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化叶绿体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黄化叶绿体是一种中间类型的质体,由未暴露于光的前质体发育而来,并在暴露于光后转化为叶绿体。它们通常存在于生长在完全黑暗或极低光照条件下的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茎叶组织中。 etiolated这个词(源自法语单词étioler——稻草)最早由伊拉斯谟·达尔文(ErasmusDarwin)于1791年创造,用来描述深色植物的白色稻草状外观。然而,直到1967年,JohnT.O.Kirk和Richard...

黄化叶绿体

编辑

黄化叶绿体是一种中间类型的质体,由未暴露于光的前质体发育而来,并在暴露于光后转化为叶绿体。 它们通常存在于生长在完全黑暗或极低光照条件下的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茎叶组织中。

词源

编辑

etiolated 这个词(源自法语单词 étioler——草)最早由伊拉斯谟·达尔文 (Erasmus Darwin) 于 1791 年创造,用来描述深色植物的白色稻草状外观。 然而,直到 1967 年,John T. O. Kirk 和 Richard A. E. Tilney-Bassett 发明了黄化质体这个术语,以区分黄化质体和前质体,后者是它们的前体。

结构

编辑

黄化叶绿体的特征是没有叶绿素,存在称为前层体 (PLB) 的复杂结构。 通常,每个黄化质体中只存在一个。 PLB 由对称排列的四面体分支小管组成,内部可能含有核糖体和质体球。 后者富含类胡萝卜素,尤其是叶黄素和紫黄质,可能有助于向叶绿体的转变。 由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高于原叶绿素,黄化的叶子呈现淡黄色,而不仅仅是白色。

过渡到叶绿体

编辑

每个 PLB 都含有原叶绿素,它在暴露于光时会被原叶绿素还原酶迅速转化为叶绿素。 在此之后,叶绿素内酯通过酶促过程转化为叶绿素。 这是由植物生长激素刺激的: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PLB 本身的结构几乎立即被破坏,类囊体和基粒的发育开始对光作出反应:光系统 I 在 15 分钟内激活,光系统 II 在 2 小时内激活,大约 3 小时后黄质体完全转化为功能性叶绿体。

黄化叶绿体

叶绿体和叶绿体之间的过渡阶段仍然包含与发育中的类囊体相互连接的小 PLB,但已经具有叶绿素,有时称为叶绿体叶绿体。 黄化叶绿体曾被认为是在自然界中未发现的实验室人工制品,但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在卷心菜头中,发育中的内叶由于被外叶遮蔽而含有黄化体; 在地下自然发的幼苗也可能含有黄化质体。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27946/

(1)
词条目录
  1. 黄化叶绿体
  2. 词源
  3. 结构
  4. 过渡到叶绿体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