宁一津浦、沪杭铁路开通,河运逐渐衰弱,苏州的全国经济中心地位也渐被上海所替代。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十三日,太平天国李秀成攻克苏州。建立苏福省,辖常州、松江、太仓和苏州等州郡,苏州为省会。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初九日,清军围攻苏州。十月苏州失陷。是年,松江洋炮局移建苏州,更名苏州洋炮局。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苏州电报分局建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苏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增置靖湖厅,驻西山,隶苏州府。是年,沪宁铁路上海至苏州、无锡段通车。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苏州城自治公所成立。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五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苏州“和平光复”,成立xxx军政府苏军都督府。

xxx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县署仍称苏州民政长署,8月改称吴县民政长署。民国三年(1914年)5月以原苏州、常州两府辖区设苏常道,道尹公署驻苏州。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21日国民xxx军二十一师由吴江进入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27日江苏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批准,实行县、市分治,设立苏州市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19日日军第十军海劳原部攻入苏州,苏州沦陷。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2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部分机关由镇江移驻苏州。4月26日人民xxx第十兵团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师解放苏州,划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山、吴江、太仓5县为苏州行政区,析吴县城厢置苏州市,以此地古名‘’苏州“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成立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苏州市曾两次划归苏州专区。1953年1月,苏州市调整为省辖市。1953年至1957年,无锡、江阴、宜兴和武进4县先后划归苏州专区。1956年初,宜兴划归镇江专区。1958年初,苏州专区与松江专区合并。是年7月,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11月原松江专区所属各县划归上海市。

1961年,从常熟、江阴划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县。

1983年初,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年1月,撤销苏州地区,与苏州市合并。苏州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1市5县和4个区。之后,5个县先后撤县建市,其中沙洲县更名为张家港市。

1992年和1994年,先后从吴县及郊区划出部分乡镇,分别设立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2000年9月,郊区更名为虎丘区。2001年初,吴县市撤销,并入苏州市区,设立吴中、相城两区。2002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

2012年9月,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行政区域设立为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境域介于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

苏州市政区图

气候

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温暖湿润,无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约为16℃,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为3℃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在28℃左右,冬季较冷而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一般均为南部略高于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1118.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为128.1,苏州的多雨季节主要在每年5月至10月,夏季的6、7份降水最多,6月为降雨高峰,11月至次年4月间雨量较少,不超过年雨量的40%。年平均日照1780.9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2%。季风更替明显,冬季西北风及东北风占一半以上,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季是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季节,盛行风向接近冬季,春季风速xxx为4米/秒,夏季风速最小为3.4米/秒。

地质

地质构造

大地构造上苏州位于扬子准地台的太湖一钱塘褶皱带,地史上的构造运动表现为沉陷、隆升、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喷出等构造现象。苏州的断裂构造大多生成于1.9亿一1.0亿年前的印支一燕山构造运动时期,主要有北东走向的压性断裂,北西走向的张性断裂和近东西走向的张性断裂三组,规模xxx的有7条断裂:湖州一苏州断裂、昆山一嘉定断裂、吴江一安亭断裂、苏州一无锡断裂、太仓一支塘断裂、无锡一崇明断裂、浏河一新场断裂。

在距今5亿至4亿年前,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境内广为海洋。在距今4亿至3.5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地壳上升,海水退出成为陆地。距今3亿年左右的古生代石炭纪,苏州地壳下沉,先由海陆交替演变,后到大范围海水浸淹。距今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苏州地壳升降运动强烈,海侵和海退频繁,境内时而为浅海、滨海,时而为陆地。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苏州地壳下沉,海水入侵。距今1.8亿至1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早期,发生燕山期造山运动,苏州形成的地层受地壳运动影响,产生褶皱和断裂,并使地壳深处的岩浆沿断裂破碎带频繁侵入或喷出。距今1亿年的白垩纪晚期,造山运动趋于平静,岩浆活动变弱,地壳以升降运动为主。距今7000多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地壳运动以升降为主,在沉降盆地中,形成系列沉积。距今300万至200万年第四纪,地壳运动为大范围的缓慢升降。第四纪中晚期,苏州境内又经历了三次规模不大的海侵和海退。海退时,境内变为陆地。

地层

苏州市地层属江南地层分区,基岩出露较少,大都为钻孔揭区自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寒武系见于昆山马鞍山及玉山镇西昆,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含镁沉积夹海相碎屑岩。奥陶系见于玉山镇至阳澄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泥盆系中下统茅山群,主要分布在东山、西山、穹窿山等。统五通组与茅山群相伴,其分布范围大体一致。石炭系下统高丽山组见于西山、小茅山、玄墓山等地,中统黄龙组见于西山及木渎至胥口一带,上统船山组分布范围基本同黄龙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主要分布在玄墓山、凤凰山、阳山及西山等地,下统堰桥组主要见于凤凰山、阳山、正山等地,上统龙潭组主要见于善人桥、正山、玄墓山、灵岩山、蒋墩及常熟、沙洲一带,上统长兴组见于西山、玉屏山、苏州市区西部的西津桥及常熟、沙洲一带,为一套海相碳酸盐沉积。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主要分布地段同长兴组,市区分布于黄山北、狮子山北狭长地带积。侏罗系上统出露于何山、狮子山、虎丘山及南阳山北部、浒关华山、真山等地。白垩系上统主要分布在吴江、常熟、沙洲等地,出露于蒋墩。第三系主要分布在荡口——白茆、南浔一角直一线,市区分布于虎丘以南,何山、狮子山——黄山以东地带。第四系在基底构造的控制影响下,境内分为东西两部。下更新统平原区皆有分布。中更新统地层厚度一般为30-54米,上更新统地层厚度一般为42-72米,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在东部低洼水网地区。

地形地貌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是太湖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势低平,是一块西南略高于东北微向黄海倾斜的陆地。地貌类型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太湖水网平原、低山丘陵。苏州市东部地区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米,其上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西部则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米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米,南阳山高338.2米,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米,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米。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平原、水面和山丘各占全区总面积的54.83%、42.52%和2.65%。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水域广阔,地势低平,河港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全市水域面积3608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42.52%。大小河流2万余条,总长1457千米;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通江港浦35条。主要河流有长江、胥江、娄江、浏河等。

苏州地处太湖下游,沿湖河道均为太湖出水河道,正常水情时流向均为由西向东,境内河道流速较小,流速不超过0.5米/秒,洪水期则不超过1.0米/秒。河湖水位受人工控制影响较大,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2.79米。苏州市沿江潮水位属半El周期潮,一般每天涨、落潮各两次,异常高潮位的出现与台风、洪水等因素有关。浒浦闸下游潮位站1953~2005年间最高潮位为6.74米。

长江从江阴、张家港交界的长山进入张家港境内,境内长江水域约500平方千米,共有通江河道35条,长江进入河口段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050亿立方米,多年年平均流量为28700立方米/秒,平均高潮位5.86米,平均低潮位1.43米,平均潮位3.64米;xxx高潮位6.74米,xxx低潮位0.8米。

长江苏州段

江南运河苏州段从苏州、无锡两市交界处沙墩港流入相城区望亭镇,流经浒墅关、枫桥、横塘,过宝带桥后南下吴江市,在盛泽镇东南苏浙两省交界处王江泾人浙江境域,从望亭经过市区至吴江鸭子坝,全长83千米。分为3段:苏锡运河段、苏州城区河段、苏嘉河段。梅雨期内太浦河北入江南运河平均流量为27.5立方米/秒,xxx流量54.0立方米/秒,河面宽约50米,河底宽约30米,河底高程约-1米。

江南运河苏州段

湖泊

苏州有湖泊荡漾323个,计2807平方千米,其中0.33平方千米以上的湖荡129个,0.67平方千米以上的湖荡87个,分布在阳澄、淀泖、浦南地区。主要有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等湖泊。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笠泽、五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区南界浙江省湖州市,东岸是苏州市吴中区、高新区、相城区和吴江市,北连无锡、常州两市,西接无锡宜兴市。湖岸线长405千米,湖泊南北长68.5千米,东西平均宽34千米,最宽处56千米,水域面积2427.8平方千米,约三分之二属于苏州。太湖为苏州河网水系中心,吞吐上游来水,下泄江海,形成太湖水系。太湖湖底高程1.10米,平均水深1.89米,xxx水深2.6米,深水区位于湖心略偏西的位置。多年平均水位2.99米时,湖泊容积44.28亿立方米。伸入湖中较大的半岛有6个,东山、冲山、上山和渔阳山4个半岛在苏州市境内,其中以东山半岛为xxx。

苏州市境内太湖

阳澄湖又名阳城湖,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分属相城区、昆山市和工业园区,四周分布着昆承湖、盛泽荡、雉城湖、巴城湖、鳗鲡湖、傀儡湖等湖荡。西纳元和塘来水,一部分湖水南流,经娄江入吴淞江,迂回淀山湖、澄湖经黄浦江归长江;一部分东流,经七浦塘、杨林塘、浏河入长江。湖泊南北长13~17千米,东西宽12~14千米,总面积119平方千米,容积3.4亿立方米,湖泊多年平均水位2.94米,历史最高水位4.31米,历史最低水位2.22米。湖中纵列两埂,将湖分为东、中、西三湖,东湖面积xxx,中湖次之,西湖最小,三湖间有河港贯通汇成一体。湖底地形略有起伏,北塘口外蚬子山至对塘湖处起伏xxx,水深5米左右,是阳澄湖最深湖凹,西湖平均水深2.65米,最深处9.6米。中湖次之,水深1.3~3.0米,平均水深1.8米。东湖湖底较为平坦,水深1.3~2.5米,平均水深1.71米。

阳澄湖

地下水

苏州浅层下水PH介于6.9~8之间,平均为7.52,矿化度为每升0.538~1.245毫克当量,平均值为每升0.821毫克当量,总硬度为每升72~157毫克,平均值为每升103毫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镶A型。2020年苏州各县(市、区)内基岩水水质较好;第Ⅰ承压水水质较差;第Ⅱ承压水总体较好,其中较好及以上比例达66.67%,较差率为27.78%,极差率为5.55%;第Ⅲ承压水总体一般,其中较好及以上比例为57.15%,较差率为42.85%。

水利

苏州境内共有水库1个,总库容10万立方米;过闸流量1立方米每秒及以上水闸3349座;堤防总长度7295.84千米,江堤总长190.575千米,其中主江堤144.075千米,通江河道闸64外港堤46.5千米,塘坝6处,总容积14.82万立方米;泵站5759处,其中规模以上泵站1580座。2016年-2020年,苏州市完成沿江堤防加高加固、环太湖大堤、望虞河除险加固、吴淞江整治、太浦河后续、望虞河拓浚等水利工程,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总体完成并入选“2020苏州十大民心工程”,农村圩区更新改造排涝站527座、护岸531千米。

土壤

苏州市土壤有12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主要有粉沙土、乌沙土、沙夹垅、黄松土、白土、乌泥土、乌栅士、夹沙土、潮泥土、水潮土等土类,地带性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多分布于低丘高冈地带。黄棕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等酸性岩石的风化物或下蜀黄土,土壤发育时风化作用较为明显。黄棕壤呈现出弱酸至酸性,有明显的黏化现象和稍弱的富铝化现象,其性状基本介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红壤黄壤与暖温带较湿润地区的棕壤之间。粉沙土分布干张家港、太仓等地,面积19.2万亩,乌沙土分布常熟盐铁塘西南部,面积13.45万亩,沙夹垅分布太仓境内,面积40.54万亩,黄泥土广泛分布于水网平原,面积214.86万亩,黄松土主要分布昆山、吴江的吴淞江半高田区及张家港、太仓的平田区,面积110.38万亩。白土广泛分布张家港、常熟的高平田地区,面积22.1275万亩,乌泥土分布于常熟、市郊区的较低田块,面积41.92万亩,乌栅土分布于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面积29.39万亩,青紫泥分布于常熟、昆山、吴江及市郊区,面积23.3万亩,夹沙土分布张家港、太仓等地,面积54.56万亩,潮泥土分布于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面积15.84万亩,水潮土分布于常熟境内,面积6.28万,粗青土分布张家港、常熟的丘陵,面积19.2万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苏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苏州市有耕地131720.07公顷,园地20293.03公顷,林地49507.39公,草地11834.80公顷,湿地5249.2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7619.3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8929.2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49774.84公顷。

水资源

截至2021年,苏州市面平均降水为122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00.7亿立方米,地产资源总为42.051亿立方米,平均产水系数为0.417,其中地表水资源为38.383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为9.819亿立方米,降水渗补给量6.174亿立方米,渠灌渗补给量3.645亿立方米。苏州市入境水为224亿立方米,其中太湖来水76.71亿立方米,沿江闸门抽取长江水量48.93亿立方米,无锡入境水量40.55亿立方米,浙江来水量41.34亿立方米,出境水为237.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主要包括入太湖、无锡、上海、浙江嘉兴水量。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苏州市共发现各类矿产39种,已查明资源储量并列入《江苏省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的矿产有煤、铁、铜、铅、锌、铌钽矿、铁矿、明矾石、高岭土等18种,其中非金属矿产7种,金属矿产10种,能源矿产1种;矿产地62处,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总数的90.32%;矿产勘查程度较高,达到详查以上的占总数的77.42%,铁、铜、铅、锌、煤、水泥用灰岩、高岭土、硫铁矿等矿种勘查程度均较高。

森林资源

截至2022年,苏州全市森林资源总量222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30.36%。2021年,苏州林业采伐面积3593亩,采伐蓄积量13208立方米。苏州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沿太湖丘陵山地,2012年-2018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35.81万亩,新增珍贵用材种333万株。苏州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现有植被大部分是次生林,常绿阔叶林仅残存于局部山丘及一些人迹稀少的沟谷内,以苦槠、石栎、香樟和木荷为常见群种,伴生有杨梅、冬青等树种。针叶林一般分布在海拔低于50米的区域,多见于阳坡、酸性土质之上。本地的针叶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和杉木。

苏州市森林植被

生物多样性

植物

苏州市境内维管植物1213种,类植物52种,其中卷柏科2种伏地在柏、翠云草,裸子植物38种,有银杏雪松白皮松、罗汉松等,被子植物1123种,其中木兰亚纲有15科62种,分别是为白玉兰、广玉兰、紫玉气等。境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苏铁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榉树、秤锤树、水蕨等。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7772/

(30)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
  7. 中华民国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质构造
  14. 地层
  15. 地形地貌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河流
  19. 湖泊
  20. 地下水
  21. 水利
  22. 土壤
  23. 自然资源
  24. 土地资源
  25. 水资源
  26. 矿产资源
  27. 森林资源
  28. 生物多样性
  29.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