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
编辑拟南芥,即拟南芥、鼠耳水芹或拟南芥,是一种原产于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小型开花植物。 A. thaliana 被认为是杂草; 它存在于路肩和受干扰的土地上。
拟南芥是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冬季一年生植物,是植物生物学和遗传学中流行的模式生物。 对于复杂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拟南芥的基因组相对较小,约为 135 兆碱基对。 它是xxx个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的植物,并且是了解许多植物性状分子生物学的流行工具,包括花发育和光传感。
描述
编辑拟南芥是一年生(很少是两年生)植物,通常长到 20-25 厘米高。 叶子在植物的基部形成一个莲座丛,花茎上也有几片叶子。 基生叶呈绿色至略带紫色,长 1.5-5 厘米,宽 2-10 毫米,边缘完整至粗锯齿状; 茎叶较小且无柄,通常有完整的边缘。 叶子上覆盖着称为毛状体的小单细胞毛发。 花直径 3 毫米,排列成伞房状; 它们的结构是典型的十字花科植物的结构。 果实长 5-20 毫米,含有 20-30 粒种子。 根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垂直向下生长的主根,后来产生较小的侧根。 这些根与根际细菌如巨大芽孢杆菌形成相互作用。
A. thaliana 可以在六周内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 大约 3 周后,产生花朵的中央茎开始生长,花朵自然自花授粉。 在实验室中,拟南芥可以在培养皿、花盆或水培法、荧光灯下或温室中生长。
分类学
编辑1577 年,Johannes Thal(1542-1583 年)首次在哈尔茨山脉描述了这种植物,他是来自德国图林根州诺德豪森的医生,他将其命名为 Pilosella siliquosa。 1753 年,卡尔·林奈 (Carl Linnaeus) 为纪念 Thal,将植物 Arabis thaliana 重新命名。 1842 年,德国植物学家 Gustav Heynhold 建立了新的拟南芥属,并将该植物归入该属。 属名 Arabidopsis 来自希腊语,意思类似于 Arabis(林奈最初将其归入的属)。
从整个拟南芥的自然和引进范围收集了数以千计的拟南芥自然近交种质。 这些种质表现出相当大的遗传和表型变异,可用于研究该物种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分布与栖息地
编辑拟南芥原产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其地理分布相当连续,从地中海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西班牙到希腊。 它似乎也原产于非洲和南非的热带高山生态系统。 它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入和归化,包括 17 世纪左右的北美。
A. thaliana 很容易生长,并且经常开拓岩石、沙质和石灰质土壤。 由于其广泛分布于农田、路旁、铁路沿线、废弃地等受干扰的生境,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杂草,但由于其竞争能力有限,体型小,不属于毒害杂草。 与大多数十字花科物种一样,拟南芥可以在沙拉中食用或煮熟后供人类食用,但它并没有作为春季蔬菜得到广泛使用。
用作模式生物
编辑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在 1900 年代初开始研究拟南芥,并于 1945 年左右完成了对突变体的首次系统描述。拟南芥现在被广泛用于植物科学的研究,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种群遗传学和植物发育。 尽管拟南芥对农业没有什么直接意义,但它的一些特性使其成为了解开花植物的遗传、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有用模型。
拟南芥中的xxx个突变体于 1873 年由 Alexander Braun 记录,描述了双花表型(突变基因可能是 Agamous,于 1990 年被克隆和鉴定)。 Friedrich Laibach(他于 1907 年发表了染色体编号)直到 1943 年才提出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他的学生 Erna Reinholz 于 1945 年发表了关于拟南芥的论文,描述了拟南芥的xxx个集合 . 他们使用 X 射线诱变产生的拟南芥突变体。 Laibach 通过收集大量种质(通常被质疑地称为生态型)继续他对拟南芥研究的重要贡献。 在阿尔伯特·克兰兹 (Albert Kranz) 的帮助下,这些被组织成一个包含来自世界各地的 750 种拟南芥自然种质的大型集合。
在 1950 年代和 60 年代,John Langridge 和 George Rédei 在将拟南芥确立为生物实验室实验的有用生物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2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