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与现实主义一道,成为文学艺术史上两大主要思潮和运动之一。浪漫主义运动和文艺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偏重于选择罕见的生活现象为素材,虚构奇人、奇事、奇境,按照想象反映生活。从主观愿望和信念出发,把现实提升至理想的高度。为了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奔放的语言、...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与现实主义一道,成为文学艺术史上两大主要思潮和运动之一。浪漫主义运动和文艺思潮是法国大xxx、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偏重于选择罕见的生活现象为素材,虚构奇人、奇事、奇境,按照想象反映生活。从主观愿望和信念出发,把现实提升至理想的高度。为了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题材上多取自异域风情、神话故事,创作上重视天才、灵感和主体力量。

概念探源

编辑

词源

原本“浪漫的”(Romantique)一词,不是代表新思想,而是代表新情感,是时代需要的产物,表现对外界自然的情绪。中世纪末语言“Romantique”一词意为“罗马的”,其用法系以散文叙述骑士冒险的事迹,内含中世纪意味。17世纪法文“Romantique”,指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动作。但是英文中的“Romantic”却形容小说中的景色,含有自然的意思。诗人亚德逊、托马逊常用此词。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浪漫”在古时特指中世纪罗马骑士文学,意味着“传奇的”“不现实的”“景色如画的”,与“多愁善感”和“异想天开”同义。18世纪初期,“浪漫的”变为流行术语,费内隆将此词作“奇突情感”解,而狄德罗又用其解释景物。1777年,卢梭著《孤独旅人的幻梦》,说比尔湖“是浪漫的”。卢梭的用意系指从自然景物内所产生的新情绪,由此为配合文学上时代的需要而形成浪漫主义。18世纪末,浪漫主义的魅力快速蔓延。“浪漫主义”这个词源自18世纪末的德国文学评论家,斯塔尔夫人在《德国论》中正式运用,以表现南北文学的不同。之所以使用“浪漫主义”一词,是打算从已经取代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新古典主义中,把“现代”的特性提取出来。1878年,“浪漫主义”入列法国《国家学会字典》。

定义

许多令人尊敬的批评家坚持认为,浪漫主义概念的内涵根本就不能被压缩成一个公式来表达,个性主义与波动易变的特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不会容身于一个条框分明的普泛性纲领教条之内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多少,定义就有多少,一个特定国家与另一国家的浪漫主义之间的歧异,模糊了可能存在的任何相似之处。浪漫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术语,它是对创造性想象的释放,为人类感情的释放找到出口。但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和理解,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界争论的题材,因其多样性与复杂性,至今都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确切定义。

韦勒克对浪漫主义定义确定了三个异质:一、创造性想象(把诗歌作为关于最深层现实的知识观念);二、有机自然(对世界的观念);三、象征与神话(作为诗歌体裁的主要决定因素)。尼采在回答“何谓浪漫主义”问题时说:每一种艺术和哲学都可能被视为治疗手段和辅助手段,为倾力奋斗的、变幻莫定的人生服务,无不以痛苦和受苦之人为前提。各种艺术和知识中的浪漫主义完全适合于受苦者需要,叔本华和里夏德·瓦格纳也与之相宜,是最负盛名、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者。韦氏辞典中的浪漫主义定义为:以想象和情感的魅力为特征,来自具有英雄主义、冒险主义、冷漠、神秘或理想化特征的事件、地点或人物,是创造或夸张的产物,是一种传说和虚构。

19世纪20年代以降,浪漫主义定义在学术界和新闻界经历了多重循环而终难统一。可以说,浪漫主义是关于想象的一种特殊观点,对于自然的一种特殊态度,以及关于象征的一种特殊运用的复合体,它既不是随兴取材、也不强调完全精确,而是位于两者中间。洛夫乔伊经典之作《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声称,浪漫主义一词意义如此驳杂,以致其自身已失去意义。

内涵

德拉克罗瓦《萨丹纳帕路斯之死》以最为血腥的“浪漫主义”作品而闻名于世

浪漫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和文艺思潮,与现实主义相对应。作为创作方法,偏重于选择罕见的生活现象为素材,虚构奇人、奇事、奇境,按照想象反映生活。从主观愿望和信念出发,把现实提升至理想的高度。为了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xxx,浪漫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不单纯是一场文学变革运动,就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不单纯存在于文学领域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必然涉及社会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哲学方面,这时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派哲学成为主流;社会学方面,以圣西门、傅立叶等人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主流。第二,浪漫主义在文学领域有两种倾向: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代表着资产阶级民主派势力,而消极浪漫主义代表着资产阶级大xxx以后的封建复辟势力,从1789年法国大xxx中可以看出这两种不同立场。积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拜伦和雪莱、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华兹华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等。第三,浪漫主义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创作方法,与作为社会思潮的浪漫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浪漫主义出现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社会思潮使这种创作方法成为一种文学的变革形态,成为那个时代主流文学风格,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第四,浪漫主义是对保守的古典主义的反叛。

发展历程

编辑

渊源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文学处于神话创作阶段,许多作品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中国战国时期的屈原,就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起源于英国,产生的背景较复杂,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工业xxx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变化等问题的不满,同时也受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定影响,向往个性解放和向往大自然,热衷表现异域风情。对中世纪历史和古迹,以及对中世纪文学的关注,也是其产生的一种因素。浪漫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一样,是许多哲学经典的撰写者。浪漫主义组成原则的制定起源于德国作家团体在哲学与文学领域的尝试,即所谓狂飙突进运动——意为“暴风雨和攻击”。最初由席勒和歌德提出这一概念,后斯塔尔在《论文学》中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相对立的论点,并在《论德意志》中猛烈抨击了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以希腊、罗马文学为规范的古典主义法则,对浪漫主义文学成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哲学家费希特、年轻的谢林和对阐释学作为人文科学研究方法有深入研究的施莱尔马赫,在浪漫主义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浪漫主义运动和文艺思潮是法国大xxx、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政治上是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文艺上是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发展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和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xxx时代。1823年,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再一次正式提出“浪漫主义”概念。

建筑 浪漫主义起源于英国,先期浪漫主义建筑以表现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模仿中世纪的寨堡,如英国埃尔郡的克尔辛府邸和的封威尔特郡蒂尔修道院。这时期浪漫主调的追求,特别是“东方情调”,此时的英国已大量向东方开展贸易和殖民活动。遥远的异国,传说中的奇境,正有利于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者寄托幽情。于是,中国的、印度的、土耳其的、阿拉伯的建筑被介绍到英国。如布莱顿的英皇阁便是模仿印度莫卧儿王朝清真寺的范式。同时在一些园林设计上,大量的中国造园手法和造园元素被采用。中世纪的复兴和新哥特式风格是义还体现为对异域情有迹可循的浪漫主义最直接、范围最广的体现。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发展方向不同,但这种风格流派在整个19世纪得到继续发展。散布在欧洲城市中的这类建筑有时能完美符合古代典范,有时又因过多的装饰或风格上不可避免的折中主义而显得笨重。生命中令人不安和非理性的方面吸引着他们,黑暗的力量、夜晚的疆梦和未知的幻觉又约束着他们。一种浪漫主义神话很快兴起,这种神话和他创作的许多人物有关,和他的创造力中“撒旦般”的力量有关,也和他那些充满幻觉的奇异画作有关。

英皇阁(Royal Pavilion)

文学 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文学中就出现了脱离古典主义传统的倾向。斯泰恩等作家的感伤主义作品注重感情,抛弃了文学的唯理主义,自然纯朴的民间歌谣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1760年麦克弗森发表《莪相作品集》,这些古代民歌的仿作质朴清新,与刻板造作的晚期古典主义诗风形成鲜明对比,使人耳目一新,因而大受欢迎。1765年珀西编辑出版了古代的英国民歌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民间歌谣的复兴是古典主义诗歌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信号。1786年,彭斯发表《苏格兰方言诗歌》。这是一部民歌体诗集,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苏格兰农民对祖国、对自由的热爱,对富豪显贵的茂视;表现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和对劳动、自然的赞颂之情。这位伟大的农民诗人表现出深刻的民主精神,歌唱着未受“文明”罪恶侵蚀的质朴生活。这些特征后来都在浪漫主义诗作中得到继承。另一位天才诗人是威廉·布莱克,这位铜版雕刻匠人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他能以平易朴素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人生见解。他曾放弃惯用的格律,写了一些无韵的自由体诗,以象征手法表达了深刻的民主思想。布莱克的诗歌预示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些基本主题。华兹华斯的诗作很好地实践了他的创作主张。他在诗中采用新的题材、新的韵律、新的语言,诗句自然流畅、音韵优美,表现出深刻而细腻的自然感,对普通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开创了一代诗风,在英国诗歌艺术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划时代意义。华兹华斯和他的湖畔派诗友们(柯勒律治及骚塞)的创作,拉开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大幕。

绘画 19世纪前半叶,法国美术在达维特的古典主义之后,以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为代表的官方学院派古典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它同当时的资产阶级一样,保守因袭,拒绝艺术上的任何革新。但是,新的文艺思潮是任何保守势力所难以禁锢的。在20-3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种积极的、曾经推动历史进步的、争取个性解放的美术思潮——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首先反对官方学院派古典主义艺术纯理性的描写,而争取艺术创作的自由,追求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情感传达。古典主义艺术表现类型化,浪漫主义艺术表现个性化。古典主义以雕塑般的造型和坚实的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浪漫主义的艺术注重鲜明的色彩,流畅而奔放的笔触。浪漫主义的这些特点最初在画家普吕东和达维特的学生安托万-让·格罗的绘画中显露端倪,而后籍里柯发展了这些因素,到德拉克洛瓦把浪漫主义绘画发展到xxx,形成了直接与当时学院派古典主义相抗衡的美术思潮。

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初至中叶,是欧洲一种新的音乐潮流和创作风格,并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前后近一个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与衰落与法国大xxx后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特别是随后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民族运动密切相关,也与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浪漫主义思潮紧密相联。浪漫主义原指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19世纪初用来称呼当时的文xxx动。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间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大量至今仍最受人民喜爱的艺术珍品。例如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第九交响曲》,正是古典形式与浪漫精神的完美结合。舒伯特立足于古典传统进行的自由创作,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新风格。浪漫主义时期创造了许多新的音乐体裁,如:多乐章标题交响曲、单乐章交响诗、交响音画、狂想曲、随想曲等。在创作手法上即继承、发展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又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作大胆的革新。还推动了欧洲歌剧的发展和民族乐派的兴起,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对20世纪的欧洲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潮

欧仁·德拉克罗瓦:《浪漫派与古典派在博物馆门前的大战》

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公认为是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一篇重要宣言。

文学 拜伦、雪莱以及天才的青年诗人济慈的创作,使浪漫主义诗歌走出偏辟的湖川山林,摆脱沉思默想和意满志得的消极倾向而投入人民改造世界、争取光明的历史洪流。因此,这批朝气蓬勃的青年诗人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带来了活力,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和他们同时写作的还有司各特、托马斯·穆尔、托马斯·坎贝尔、沃尔特·兰多、约翰·克莱尔等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和拜伦等人一起造成了浪漫主义诗坛的空前繁荣。

浪漫主义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xxx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开始引荐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麦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xxx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绘画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绘画艺术代表籍里柯在画室中制造木的模型,到港口研究波涛、海浪,在医院观察、临摹病人和尸体,为描绘惨景象做了许多准备。在表现技法上,籍里柯利用不安定的斜三角形构图表现木筏、人群、海浪,与整个画面的紧张气氛生动地配合在一起。画面运用强烈的光线增强明暗对比,阴森、灰冷的色调,更加强了惊心动魄之感,也暗喻了画家所处时代的动荡不安。《梅杜萨之筏》于1819年在沙龙展出,由于将“下层生活”主题提升到了一个巨大的、英雄式的场面,不但坪击了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也遭责了当时波旁王朝的倒行逆施,其表现手法打破了古典主义的“规范”,引起许多画家的责难和非议。无论如何,籍里柯以《梅杜萨之筏》为浪漫主义绘画开创了激烈而奔放的主题。

音乐 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以完全自由的即兴性进行创作,表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素材的运用和组织能力。他运用奏鸣曲的形式加上回旋曲和变奏曲的创作手法,构成了他独特的极富创造性的自由曲式,乐曲有令人神往的即兴幻想性,又有严整协调的结构,舒曼特有的热情与梦幻、激昂与沉思贯穿全曲。舒曼继承了德国音乐优秀的传统,他的创作与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舒伯特浪漫主义杰出的继承人。在音乐评论方面异常突出,是音乐史上不多见的集音乐家与评论家为一身的乐坛奇才。其作品比舒伯特更具有主观性,更为含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更为细腻和深刻。舒曼的音乐批评和音乐创作标志着浪漫主义音乐高潮的到来,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骄阳”。

演变

最初的“浪漫派”成为令人忌讳的名词,无人承认自己的浪漫派身份。这种景象也不只是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所特有,在浪漫主义“中国化”之前,正宗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在其产生之时,也同样有这种状况。自我咀嚼、自我批判是浪漫主义“肌体”中潜藏的“基因”,构成了浪漫主义思维方式与命运的一部分。浪漫主义运动也是全欧洲的现象,19世纪的上半叶其风头才慢慢减弱。1882年,英国奥里芬特夫人所著述的《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中也丝毫没有出现这个术语及其派生词的踪迹,而只用“湖畔诗派”“恶魔派”“伦敦集团”来指称英国浪漫派作家。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替代了古典派,经过短暂的统治时间,便被自然主义者所取代,并逐步演变分化为后续流派。在欧洲文学中,自然主义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从起源上,自然主义主要不是从写实主义而是从浪漫主义演变而来的。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很多都曾是浪漫主义者。爱伦·坡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感染了后来的诗人。到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波德莱尔为首的法国象征派诗人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掀起了新的诗歌运动,自命为反对浪漫派的先锋,但象征主义寻求自由的精神,则是从浪漫主义演变而来的。

一般认为,以戈蒂耶为开山祖鼻的巴那斯派,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终结者。同时,戈蒂耶也是巴那斯派这一唯美主义诗歌流派的开创者。巴那斯派又译高蹈派,是1866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诗人团体,因出版诗选《当代巴那斯》而得名。巴那斯派xxx的特点是反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粗率和热衷于自我表达,主张诗歌是客观的、非主观自我的,追求纯洁、美丽的风格与境界。

价值追求

编辑

浪漫主义运动的基本诉求就是反理性主义,但并不意味着与理性截然对立,所要对抗的是理性的危机。这一危机也是启蒙运动自身构成的一部分,具有“自反”特性。应运而生的浪漫主义是作为启蒙运动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理性及其危机的“外在之物”或“他者”。浪漫主义承袭了启蒙运动,并通过致力于批判启蒙运动的危机和解决启蒙运动的难题来发展后者。反理性主义的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有着既传承又对抗的复杂关系。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xxx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一些学者将浪漫主义视为现代性文化的开端,一些人则将它视为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和抗争,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启蒙运动的延续且与启蒙运动一脉相承。浪漫主义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解放,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代表着理性、科学和民主,一边是科学和进步,一边是感情和解放,它们既是孪生力量,又各不相同;既彼此强化,又互相对立;既有相合,又有分裂。谢林将哲学的研究对象聚焦在艺术,确切地讲是艺术哲学或者美学领域,其次是逻辑学和伦理学(认知与道德)之上,其研究内容均为哲学思想的热点。

浪漫主义者对艺术和艺术创作的兴趣高于一切,很多人本身就是理论家和艺术实践者,也有诗人、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等多重身份。浪漫主义反对艺术模仿论,把艺术首先看作为人的精神的自由表现。他们认为位于艺术两极的是尘世艺术和天国艺术。艺术应该深植两极,即一头位于再现的尘世,一头位于表现心灵的天国,宣称“诗是天国的尘世反映”。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浪漫主义者看来,艺术不仅是理想的自然,而且是超理性的、先验的、天国的因素的表现形式,这些因素必然体现在自然之中。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xxx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把自然当着做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风格特点

编辑

透纳油画代表作《遇难船》

整体表现特征 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特征有四个方面:其一,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强调个人精神、生活,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其二,着力描写大自然,继承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把大自然的美与现实的丑进行对比,大自然被看作精神寄托。其三,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艺术喜欢运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与古典主义艺术追求静穆、素朴、和谐、完整的审美理想相反,浪漫主义艺术强调从生活的瞬息万变、精神的动荡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意蕴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揭示美。其四,重视民间文化传统,常以民谣和民间传说为创作素材,富有地方特色。

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欧洲对一些人的特殊生存方式的报道与笔记中,记录风流、荒诞、浪荡的“另类”生活方式,带有富于激情、传奇和不切实际的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特点表现有四:xxx,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

动态美学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看上去不美的东西(即审丑)纳入了“审美”。那时主导的美的观念是质料和形式的一致完善,而“丑”被看成衰败和匮乏。通过对审美反思性的强调,浪漫主义美学获得了一个特殊的时间维度,受费希特知识学的启发,与自我和反思概念相关。浪漫主义不仅主动反思,还强调被动感情,从而结构性地改变了审美过程。浪漫主义没有膜拜任何伟大作品,而是关注过程。代表画家弗里德里希《海上僧侣》,一个有限的、面目不详的人位于画的中央,最为妥帖地呈现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反思。早期浪漫主义对过程的钟爱,是对自由主体的实践。美,不再是思想的对象或者领域,而是生发创造力的渊薮。人们给浪漫主义冠名“诗学中心主义”或“美学中心主义”称谓,这里的“诗学”有更为宽泛的内涵,是一切“美的艺术之精神”,是对世界“浪漫化”的呼唤。

音乐观念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最初在德奥地区兴起,在音乐文化不断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欧洲各国得到不断发展和繁荣,并延伸至整个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文化大国。19世纪上半叶,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音乐文化发展尤为昌盛。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浪漫主义音乐文化达到全盛时期,体现在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19世纪中下叶德国和奥地利的音乐文化以及19世纪中下叶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以巴赫创作的键盘奏鸣曲和交响曲为代表的音乐作品,被称之为“情感风格”作品。这种音乐风格来源于“华丽风格”,又比“华丽风格”更注重内在情感,避免外在装饰。18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北部地区并与在德国发起的“狂飘突进运动”的浪漫精神相互联系和影响。

浪漫主义音乐追求自由、运动、强烈的激情,与文学、戏剧、美术,尤其与诗歌密切交融。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标题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曲家在创作中借助于戏剧、诗歌等文学艺术的形象,寻求音乐之外的意义,从而提高了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交响诗”“音画”等应运而生,器乐伴奏得到了加强,从而体现了这种交融的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对“死”和“爱情”的神秘都有浓厚的兴趣,并强调作品表现哲理。他们较少直接为教会礼仪、婚礼、军事战役或某些具体的事件而写作。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开始出现“严肃音乐”与“娱乐音乐”及其不同价值的分野。

派别分类

编辑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流派分化原因 浪漫主义运动同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有密切联系。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文艺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基调是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客观精神提到派生物质世界的地位。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美、崇高、悲剧、创作自由、天才等美学范畴的重视和研究,对浪漫主义文艺起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对浪漫主义文艺也起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一些浪漫主义作家揭露私有制的罪恶、同情劳苦大众、幻想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自由平等的社会,带上了乌托邦的色彩。现代科学技术“征服自然”和浪漫主义“改造世界”的宏大抱负,均奠基于现代性的过程概念和时间意识。现代意义上的“xxx”自始至终都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展开。因此,浪漫主义也被分化成两个派别,即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

消极浪漫主义  所谓消极浪漫主义,是向往古典黄金时代和“奇异的远方”。消极浪漫主义率先出现在封建落后和唯心主义哲学盛行的德国,随后英法等国也相继出现,主张逃避现实,反对资本主义,美化中世纪封建社会,宣扬宗教神秘主义、力图维护封建制度。多以死亡、衰老、哀怨和梦境等为题材,词藻华丽,内容空乏,有明显的粉饰太平的倾向,这一文学思潮反映了西方没落贵族阶级的政治愿望与思想感情。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奥希勒格,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律勒治、骚塞、法国的夏多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的茹可夫斯基等,并在19世纪20年代前主宰欧洲文坛。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弗利德里希·史雷格尔提出诗人应“任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规律约束”的同时,又竭力颂扬“中世纪创造性幻想”及“不可见的世界、神性和纯粹的精灵”,并把“基督教哲学”和“神的启示”当作世间万有的“最高知识”。

积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则投身“改造世界”的xxx,坚信完美的理想世界存在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xxx运动的深入和工人xxx斗争的兴起,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登上文坛,并很快代替消极浪漫主义而成为欧洲文坛的主流。海涅在短文《论浪漫派》中,把德国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评斥为脱离实际的“苍白的尼姑和夸耀门阀的骑士”,把德国消极浪漫主义作家评斥为“危害祖国自由和幸福”的“死亡诗人”。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运用于世界各国文学之中,与消极浪漫主义相对立而存在,是与消极浪漫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诗歌不仅日益成熟,而且大有问鼎世界诗坛霸主地位的气势。积极浪漫主义面对现实、反映现实,追求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多以叛逆者的英雄业绩和大自然的魄丽风光为题材,用神奇的幻想、磅的气势和热情奔放的语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xxx派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感情,起着鼓舞人们反抗黑暗现实,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海湿,英国的拜伦和雪莱、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他们的作品格调高昂、语言奔放。

代表人物及作品

编辑

浪漫主义艺术家代表,包括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英国诗人;雨果、拉马丁、缪塞和奈瓦尔等法国诗人;普及推广“浪漫”一词的法裔瑞士人斯塔尔夫人;年轻的歌德和席勒、施莱格尔兄弟、哲学家谢林、诗人荷尔德林和诺瓦利斯等德国人;波兰密茨凯维奇;俄罗斯普希金;作曲家舒曼、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瓦格纳和某些时期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画家透纳、籍里柯、德拉克洛瓦和弗里德里希;美国则有爱默生、梭罗、富勒、梅尔维尔、狄金森和惠特曼等,多位19世纪最伟大的创作天才,在21世纪仍然受人敬佩甚至备受推崇。

绘画

弗里德里希:《人生舞台》1834年创作,布面油画

籍里柯 法国xxx位浪漫主义画家是籍里柯,当大多数同时代人理解到他的伟大作用时,他已去世。“浪漫主义”这个名词xxx次出现在哀悼籍里柯的悼词中。其油画《梅杜萨之筏》是一幅描写“梅杜萨”巡洋舰海员们在大西洋上惨遭灭顶之灾的悲剧性事件,轰动一时的海难事件被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历史学家米什勤写道,“处在梅杜萨之筏上的是法兰西本身,是我们的社会。”籍里柯如同每个在艺术上开拓新路的艺术大师一样,尝尽了不被承认的苦头。巴黎上流社会和资产者不能饶恕青年画家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这些形象过于显眼地向自私自利之徒揭示了缺点。籍里柯的创作曾使当权者十分难堪,在艺术家生前,他的画一张也没有被政府收购。

德拉克洛瓦 《希俄斯岛的屠杀》是德拉克洛瓦进入浪漫主义风格的尝试,1830年,德拉克洛瓦为纪念“七月xxx”而创作的《自由xxx民》才是这头“浪漫主义狮子”的伟大怒吼。在这幅画中,来自上界的自由女神半裸地出现在街垒上,一手紧握上了刺刀的来复枪,另一只手高举法国国旗,率领xxx者冲锋陷阵。女神的姿势和脚下的尸体让人想起了《梅杜萨之筏》的悲惨场景,以及在死亡面前人类显现出的对自由追求的两面性:一种是消极的、逃避压迫的自由;另一种是积极的、选择理想生活方式的自由。这幅画令人联想起法国自由主义政治家兼作家的康斯丹的名言:“人类为抽象概念而献身,将个体的浩劫献祭给人民。”当这幅xxx题材的作品在路易·菲利普新政权举办的沙龙展出后,政府担心其画面具有煸动性而将其收购。此后被列为限制展览作品,直到1861年禁令才被解除。

文学

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居于“湖畔派诗人”之首,《我们是七个》是华兹华斯于179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最早呈现于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他认为一首好诗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在强大的宁静中追忆起来的情感。他的诗描写和关注的多是普通老百姓生活。诗中的语言虽然看似平淡、朴素,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我们是七个》以对话形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和对童年的向往。使得诗歌超出了纯粹写景咏物的范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歌真正的美。从题材、语言以及诗人职责,华兹华斯都响应了他在“浪漫主义宣言”中对诗和诗人的阐释与要求,这是诗人对诗歌理论的一次充分践行。

雨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的领袖和导师,更是世界浪漫主义文学史上xxx流的文学巨匠。他那宏篇制作的小说创作,思如泉涌的诗歌珍品,激情横溢的浪漫戏剧和洋洋洒洒的理论雄文,把一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名著《悲惨世界》以冉阿让一生经历为线索,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偏见,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xxx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小说还通过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探讨了人道主义与xxx暴力的关系。将真实刻画与大胆想象相结合,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史诗般的叙述风格与高昂、激烈、热情的语言格调,加上强烈的政论性,共同构成了《悲惨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某种结合的最初尝试。

音乐

柏辽兹 作为音乐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将创作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尤其喜好遥远的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以及喜欢猎奇欧洲之外的国度和地区。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开创者之一,他非常重视乐曲的标题性以及乐曲的文字说明,经常亲自用严格、准确的诗句把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写出来传达给听众。他的大量作品以带有文学意味的标题和构思、强烈的表现意图、自由而庞大的结构、宏伟而色彩斑斓的音响,体现出极富个性的创作特征。大多取材于文学名著,偏重表现外的和幻想性的事物,称之为“器乐戏剧”。柏辽兹交响曲和管弦乐序曲都是有标题的。交响曲创作继承了贝多芬概括性强的作曲手法和法国歌剧气势宏大、重舞台效果的传统,突破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结构原则,大胆创用新的艺术形式,运用固定乐思手法,曲式较为自由,在乐队中增添了新的乐器,丰富了配器手法。柏辽兹首次把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异引入到音乐表现上来。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舒曼 浪漫主义富于想象和幻想的特征,在舒曼身上有着鲜明的表现。这位倡导“观察生活”的艺术家,并不主张模仿和照搬生活。他指出:作曲家们往往美而不真实,或者真实而不美,这是深为遗憾的。舒曼追求创作中“美”同“真”、理想同现实的统一,依靠的正是艺术的想象和幻想。《克莱斯勒利安娜》采用幻想性很强的小说《雄猫穆尔的人生观》为题材。这部童话体的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很奇特。雄猫穆尔既会说话,又能写作,而克莱斯勒有好的倾向,却也有疯癫的一面。舒曼的乐曲虽未拘泥于原作,但带有它的幻想性质。《狂欢节》 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取自社会生活,有些则完全来源于幻想。它使狮身人首女妖、帕格尼尼、卖弄风情的女人、埃斯特列拉(舒曼从前的一位女友)这样一些毫无联系的形象相互交往;把表白、倾诉和进攻庸夫俗子这些不同的现象和事件串连在一起;这些奇特的安排,同幻想的自由和任意性有关系。

历史影响

编辑

文艺理论 浪漫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涵盖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的文化现象。浪漫主义的兴起使得“文化科学”的发展成为可能。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浪漫主义是启蒙运动的延续,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抵抗。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最为主要的两种体现,深刻地左右着西方科学与艺术思维。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思潮对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xxx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做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文艺创作 浪漫主义对法国象征主义和俄国现实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唤起了对人本质的关怀,推动了反现代性文学的兴起,也对思维与审美范式产生了革新式的影响。与此同时,浪漫主义影响下非理性的扩张与泛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极权主义、大屠杀等毁灭性的灾难。浪漫主义所谴责的问题与浪漫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存在,正确审视浪漫主义及其内在精神,在捍卫基本人权的同时保持思考与创造的活力,其平衡点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浪漫主义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毁誉参半。它以反抗规则、追求自由的特征给人的精神与艺术创作带来极大的解放,也深刻地关怀、反思人的生存境遇。浪漫主义在英国、法国与德国的发展各有特点,英国亲近自然,法国重新诠释了“爱”与“美”,德国探索无尽的可能性,都有着丰富的成果。

社会思想 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地结合。浪漫主义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浪漫主义就像法国大xxx,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1789年后的欧洲历史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西方艺术。浪漫主义诸如创造力、原创性、个性、真实性,整体性思想、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目的,以及艺术家作品继续对美学思维的统治,这些思想观念已牢牢地嵌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之中。很少被注意,但又会意想不到地出现,如 “前卫 ”一词就是浪漫主义的产物。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峙仅仅是把沉积在许多艺术家,如籍里柯和卡斯帕 ·大卫 ·弗里德利希艺术性格中的斗争公开化罢了。前者为现实主义所膜拜,后者因象征主义而再生。然而,浪漫主义曾尽力去探索理智与想象、感知与思想、所见与所感之间的关系,但继承者却倾向于注意视觉上的外在表现或内部洞察力。

历史评价

编辑

浪漫主义以其理想和热情,对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人的生活意志,给人美的熏陶、向往和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对于浪漫主义的作品,不能象对现实主义的那样去苛求其具体的认识价值,而主要看其是不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些美好的东西,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精神。我们不能因其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而说其虚假。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和评价:浪漫主义不是一种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的严整理论,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凡是要把浪漫主义阐释为理论的尝试,总不免或多或少搞不清楚或徒劳无功。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它真实复杂地而且始终多少模糊地反映出笼罩着过渡时代社会的一切感觉和情绪的色彩。

美国学者白璧德提出,用“道德想象”或者“伦理想象”来矫正因为“浪漫想象”过度泛滥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应该像卢梭以及类似的浪漫主义者那样,根据“礼仪”已经随落了的状态来简单地判断它。不仅如此,对于典范的模仿也不应该只是一本书对另一本书的模仿,不是用一种非想象性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主要信条——本性、模仿、或然性、礼仪,而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模仿”。

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称,浪漫主义运动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以致不可能有社会协作。人不是孤独不群的动物,只要社会生活一天还存在,自我实现就不能算伦理的最高原则。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艺术、文学、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也不得不考虑,而且受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常常超过了自知的程度。

美国艺术家麦格雷戈评价浪漫主义时说:疯狂之中内含着对于想象王国中新的、未被探索的领域的允诺,浪漫主义艺术家似乎能够一直感受到另一个世界只在咫尺之遥,中间隔着的只不过是几层薄得不能再薄的膜,而心灵的突然转变能够引领他不费动地进入到这个未被探索的、广阔的、更真实的现实。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对浪漫主义的重要性作出了至高评价: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西方世界思想和生活的xxx最近的转变运动,是已经发生的西方思想意识的最伟大的和xxx的转变。

美国哲学家彼得·基维在《美学指南》一书中指出,表现理论从浪漫主义运动开始兴起,强调艺术家的情感而非观众或读者的情感。浪漫主义强调天才、独创、激情、想象,是天才为艺术立法,而不是上帝创造的客观世界为艺术立法。

浪漫主义与中国

编辑

中国元素

最早、最狂热的中国信徒是英国威廉·坦普尔,其对中国园林独特原理的描述是新艺术观念在英国的有效发端。坦普尔撰文介绍了中国“如画”的新词汇和新元素,就园林而言,“如画”的特征是形状、色彩、光线甚至声音的粗糙和剧变所形成的无规则。威廉·坦普尔对中国园林的介绍,改变了英式园林的法则,且断言自己的同胞难以欣赏中国园林微妙的不规则之美。而这恰好触发了英国后辈设计师的雄心。《英国园林》承认威廉·坦普尔在最重要的英国造园理论家序列中的优先地位,并指出威廉·坦普尔法则其实来自中国,是具有中国元素的浪漫之风。中国风 “Sharawadgi”这个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怪诞英文词,大体有“洒落”和“位置”之意。拉夫乔伊在《浪漫主义的中国起源》一文中指出,以“Sharawadgi”美学为代表的中国审美趣味,对当时主宰欧洲的启蒙理性产生了巨大冲击,作为美学概念及其所刮起的“中国风”,在一定程度上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产生了反拨作用,尽管这种反动最早出现于园林和建筑领域,后来却不可遏制地延伸到文艺领域,从而引发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化运动。

文学研究

“浪漫”一词在汉语典籍中从先秦直到隋唐,都不见使用。最早的一次是苏轼在《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里用到:“年来转觉此身浮,又作三吴浪漫游。”苏轼这里的“浪漫游”从“此身浮”来看,不知是不是颊唐如梦地“漫无目的地浪游”的意思。此后“浪漫”这个词也没有再出现过。直到西方浪漫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浪漫”一词的使用才开始更多地出现。

.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概念始由外国引进。中国浪漫主义思潮在五四时期孕育并达到了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社会思潮,以及当时作家们抑制不住的昂扬斗志和激情,造就了浪漫主义,使其与现实主义形成两大对峙的文学思潮。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介绍外国有“理想派”、“写实派”小说,即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小说而言。梁实秋是最早指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的人。在1926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对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四个显著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是“外国的影响”“感情的推崇”“印象主义”和“自然与独创”。同时站在古典主义立场上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虽然梁实秋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评价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他的一些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也确实引起了人们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视。

20世纪初至20年代,“浪漫主义”就有“理想派”之称。1921年,中国文学界社团创造社成立,并公开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客观上确立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创造社成员,将严重不满社会现实的情绪、xxx浪漫主义的激情、批判文学功利主义、崇尚自然、痛苦文化、心灵自我表现等思想统一于一体。在文学界和崇拜其他偶像的文学团体中,涌现出许多明显的浪漫主义者,诸如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等。创造社在1923年的《创造季刊》刊有徐祖正、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大力宣传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认为浪漫主义的特征在于反抗文学的旧内容、旧形式,反抗不合理的保守社会。中国的浪漫主义,较之西方的浪漫主义,“批判”的比重增加了,导致了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均衡发展。

中国文学史家上溯先秦,把屈原当作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其前提是取消具体的历史规定性,把浪漫主义变成了一种非历史的普遍主义元素。屈原作品气派雄浑、酣畅淋漓。诗人借助天上地下的神话传说、奇花异草,尽情渲染描绘心中理想世界。屈原之后的李白,其天马行空的夸张和想象,将盛唐诗歌成就推向了顶峰,夸张和想象的源头更在楚辞当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更是以通篇神奇的想象把中国浪漫主义思想完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洪昇的《长生殿》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情看似脱离“团圆之趣”,其实早已在心理深层将其彻底打破,其艺术手法可以看作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xxx。

文艺创作

明清之际即晚明至清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走向终结、现代反传统社会文化思潮日益增强的历史蜕变时期。现代中国个性解放历程,正是由此起步,成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与蓬勃发展的深厚文化土壤。由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涌入中国,中国的浪漫主义更加自觉。从“情僧”苏曼殊到郭沫若,从“湖畔派”到沈从文、郁达夫,中国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在张显主体性、表现自我情感的旗帜下,创造了文艺的新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之所以在五四时期蔚为壮观,与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的诸作家的热情倡导和努力创作是分不开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扛起了浪漫主义的大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创作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作品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传性抒情小说。前一个方向在当时曲高和寡,虽然仰慕却无力效仿;后一个方向吸引了众多作家,使感伤主义一时间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创造社,与创造社的创作倾向接近的浅草社、弥洒社也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浅草社作家大都是在五四退潮后走上社会和文坛的,几乎还没来得及充分喊出自己合理的历史要求,就被五四以后的黑暗现实所室息。

各种流派的外国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发展中特殊的内在因素,使中国浪漫主义冲破了浪漫主义艺术的界限。在论述朱自清的创作中存有现实主义倾向时,同时还得论及他的浪漫主义;认为谢冰心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在她的创作中还存有浪漫——伤感主义的情调;王独清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但还有不少论据说明他是一位颓废派作家;指责闻一多是一位有意的唯美主义者,同时也惊叹《死水》的清醒而冷静的现实主义。崇尚痛苦是中国浪漫主义的有趣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学有关;孤独的流浪汉形象就来自传统文学,他们高傲地与社会决裂,或被社会扭曲。始于屈原、曹植的古典诗歌的流浪汉都是可爱的英雄形象;与其相伴随的,出现了“长风”形象、土匪形象、野鸭子形象等,都被写进了浪漫主义作品。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428063/

(59)
词条目录
  1. 概念探源
  2. 词源
  3. 定义
  4. 内涵
  5. 发展历程
  6. 渊源
  7. 发展
  8. 高潮
  9. 演变
  10. 价值追求
  11. 风格特点
  12. 派别分类
  13. 代表人物及作品
  14. 绘画
  15. 文学
  16. 音乐
  17. 历史影响
  18. 历史评价
  19. 浪漫主义与中国
  20. 中国元素
  21. 文学研究
  22. 文艺创作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