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穗鱼尾葵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短穗鱼尾葵(学名:CaryotamitisLour)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也被称为鱼尾葵、丛生鱼尾葵、丛生孔雀椰子或酒椰子。它是一种丛生的小乔木状植物,通常高度为5-8米,盆栽的高度一般为1-3米。它的茎呈绿色,叶子长3-4米,下部羽片较上部羽片小,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缘笔直,内缘1/2以上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短穗鱼尾葵的花序短小,花瓣呈狭长圆形,颜色淡绿。成熟时,它的果实呈球形,紫红色,内含1颗种...

短穗鱼尾葵学名:Caryota mitis Lour)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也被称为尾葵、丛生鱼尾葵、丛生孔雀子或椰子。它是一种丛生的小乔木状植物,通常高度为5-8米,盆栽的高度一般为1-3米。它的茎呈绿色,叶子长3-4米,下部羽片较上部羽片小,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缘笔直,内缘1/2以上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短穗鱼尾葵花序短小,花瓣呈狭长圆形,颜色淡绿。成熟时,它的果实呈球形,紫红色,内含1颗种子。短穗鱼尾葵的花期在4-6月,果期在8-11月。它主要产自中国的海南和广西等省区,生长在山谷林中或庭园中。此外,它还分布在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短穗鱼尾葵的茎髓含有淀粉,可供食用,而花序液汁含有糖分,可用于制糖或酿酒。由于其美观的形,短穗鱼尾葵适合在庭园中栽培,供人们观赏。

形态特征

编辑

丛生,小乔木状,高5-8米,直径8-15厘米;茎绿色,表面被微白色的毡状绒毛。叶长3-4米,下部羽片小于上部羽片;羽片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缘笔直,内缘1/2以上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且延伸成尾尖或短尖,淡绿色,幼叶较薄,老叶近革质;叶柄被褐黑色的毡状绒毛;叶鞘边缘具网状的棕黑色纤维。佛焰苞与花序被糠秕[bǐ]状鳞秕,花序短,长25-40厘米,具密集穗状的分枝花序;雄花萼片宽倒卵形,长约2.5毫米,宽4毫米,顶端全缘,具睫毛,花瓣狭长圆形,长约11毫米,宽2.5毫米,淡绿色,雄蕊15-20(-25)枚,几无花丝;雌花萼片宽倒卵形,长约为花瓣的1/3倍,顶端钝圆,花瓣卵状三角形,长3-4毫米;退化雄蕊3枚,长约为花瓣的1/2(-1/3)倍。果球形,直径1.2-1.5厘米,成熟时紫红色,具1颗种子。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分布范围

编辑

短穗鱼尾葵产福建、海南、广西等省区。生于山谷林中或植于庭园。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亦有分布。

生长习性

编辑

短穗鱼尾葵喜温暖,但具有较强的耐寒力,其抗寒力较散尾葵强,为较耐寒的棕榈科热带植物之一。生长适宜温度为18-30℃,越冬温度为3℃。

主要价值

编辑

观赏价值

短穗鱼尾葵植株丛生状生长,树形丰满且富层次感,短穗鱼尾葵叶片翠绿,花色鲜黄,果实如圆珠成串。适宜栽培于公园,庭院中观赏,也可盆栽作室内装饰用。

医药价值

佤药阿莱皮:髓治小儿消化不良,腹痛泻下,赤白痢疾《滇药录》。独龙阿莱皮:髓治小儿消化不良,腹痛泻下,赤白痢疾《滇省志》。阿莱皮:茎髓的粗制淀粉主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赤白痢《民族药志一》。髓部泡制淀粉:用于痢疾,泄泻,小儿泄泻尤宜。

栽培技术

编辑

繁殖方法

短穗鱼尾葵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将种子播于透水通气的砂质壤土为基质的浅盆上,覆盖5厘米左右基质,置于遮阴度30% 左右及温度25℃左右的环境中,保持土壤湿润衣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2-3个月可以出苗,第二年春季可分盆种植。多年生的植株分蘖较多,当植株生长茂密时可分切种植,但分切的植株往往生长较慢,并且不宜产生多数的蘖,所以一般少用分株繁殖方法繁殖。

栽培管理

短穗鱼尾葵生长势较强,根系发达,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盆栽可用园土和 腐叶土等量混合作为基质。一般每1-2年换盆一次,换盆时去掉部分旧土,剪去部分老根,用新培土重新种植,并且填加少量腐熟有机肥。3-10月为其主要生长期,一般每月施液肥或复合肥1-2次,以促进植株旺盛生长;民时保持盆土湿润,干燥气候条件下还要向时面喷水,以保证叶面浓绿且有光泽。短穗鱼尾葵的根为肉质,其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其它季节浇水时要掌握间干间湿原则,切忌盆土积水,以免引起烂根或影响植株生长或影响植株生长。短穗鱼尾葵为喜阳植物,生长期要给予充足的阳光,但短穗鱼尾葵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适于室内较明亮明亮光线处栽培观赏。短穗鱼尾葵在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条件下极易感染霉病,使叶片变成黑褐色而影响观赏价值,所以须在发病前喷洒800-1000倍液托津等杀菌剂预防;另外,在高温干燥气候下也易发生介壳虫,应喷800倍氧化乐果等防治。

病虫防治

灰斑病该病主要危害短穗鱼尾葵的叶片和叶柄。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褪绿色的小点,病斑逐渐扩展成浅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斑大小为1-3 mm,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或无;随病斑的进一步扩大,多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颜色呈深褐色,在病斑中央散生许多小黑点,发病严重时整叶干枯。叶柄的症状与叶片相似,但是无黄色的晕圈,病斑不凹陷,严重时枝条回枯,甚至整株枯萎。通过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和生物特征的研究表明,该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伤口,菌丝最适的生长温度是25e,5e和35e时菌丝停止生长,完全光照将促进菌丝生长和促进产孢,在pH=5时菌丝生长最快。叶枯病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小斑点,病斑多开始于叶尖或叶缘,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渐扩展为条斑,并可汇合成不规则的坏死块,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色较深,外具水渍状黄绿色或黄色晕环。叶尖、叶缘最易受害,严重发病时,多数叶片有一半以上干枯卷缩,如被火烧;病斑中心暗色或灰白色,边缘有深色线条围绕,后期病部散生椭圆形小黑点,严重时叶片枯焦死亡,呈现灰白状干枯。严重受害,可导致整丛死亡。1、病原短穗鱼尾葵叶枯病的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lmarum(Cke.) Stey.],异名[Pestalotia palmarumCke.]。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拟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球形至椭圆形,黑色或暗褐色。分生孢子梗细短,无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纺锤形,直或弯曲,有4个隔膜,中间3个褐色,两端小而无色。2、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病落叶残体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喷淋浇水传播,多从植株伤口侵入,有再次侵染;高温、高湿及密不通风环境易患此病,偏施氮肥加重发病。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加强苗圃管理,育苗期间要适当荫蔽、避免暴晒,不要栽种在风口处。合理施肥,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提倡酵素菌沤制堆肥,勿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注意通风透光,发病期避免雨淋和喷淋;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发现病叶及早剪除,阻止继续侵染。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5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胶悬剂600倍液。每周1次,交替喷洒,连续喷3~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967627/

(10)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分布范围
  3. 生长习性
  4. 主要价值
  5. 观赏价值
  6. 医药价值
  7. 栽培技术
  8. 繁殖方法
  9. 栽培管理
  10. 病虫防治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