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

编辑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构思 (gòu'sī) 构 (一丨丿丶丿乛乛丶) 思 (丨乛一丨一丶乛丶丶) conceive design make a preliminary sketch make an outline of a story conception conceptive dream up 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

 读音

编辑

构思 (gòu'sī)

笔画

编辑

构 (一丨丿丶丿乛乛丶)

思 (丨乛一丨一丶乛丶丶)

英翻译

编辑

conceive

design

make a preliminary sketch

make an outline of a story

conception

conceptive

dream up

字词意思

编辑

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又称“布局”。

概述

编辑

晋人刘勰在我国古代集大成的写作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中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注1)这段话及其全篇,描述了写作过程的重要现象“神思”,但是,正像中国古代学说中大多理论认识一样,模糊神秘,没有科学抽象的确定性分析。然而,这是一个文章(包括科学文章写作和文学作品创作)写作中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大问题,必须深入探讨。进而,笔者认为它与主题意蕴、各种体裁等基本概念一样,一直不能被人们准确地完整地认识。本文是笔者多年研讨的总结性认知:“神思”就是构思,是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

理论发展到了系统分析“神思”的阶段

编辑

文学创作及写作理论,在我国发展迅猛,丰富多彩。不过,仍然使人抱憾的是,基本的理论认识竟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探讨,更谈不上确定统一,其中就有构思。而古代就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刘勰所说的“神思”便具有模糊性和神秘性。

“神思”,今人称之为构思、创意、运思等。创意习惯用于广告活动,运思不常见,而构思也有局限性,不够完整,会使人仅仅理解为结构上的思考。更严重的是,目前文学理论及写作专著教材对其认识也存在着误解和片面的问题。如卫星电视教育、教育学院、函授、自学通用教材《文学概论》认为“艺术构思是创作欲望的升华,它对艺术发现进行梳理、综合、加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在艺术构思中,主体因素源源不断地渗入客体因素……是创作中最紧张、最艰苦、最关键的阶段。”(注2)这一概念,极不规范,不能说明本质、中心和要素。再如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写作》所说:“运思,是文章写作过程中最富于创造性的一项内容。它渗透于整个写作过程,但又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审题、拟题之后,动笔起草之前的一个阶段。”(注3)这一认识,局限在阶段划分上--同样模糊甚至误解。

进入21世纪,文学创作及写作理论应当及时摆脱我国传统的偏见和误解,进行全面的基础性的规范建设。对于这些理论认识中非常重要的构思,更应进行重新认知。[1]

准确地系统地解析构思

编辑

(一)构思本质

完整地认识“构思”一词,有助于把握构思以及写作(包括文学创作)。构,在这里不仅指结构,而且指整体。思,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包括形象思维、潜意识思维(包涵基因编码程序和生平感知等意识)和灵感思维等的心理活动。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作者作为个体生命独自对文章进行整体性思考,必须依凭观察体验甚至一定计划的基础性条件。构思的目的和成果最明显的是提炼主题意蕴及其表达方式。构思及其成果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修改以及整体写作实践。

构思是独创,只有个体生命才有可能最先萌发创造的意念(决不可能由众人异口同声地发出)。可以说,构思这种心理现象的生命个体化及其模糊性甚而神秘性,是导致人们产生偏见和误解的根源。

更进一步,构思是文学创作及写作过程的核心环节。文学创作及写作应当是一个系统、开放、循环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由触发冲动或者接受任务开始,作者从事调查或者整理材料,进而构思,随后以文字来表现,接着向社会发表,最后接受读者反馈等。最重要的核心的环节是构思。只有构思,是纯粹个体产生的。构思前的阶段为其服务。收集材料往往以材料的性质为转移,材料的客观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材料要为构思打下基础。构思后的阶段由其所生发而来。不管是文字表现还是发表,都是构思的表现和观照。没有构思,写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注定是等而下之的重复或者模仿。构思这一核心作用不容轻视。

其实,一切人类活动都需要构思这一生命的光华。只不过,在其它方面叫法略有差别而已。有的叫意念,显得宽泛模糊。有的叫灵感,只是点出了构思的精华和契机。有的叫创意,限于广告而言。有的叫创思,倒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认可度不高。还有的叫主意、点子、计谋等,显然都有片面性。弄清构思,有利于理解相近意义的概念,更有利于从事创造活动。

(二)构思特点

简而言之,构思要整体思考文章,创造出抽象思维的成果--主题意蕴(主题是外来词,而在我国古代一直被称为“意”)及其表达方式。它有如下特点:

1.客观性。这是构思的前提所在,也就是收集材料,不管是从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还是从生活经历中的观察和体验而得到。构思建立在对客观而又全面的材料进行分析的坚实基础之上。

2.创造性。这是构思的灵魂所在,是最显著的特性。文章写作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文章都是一种或大或小的创造,主导思想或者主题意蕴都不应该与其他文章相同。构思的创造性体现在它的主要成果主题意蕴上。在笔者看来,构思的创造有大中小三级。xxx的创造是原创,这是个性化、独创性都极强的创造。一般的创造是创新,这是在既有主题意蕴上的改造和革新。最简单的创造是新颖,是在形式上或者某些次要方面不同于众。要想构思中灵感泉涌而出,首先要从人生观的根本上着力,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观,还要开发想像力,学习科学新方法。

3.总体性。这是构思的气魄所在。构思,一是对整个文章进行思考,二是在中国和世界的宏观背景中思考。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逐步进入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灵大宇宙去引爆灵感。

4.指导性。这是构思的功效所在。构思的作用是对整体文学创作及写作活动起到指导、观照的作用。构思的成果主题意蕴将成为整个活动的核心,并不断现身。

5.预见性。指构思时的一种超前思维,它要求作者构思时,在一定的协助目的和写作意图的指导下,对文章或作品主题、基本题材、结构布局、基调等方面预先进行设计和构想。构思的预见性,是写作的目的性、自觉性在构思过程中的充分而具体的表现,它在文章作品中通过主题或思想倾向集中而强烈地体现出来,所以提炼主题是构思的中邪环节。

6.凝聚性。它是构思时的一种凝聚组合能力的体现。作者在构思过程中,遵循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规律,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分解、联想等思维方法,,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提炼文章作品的主题思想,并在主题统率下,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吧各不相关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出构思凝聚特点。

(三)构思成果

1.构思最终而又xxx的成果,是得出“思”的结晶—主题意蕴。写作四大要素中材料、语言和结构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主题是作者自己产生的,并且最为重要。然而,主题的认识十分模糊。在专著教材中,主题在构思部分中或者被束之高阁,或者被片面地模糊地称为概念、观念、中心思想、思想内容等。即使在居于世界前列的我国写作理论研究中,主题认识至今还不确切,更未达到操作性的要求。如较为权威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写作》
中,主题被定义为:“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注4)这一认识泛泛而谈,对于把握主题没有多少帮助。这就需要重新分析认识主题意蕴。

应当从本质出发来认识主题意蕴。主题认识应是从其本质属性--抽象性出发的:它是一个作为文章中心的对于文章对象的认识判断。所有文章的主题都是这样。主题的抽象性更表现在它的具体表达形式是一个判断句:一个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也可以单独省略)的句子。意蕴则是在文学创作中首先确立的核心,比起单纯的主题来说要复杂得多,可以简要地说是“主题+副主题+审美意向”,往往呈现为一个复句。如《红楼梦》
的主题意蕴是:特定个体生命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以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而《西游记》的主题意蕴则是:追求超越、自由、自尊的人生大道以及不能实现这种追求的迷惘。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意蕴的高低也决定着文章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不谈作者自身修养的提高问题,仅就主题意蕴本身的提炼简要一谈。

主题意蕴可以有五个层次。(1)客观真实层次。主题意蕴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准确反映了作品中心内容如形象、情节的本质真实和客观特色。(2)时代特色层次。时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新颖性和先进性。作者要力求站在时代前列,以新的思想认识作为写作主导思想形成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思想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写作主导思想当然也随之变化提高。这一点,指的是写作主导思想的共性基础。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爱情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在《诗经》所代表的民歌中,爱情的认识是朴素的,两情相悦。在《西厢记》中,男女青年则在封建门弟观念的束缚中挣扎突围,一见钟情终于抵挡不住世俗压力。而在《三国演义》中,男女之情完全被封建政治理性所埋没。在《水浒传中》,男女之情又走向一段倒退的曲折之路,被正统封建理学观念有意识地排斥、无意识地扭曲。在《金瓶梅》中,男女之情沉浸在肉欲的无止境满足中。而在《红楼梦》中,男女之情终于有了共同的个性追求的语言基础,但是却偏于精神的超脱。每一个作者都应该以本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结合文章对象,形成写作主导思想,最终提炼出自己的主题意蕴。(3)文化色彩层次。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尤其是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主题意蕴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4)哲理意味层次。哲理简单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xxx性的理趣。具有哲理意味的主题意蕴给人启迪,发人深醒。(5)审美生命层次。美,其实是具有自由创造本质的个体生命。主题意蕴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

2.构思的成果又包括主题意蕴的表达形式。大概有两种。

1.结构方式。表达构思的意,常常需要一个好的结构方式,更准确地说是整体内容。不过,结构要服务于主题意蕴。高明、巧妙的结构,属于构思的责任和内容,常常靠灵感的促发。

整体内容的结构,最突出的是社会生活的客体内容:人物、事件、环境、景观及其所存在的客观的逻辑联系。构思的目的在于使它们成为新的艺术生命的组成部分。大体有几个方面:一是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建立。人物的命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作品的规模、层次和构架。二是事件与矛盾冲突的展开。三是环境和环境的设置。三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综合进行的。

2.表达手法。选择并组合最巧妙的表现手法,更好地表达主题意蕴。大则如方法流派的选择,小则如好的开头使接受者更加兴趣盎然,如正文中间结构巧妙精美,如修辞等。

总之,构思要创造出主题意蕴及其表达方式。

构思一定要出现高潮、达到高峰--产生精华灵感

编辑

构思之所以成为构思,是因为它必须拥有灵感的核心。正因为有了灵感,才有了构思的模糊性以至神秘性--有了构思的个体生命特性。灵感是构思的精华。这就必须解析最不容易理性认知的灵感。

(一)构思和灵感的区分。构思是总体性思维过程,而灵感只是其中的现象,二者首先有一个大和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构思的时间一般要长得多,甚至成年累月,而所有灵感都只是一刹那的事情。构思在抽象思维即意识的主导下进行,而灵感是非理性的。构思更多技术操作性,是人工,而灵感是偶然发生的,是天然。不过,在构思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产生灵感。

(二)最为逼近的灵感本质认识。

灵感,英语为“inspiration”(原意是“神的气息”),而在我国古代却称为“兴会”、“机遇”、“感兴”、“灵机”、“神遇”和“顿悟”等。灵感,是高级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精神生命现象。如果一定要解析它,只好清晰但却机械地说:它是在人脑意识层面积聚大量信息并有潜意识中隐信息随时涌出的可能之后(前提),往往在巨大的情绪高涨的推动下,或者在理性约束力xxx减少的情况下(状况),由于一个途径不一的关键信息的加入(契机),所有信息迅速沟通形成一种创造性精神体的心理现象。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出了大脑产生“顿悟”的独特机制。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灵感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发性,事先难以预料和控制。二是亢奋性,往往伴有激情。三是独创性,一个人产生一个精神的新生命,不可能类同,其异如面。四是短暂性,稍纵即逝。灵感是建立在思维势态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联结力非常神妙、空明、薄弱,正如梦一般难以再现。必须在灵感出现时,快速地记录下来。

(三)灵感信息法。产生灵感要有大量构思活动作前提。在思维的某个不确定阶段,忽然会有一个途径不一的信息出现,于是正在思考的许多有关信息重新组合,产生一个精神有机体。这些信息大致有4种。

1.外界信息。构思者走向外界,但是头脑中仍然有思绪的萦绕,有可能会偶然遇到一个符合自己的思考难题的客观情况,一下子促成了构思整体。最常见的例证是古典物理学家牛顿在花园散步,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 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唐代杜牧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抖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2.思维信息。在苦思冥索中,个人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在苦思冥索中, 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但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 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感情十分真挚,但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周总理,你在那里? 》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论文、 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3.启迪信息。其它广告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郭沫若说他创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点“暗示”,促进“兴趣”。他还坦率地说:“我有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欣赏郭诗, 多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他向歌德、 泰戈尔和惠特曼借鉴摹仿或者说从中提取启迪信息。许多作者还从别的艺术意象中找启迪信息。诗人白居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写出《琵琶行》。杜甫、苏轼等写了很多题画诗。文章摹仿、艺术意象等都能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

4.自由信息。来自于潜意识,是在意识放松控制或者受到麻庳时出现的。如类麻醉品使用后,诗人往往出口成章,下笔千言。睡梦中意识的制约性几近于零,潜意识十分自由,但却仍能生发出符合一定理性的灵感。许多作者都有类似梦中写作的体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梦中忽得佳句,醒后立即记录, 因有客人打扰仅仅写下数十行。但是, 记录下的诗句却成为《忽必烈传》一诗中的精华。西方现化派中的超现实主义特别强调自由信息及其形成的灵感,创作方法主张“自动书写”,认为写作应当是xxx无意识的,xxx是记述梦境和幻觉。

没有灵感时应当深入思索或者动笔反复起草,以引发灵感。

构思外化为提纲

编辑

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文学创作提纲是运用文字和序码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提纲既重要又必要,但是,笔者目力所及却没有见到比较完整而又详实的提纲编写方法。

首先需要谈谈如何对待提纲。文学创作应当编写简要的提纲,但不必严格按照提纲来起草。这种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形象和重点的展现,是心理图表,因而更多的是模糊性和情感性。妥当的办法是,经过构思,写出一个简明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起着观照的作用。仅仅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再参看提纲以便接续思路。托尔斯泰和司汤达都反对创作提纲,但他们却记笔记,写要点。其实,笔记及要点就是提纲。创作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和重点的展现,因而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较为妥当的办法是,创作作品经过深沉的构思,写出一个符合文学特性的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 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在潜意识中的理性化观照作用,只不过这种理性已经消融在感性的运作中,成为直觉,更适宜于意象的创作。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纲,任由情性、意识、感性总之是创造生命去发挥。仅仅在创作遇到巨大阻碍,实在写不下去时,再参看提纲以提起思路。文学史上存在一个人们易于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呆板地坚持理性指导创作尤其是编写详尽提纲的作家, 却没有创作出不重视提纲的作家所能写出的传世作品。相形之下,前者比后者略有逊色。最明显的是老舍和茅盾与鲁迅的比较了。当然,两者的差别,其原因相当复杂,但起草方法的不同不能不是一个因素。可以说,按照提纲写出的作品,往往外在观察成分多,理性强。茅盾对《子夜》创作主导思想的反复说明就是一斑, 他写的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下必然是行不通的。报告文学的写作倒是这样的。而那些没有严格按照提纲、甚至不写提纲而创作的作品,则内在体验成分较多,感性(包含着深广的理性的直觉)更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正是这样。《阿Q正传》的写作,不可能预先编写出提纲来,因为这是编辑索稿、定期连载的压力所促成的起草。鲁迅所说阿Q结局作者未能预定,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阿Q正传》却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及国人心态的观察和分析,更主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内在体验。有人论证,阿Q的性格类似于作者祖父死于科场作弊一案中那个受命向考官行贿的佣人。其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无意执着探讨的因素和情结呢? 创作需要提纲,起草需要摆脱提纲。 贾平凹对待创作提纲的态度值得我们参考。他说:“这本书写作的时间不长,也就三个月吧,但它酝酿的时间却较长。我写过十几个月详细提纲, 被折腾得日夜不宁,但落笔时还是全推翻放弃了。一坐到桌边, 书里的人物自己就活动起来,故事自动发展,情节、场面、对话连翩而出,象水的自然流止,云的自然起落一样。”而一般文章写作都要编写细致的提纲。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初稿。[2]

 解析

编辑

本质

完整地认识“构思”一词,有助于把握构思以及写作(包括文学创作)。构,在这里不仅指结构,而且指整体。思,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包括形象思维、潜意识思维(包涵基因编码程序和生平感知等意识)和灵感思维等的心理活动。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作者作为个体生命独自对文章进行整体性思考,必须依凭观察体验甚至一定计划的基础性条件。构思的目的和成果最明显的是提炼主题意蕴及其表达方式。构思及其成果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修改以及整体写作实践。

构思是独创,只有个体生命才有可能最先萌发创造的意念(决不可能由众人异口同声地发出)。可以说,构思这种心理现象的生命个体化及其模糊性甚而神秘性,是导致人们产生偏见和误解的根源。

更进一步,构思是文学创作及写作过程的核心环节。文学创作及写作应当是一个系统、开放、循环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由触发冲动或者接受任务开始,作者从事调查或者整理材料,进而构思,随后以文字来表现,接着向社会发表,最后接受读者反馈等。最重要的核心的环节是构思。只有构思,是纯粹个体产生的。构思前的阶段为其服务。收集材料往往以材料的性质为转移,材料的客观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材料要为构思打下基础。构思后的阶段由其所生发而来。不管是文字表现还是发表,都是构思的表现和观照。没有构思,写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注定是等而下之的重复或者模仿。构思这一核心作用不容轻视。

其实,一切人类活动都需要构思这一生命的光华。只不过,在其它方面叫法略有差别而已。有的叫意念,显得宽泛模糊。有的叫灵感,只是点出了构思的精华和契机。有的叫创意,限于广告而言。有的叫创思,倒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认可度不高。还有的叫主意、点子、计谋等,显然都有片面性。弄清构思,有利于理解相近意义的概念,更有利于从事创造活动。

特点

简而言之,构思要整体思考文章,创造出抽象思维的成果--主题意蕴(主题是外来词,而在我国古代一直被称为“意”)及其表达方式。它有如下特点:

客观性

这是构思的前提所在,也就是收集材料,不管是从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还是从生活经历中的观察和体验而得到。构思建立在对客观而又全面的材料进行分析的坚实基础之上。

创造性

这是构思的灵魂所在,是最显著的特性。文章写作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文章都是一种或大或小的创造,主导思想或者主题意蕴都不应该与其他文章相同。构思的创造性体现在它的主要成果主题意蕴上。在笔者看来,构思的创造有大中小三级。xxx的创造是原创,这是个性化、独创性都极强的创造。一般的创造是创新,这是在既有主题意蕴上的改造和革新。最简单的创造是新颖,是在形式上或者某些次要方面不同于众。要想构思中灵感泉涌而出,首先要从人生观的根本上着力,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观,还要开发想像力,学习科学新方法。

总体性

这是构思的气魄所在。构思,一是对整个文章进行思考,二是在中国和世界的宏观背景中思考。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逐步进入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灵大宇宙去引爆灵感。

指导性

这是构思的功效所在。构思的作用是对整体文学创作及写作活动起到指导、观照的作用。构思的成果主题意蕴将成为整个活动的核心,并不断现身。

四个特性辩证统一在构思的运作之中。

成果

1.构思最终而又xxx的成果,是得出“思”的结晶—主题意蕴。写作四大要素中材料、语言和结构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主题是作者自己产生的,并且最为重要。然而,主题的认识十分模糊。在专著教材中,主题在构思部分中或者被束之高阁,或者被片面地模糊地称为概念、观念、中心思想、思想内容等。即使在居于世界前列的我国写作理论研究中,主题认识至今还不确切,更未达到操作性的要求。如较为权威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写作》中,主题被定义为:“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注4)这一认识泛泛而谈,对于把握主题没有多少帮助。这就需要重新分析认识主题意蕴。

应当从本质出发来认识主题意蕴。主题认识应是从其本质属性--抽象性出发的:它是一个作为文章中心的对于文章对象的认识判断。所有文章的主题都是这样。主题的抽象性更表现在它的具体表达形式是一个判断句:一个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也可以单独省略)的句子。意蕴则是在文学创作中首先确立的核心,比起单纯的主题来说要复杂得多,可以简要地说是“主题+副主题+审美意向”,往往呈现为一个复句。如《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是:特定个体生命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以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而《西游记》的主题意蕴则是:追求超越、自由、自尊的人生大道以及不能实现这种追求的迷惘。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意蕴的高低也决定着文章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不谈作者自身修养的提高问题,仅就主题意蕴本身的提炼简要一谈。

主题意蕴可以有五个层次。(1)客观真实层次。主题意蕴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准确反映了作品中心内容如形象、情节的本质真实和客观特色。(2)时代特色层次。时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新颖性和先进性。作者要力求站在时代前列,以新的思想认识作为写作主导思想形成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思想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写作主导思想当然也随之变化提高。这一点,指的是写作主导思想的共性基础。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爱情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在《诗经》所代表的民歌中,爱情的认识是朴素的,两情相悦。在《西厢记》中,男女青年则在封建门弟观念的束缚中挣扎突围,一见钟情终于抵挡不住世俗压力。而在《三国演义》中,男女之情完全被封建政治理性所埋没。在《水浒传中》,男女之情又走向一段倒退的曲折之路,被正统封建理学观念有意识地排斥、无意识地扭曲。在《金瓶梅》中,男女之情沉浸在肉欲的无止境满足中。而在《红楼梦》中,男女之情终于有了共同的个性追求的语言基础,但是却偏于精神的超脱。每一个作者都应该以本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结合文章对象,形成写作主导思想,最终提炼出自己的主题意蕴。(3)文化色彩层次。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尤其是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主题意蕴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4)哲理意味层次。哲理简单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xxx性的理趣。具有哲理意味的主题意蕴给人启迪,发人深省。(5)审美生命层次。美,其实是具有自由创造本质的个体生命。主题意蕴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

2.构思的成果又包括主题意蕴的表达形式。大概有两种。

1.结构方式。表达构思的意,常常需要一个好的结构方式,更准确地说是整体内容。不过,结构要服务于主题意蕴。高明、巧妙的结构,属于构思的责任和内容,常常靠灵感的促发。

整体内容的结构,最突出的是社会生活的客体内容:人物、事件、环境、景观及其所存在的客观的逻辑联系。构思的目的在于使它们成为新的艺术生命的组成部分。大体有几个方面:一是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建立。人物的命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作品的规模、层次和构架。二是事件与矛盾冲突的展开。三是环境和环境的设置。三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综合进行的。

2.表达手法。选择并组合最巧妙的表现手法,更好地表达主题意蕴。大则如方法流派的选择,小则如好的开头使接受者更加兴趣盎然,如正文中间结构巧妙精美,如修辞等。

总之,构思要创造出主题意蕴及其表达方式。

形成要素

编辑

构思之所以成为构思,是因为它必须拥有灵感的核心。正因为有了灵感,才有了构思的模糊性以至神秘性--有了构思的个体生命特性。灵感是构思的精华。这就必须解析最不容易理性认知的灵感。

区分

构思是总体性思维过程,而灵感只是其中的现象,二者首先有一个大和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构思的时间一般要长得多,甚至成年累月,而所有灵感都只是一刹那的事情。构思在抽象思维即意识的主导下进行,而灵感是非理性的。构思更多技术操作性,是人工,而灵感是偶然发生的,是天然。不过,在构思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产生灵感。

灵感本质

灵感,英语为“inspiration”(原意是“神的气息”),而在我国古代却称为“兴会”、“机遇”、“感兴”、“灵机”、“神遇”和“顿悟”等。灵感,是高级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精神生命现象。如果一定要解析它,只好清晰但却机械地说:它是在人脑意识层面积聚大量信息并有潜意识中隐信息随时涌出的可能之后(前提),往往在巨大的情绪高涨的推动下,或者在理性约束力xxx减少的情况下(状况),由于一个途径不一的关键信息的加入(契机),所有信息迅速沟通形成一种创造性精神体的心理现象。美国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出了大脑产生“顿悟”的独特机制。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

灵感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发性,事先难以预料和控制。二是亢奋性,往往伴有激情。三是独创性,一个人产生一个精神的新生命,不可能类同,其异如面。四是短暂性,稍纵即逝。灵感是建立在思维势态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联结力非常神妙、空明、薄弱,正如梦一般难以再现。必须在灵感出现时,快速地记录下来。

灵感信息

产生灵感要有大量构思活动作前提。在思维的某个不确定阶段,忽然会有一个途径不一的信息出现,于是正在思考的许多有关信息重新组合,产生一个精神有机体。这些信息大致有4种。

外界信息

构思者走向外界,但是头脑中仍然有思绪的萦绕,有可能会偶然遇到一个符合自己的思考难题的客观情况,一下子促成了构思整体。最常见的例证是古典物理学家牛顿在花园中散步,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 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唐代杜牧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抖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思维信息

在苦思冥索中,个人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在苦思冥索中, 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但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 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感情十分真挚,但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周总理,你在那里? 》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论文、 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启迪信息

其它广告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郭沫若说他创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点“暗示”,促进“兴趣”。他还坦率地说:“我有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欣赏郭诗, 多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他向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借鉴摹仿或者说从中提取启迪信息。许多作者还从别的艺术意象中找启迪信息。诗人白居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写出《琵琶行》。杜甫、苏轼等写了很多题画诗。文章摹仿、艺术意象等都能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

自由信息

来自于潜意识,是在意识放松控制或者受到麻庳时出现的。如酒类麻醉品使用后,诗人往往出口成章,下笔千言。睡梦中意识的制约性几近于零,潜意识十分自由,但却仍能生发出符合一定理性的灵感。许多作者都有类似梦中写作的体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梦中忽得佳句,醒后立即记录, 因有客人打扰仅仅写下数十行。但是, 记录下的诗句却成为《忽必烈传》一诗中的精华。西方现化派中的超现实主义特别强调自由信息及其形成的灵感,创作方法主张“自动书写”,认为写作应当是xxx无意识的,xxx是记述梦境和幻觉。

没有灵感时应当深入思索或者动笔反复起草,以引发灵感。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3273/

(12)
词条目录
  1.  读音
  2. 笔画
  3. 英翻译
  4. 字词意思
  5. 概述
  6. 理论发展到了系统分析“神思”的阶段
  7. 准确地系统地解析构思
  8. (一)构思本质
  9. (二)构思特点
  10. (三)构思成果
  11. 构思一定要出现高潮、达到高峰--产生精华灵感
  12. 构思外化为提纲
  13.  解析
  14. 本质
  15. 特点
  16. 客观性
  17. 创造性
  18. 总体性
  19. 指导性
  20. 成果
  21. 形成要素
  22. 区分
  23. 灵感本质
  24. 灵感信息
  25. 外界信息
  26. 思维信息
  27. 启迪信息
  28. 自由信息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