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位于美丽的羊城广州,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创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学校有广州三元里、大学城2个校区,占地1377亩,建筑78万多平方米,设备总值4.9亿元,拥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大型室内文体活动场所,下设国际学院、xxx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等二级学院15个,以及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脾胃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青蒿研究中心、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东莞数理工程研究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中医药医学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中心、院)。
截至2014年,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国医大师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2人,正高职称408人、副高职称594人、博士生导师242人、硕士生导师1125人(导师含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xxx教学团队2个。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8人。
历史沿革
广州中医药大学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成立,是中国最早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举行开学典礼。
1933年,在学校对面建了附属广东中医院,供教师临床及学生实习之用。
194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52年,广东省中医学校成立,依托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办学。
1953年,停止招生。
教学楼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在广州成立。同年开始招生,学校从全省各地征调及聘任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担任教师。
1957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三元里择地,新建校址。
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校名改为广东中医学院。
结束后,学校恢复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名称。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之一。
1992年,中国自然研究会与《医学与哲学》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首届全国医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上发表了曾邦哲(曾杰)国际上xxx篇论系统医学(药学)概念、模型与原理的学术论文。
1995年学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校新校区2002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开展非医攻博(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
2003年,在抗击的战斗中,学校一附院、二附院被评为广东省抗先进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附院实现了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二附院两位女专家受聘到协助治疗,这是xxx次在公立医院使用中医药。
2004年,学校主体进入大学城。
2005年,学校首次承担973计划项目,邓铁涛教授出任首席科学家。
科研 研究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截至2014年,学校已建成5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建成了5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和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拥有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19个(含4个合作)。4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23个部省及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其他校级研究机构10个。
学校下设14个院部等教学单位;其中包括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合办的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的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下设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合办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实验室名称
立项部门
负责人
验收时间
国家中药现代化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
赖小平
2002年
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GLP)研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国)
王宁生
2001年
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GCP)研究中心
赖世隆
2001年
国家中药材种植栽培示范化研究示范(GAP)
徐鸿华
2002年
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
教育部
陈英华
2001年批准
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
陈蔚文
2007年
中药药理实验室(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郑广娟
2009年批准
中药药理(消化)实验室(实验室)
陈蔚文
原虫与病毒实验室(实验室)
符林春
中药制剂实验室(实验室)
丘小惠
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
韩凌
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
方永奇
免疫实验室(实验室)
王培训
中药化学实验室(实验室)(新)
赖小平
中药药理(药效评价)实验室(实验室)(新)
吴清和
曾星
核医学实验室(二级实验室)
陈芝喜
2004年批准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一院)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张惠臣
1999年批准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二院)
赖世隆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粤海医院)
符林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
赖世隆
2000年批准
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罗云坚
1999年批准
新药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
王宁生
新药临床实验研究中心
赖世隆
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
黄培新
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合作)
王宁生
2000年批准
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合作)
赖小平
2001年批准
邹移海
广东省中医治法与中药创制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0年批准
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郭姣
2011年批准
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
赖小平
2006年批准
中医疑难病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
林培政
2001年批准
中药资源科学
广东省教育厅
陈蔚文
2005年批准
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
王宁生
2006年批准,20111年1月验收,达标
中医病机与治法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批准
中医女性生殖调节与安全性研究
广东省教育厅
罗颂平
2010年批准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国家 新药(中药)临床试验中心(GCP)、国家新药(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GLP)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材 规范化种植研究(GAP)。
国家中成药工程中心、DME国家 培训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3个)、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 革、中医药防治热带病实验室、临床流行病学应用实验室、中医急症实验室、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2个) 、全国髋关节经医疗中心、全国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中医乳腺病医疗中心广州分中心、广东省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中医证候实验室、条例辟为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疑难病症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GLP药理毒理实验室、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中药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中游有效性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
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脾胃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青蒿研究中心、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东莞数理工程研究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中医药医学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中心、院)。
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8月底,图书馆藏书140多万册,累积馆藏纸本资源总量达147万册,外文书刊41490册,中文期刊1361种,外文期刊13种,学位论文31168册,随书光盘33050片。电子图书180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99万种,名师讲坛视频资源5300集,系列数据库30余种90余个子库,其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数据库28种,含全文型数据库15种,文摘型数据库7种,事实型数据库3种,综合类数据库11种,医药类数据库17种,中文数据库18种,外文数据库共有13种。藏书主要以生物医学特别是中医药学文献为主,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图书馆重视中医古籍的和管理工作,2011年获准成为xxx批省级古籍重点单位。馆藏有普本中医古籍2,082部计10,356册,善本195部计1,426册,其中不乏珍贵稀少的书种和版本:《汪石山医书八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7部明清善本入选广东省xxx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有《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个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
学术
学校于2000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二等,是xxx能在一年中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二等的中医院校。
2006至2010年的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600多项,科研总经费2.1亿元。其中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名列前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及广东省科技进步30项,广州市科技进步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励17项,申请专利46项,专利授权1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2004年,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2005年,学校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单位,是全国但此重任的3家中医院校之一。2005年,学校首次成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主持单位。2005年,学校抗疟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是同年全国中医药院校中xxx的获。在脾胃研究,疟疾研究,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皮肤病、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症、重症肌无力、儿童弱智等疑难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南药栽培与开发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青蒿素抗疟系列研究居国际xxx水平,已研制与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2个,其中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WHO列入国际疟疾风险基金资助项目,拟作为一线抗疟药向全球推荐。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合作研制DC疫苗治疗猴艾滋病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截至2014年,学校主持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经费3.5亿多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下设二级学院15个。有本科专业15个。
广州中医药大学院院系
序号
院系名称
序号
院系名称
1
(xxx附属医院)
2
(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第三附属医院)
4
5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
6
7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8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9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10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11
12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3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14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1
中医学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医学临床方向广东省名牌专业
2
医学临床
医学临床专业七年制医结合临床方向广东省名牌专业
3
中医学
中医学专业(临床方向)五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4
医临床医学
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
5
中医学
中医学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五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6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7
康复治疗学专业四年制
8
制药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四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9
中药学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10
药学
药学专业四年制
11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专业四年制
12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四年制
13
护理学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
14
英语(医药方向)
英语专业(医药方向)四年制
15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直属附属医院 1 xxx附属医院 2 第二附属医院 3 第三附属医院 4 附属粤海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国医大师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2人,正高职称408人、副高职称594人、博士生导师242人、硕士生导师1125人(导师含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xxx教学团队2个。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8人。
国家教学名师(1人)
陈群
全国模范教师(2人)
徐鸿华、李赛美
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
罗颂平、区永欣
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
李素荷
终身教授(3人)
邓铁涛、欧明、王建华
首席教授(21人)
王宁生、陈蔚文、李国桥、陈纪藩、陈镜合、靳瑞、赖世隆、李锐、连至诚、梁颂名、刘茂才、罗荣敬、彭胜权、区永欣、王培训、熊曼琪、徐鸿华、禤国维、袁浩、周岱翰、丘和明
冼绍祥、黄慧玲
学科建设
2006至2010年,学校十五期间新增3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部(局)级重点学科;还有8个学科再次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学校景色
截至2014年,学校有4个xxx重点学科;7个部(局)级重点学科; 8个省级重点学科。已建成中医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2个二级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
学校学科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蝉联该学科xxx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xxx重点学科(4个)
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和中医妇科学
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
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制药学、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中医内科消化学科、中医外科皮肤 学科、中医妇科学
省级重点学科(8个)
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医结合基础、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xxx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名牌专业4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开设本科专业18个。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xxx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附属医院26所(直属4所、非直属医院21所,合作医院1所),病床总数达15000多张,直属附院拥有全国专科医疗中心6个、省级专科专病医疗中心8个、部局级专科专病研究实验室3个。有教学医院21间、实习医院35间、药学实习38个,其它教学12个。
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国 家 级 精 品 课 程
2008年度
◆[温病学]
2007年度
◆[伤寒论]
2005年度
◆[中医妇科学]
省 级 精 品 课 程
2009年度
◆ [方剂学]
◆[医结合妇科学]
◆ [思想与法律基础]
(省优质课程)
2008年度
◆ [金匮要略]
2007年度
◆[温病学]
◆[中医急诊学]
◆ [中医眼科学]
2006年度
◆ [医结合外科]
◆[内经]
◆[中医伤科学]
2005年度
◆[伤寒论]
◆ [中医妇科学]
2004年度
◆[针灸学]
2003年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基础理论]
对外交流
学校与1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校友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
学校办学,2009年成为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体(个人),是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学校牵头举办穗台港澳中医药信息和泛珠三角区域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建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入选全国科普。
文化传统 校徽
由“G”和“中”字为基本元素组成,英文“G”代表“广州”的首字母,草书“中”字代表中国、中医,表现中医药文化人文底蕴;“中”字又像灯笼,象征平安。整体符号“@”表达了广州中医药大学融入世界、世界的现代化。在这个标志中,红色代表热情和友善,蓝色代表智慧和科技,并与学校建筑色彩相呼应。校名中文字取自书法家麦华三手书,英文字选用黑体,整体设计充分彰显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锐意进取的时代。[3]
校歌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歌》
歌词:
中华文化熠千秋
学术研求,岐黄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竞风流!
师先哲,启新猷,
晦明风雨共潜修!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同心写春秋!
玉函金匮,光耀满寰球![3]
大学
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
校训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厚德来源于《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于世,要经历许多,曲折。对待、对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的胸襟。土,为之本,的生长是以土为基,从《易经》原文可见,为人端正,品格的人是通过个人的魅力与人相处的。
从校训引用本词可见,学校的首要教育目的是同学的道理,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理解人活于世的目的。学医之人,对待病患要如同自己家人一般,不能根据患者年幼、美丑、等因素而影响为医之道。任何一位病患都是需要帮助的。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博学是基础,是一切发现、发明的源泉。
博学,要求学者通过各种渠道获求知识。向智者学,向年学,向专学。学百家之长,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学。古今著名的医家几人不是博览群书,遍访名医而建立其认识、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说文》:诚,信也。诚实守信是每位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校训专门提出,说明诚在行医治病中的重要意义。精诚,是为人处世的感受,也是对的要求。医生,是病人托付性命的人,更需要为人真诚的品性。
济世是厚德、博学、精诚:的最终归宿,也是医者最终追求。救世即济助。《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指出广泛的救助,才可称其为济世。
校训厚德博学,精诚济世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对中医生提出的要求,更是追求的目标。为人解除痛苦是为医之人的价值体现。医者,艺也。医,即是一门技术学问,还是一门包罗诸多内容的艺术集合体。唯有德才兼备,心灵诚实的人才可为医,为保持医生职业的荣誉和的传统而奋斗。[2]
现任领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领导
姓名
职责
党委
陈英华
党委副
王省良
校长
张建华
党委副,纪委
孙晓生
副校长
陈蔚文
副校长
刘晟
副校长
刘小虹
副校长
许能贵
副校长
潘华峰
副校长
信息来源
知名校友 姓名 职称 朱拉伊
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刘仕昌[4]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xxx附属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著名中医温病学专家。 王锐旭 90后CEO,开发了“兼职猫”APP产品。 李国桥[5] 疟疾防治专家,获拉斯克提名 特色专业高考派 中医学专业详情>>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医学临床方向广东省名牌专业。授予本科毕业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医学临床专业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诊治技能,掌握必要的现代科研方法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的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能力。本专业xxx学年在中山大学学习,最后两年按硕士研究生规格培养,重在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广东省考生选考科目:化学、物理、生物(招收理科)
针灸推拿学专业专业详情>>
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基本知识、诊疗技能及西医基础知识,正确应用中医、针灸、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辨证施治和重症处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后,第四学年可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需要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学生可选择针灸推拿学专业方向,也可选择中医美容方向或医结合康复方向。中医美容方向要求掌握针灸、推拿、方药、食疗等知识,利用中医学方疗临床上日益增多的损美性疾病、美容问题、保健养生等。医结合康复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康复的,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和常见疾病的医康复评定、康复方法。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腧穴学、刺法灸、针灸治疗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广东省考生选考科目:化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文理兼招)
词条图册 校园风景(1张)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