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insula),是一个历史和地理上的名词,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详细的范围依照定义不同有许多种说法。巴尔干一词是由土耳其语的“山脉”一词派生出来的。
巴尔干半岛的由来
编辑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公元4到7世纪,匈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从19世纪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帝国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xxx,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主要xxx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xxx,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xxx。xxx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xxx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xxx。一战后,半岛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帝国主义再次争夺激烈,该地区一直矛盾重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二战后期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的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即雅尔塔体系。战后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海军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尔湾;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发罗拉;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布尔加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空军基地有: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托尔布欣;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1999年,因科索沃问题引发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2007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独立,美英等国予以承认。使得半岛的不安全因素xxx增加。
地理环境
编辑位置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南欧东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地中海的一个海湾)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积约50.5万平方千米。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地形
巴尔干半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东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与欧洲大陆相接处十分宽阔,没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半岛总面积50万平方千米,包括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四国全部,前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罗马尼亚、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领土。在土耳其语中,“巴尔干”即多山之意。半岛上山脉主要属于阿尔卑斯山的支脉,仅北部和东部有平原、低地。西岸南岸属地中海气候,内陆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有森林、煤、铜、石油等资源。巴尔干半岛大部为山地(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主要山脉有:西部沿海的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纵贯半岛,主峰耶泽尔察(在阿尔巴尼亚北部)海拔2693米;东北部的巴尔干山脉,横亘保加利亚全境,主峰博特夫,海拔2376米;南部的罗多彼山脉,沿爱琴海岸呈东西走向,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是半岛的最高峰。多山间盆地,巴尔干山以南有马里查河盆地、登萨河盆地。东北部为多瑙河下游平原。半岛地表切割强烈,形成一些谷地,交通干线多沿谷地通过。从中欧来的铁路沿摩拉瓦河和瓦尔达尔河谷直通塞萨洛尼基,沿马里查河通伊斯坦布尔。除多瑙河和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大多短小,水流湍急。海岸线异常曲折,长达9300公里,多良港。主要城市有贝尔格莱德、索非亚、雅典、伊斯坦布尔、地拉那等。
气候
南部和沿海为地中海型气候,北部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西部约1000~1500毫米,东部1000毫米以下,南部500毫米以下。平均气温:1月南部11℃,北部-2℃(山区低于-5℃);7月南部26℃,北部22℃。有辽阔的森林和牧场。
主要民族
编辑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民族包括:罗马尼亚人(约1940万)希腊人(约1030万)土耳其人(约1000万)塞尔维亚人(约900万)保加利亚人(约670万)阿尔巴尼亚人(约580万)克罗地亚人(约470万)波斯尼亚人(约400万)斯洛文尼亚人(约180万)马其顿人(约210万)黑山人(约50万)其他(罗姆人、犹太人等)。
相关国家
编辑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希腊,土耳其在欧洲的部分位于巴尔干半岛上。
酿酒文化
编辑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以葡萄酒酿造为主题的壁画,更是屡见不鲜。现今葡萄酒产地最集中的欧洲,其酿酒文化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葡萄酒不仅满足了欧洲人的味蕾,同时更伴随着庞大的商机与财富。而法国又为欧洲产酒国家之首,欧盟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5年间法国的葡萄酒年平均产量,约为5.5亿公升,产值达32亿美元。
同属葡萄酒生国的的欧洲巴尔干半岛,便缴不出那么亮丽的成绩单。经过前南斯拉夫长期的共产统治,葡萄酒的生产陷入僵化,同时技术过于老旧,让这个总产量有4.5亿公升的地区,年产值仅2.2亿美元,只有法国年产值的6.87%。就天然条件而言,从西边的波斯尼亚的赫塞哥维纳,到西边东边的马其顿,阿尔干半岛的夏天炎热而干燥,充足的日照,遍布的多岩石斜坡地形,是种植葡萄及开设酒厂的理想条件。马其顿是巴尔干半岛的主要产酒国之一,从首都史可普列往南开九十分钟,就会到达该国葡萄酒工业的重镇Kavardaci,是马其顿xxx酒厂TIKVES的故乡。然而,在共产主义政府的执政下,Kavardaci的葡萄酒生产被政府抑制,反而成为重要的共产钢厂基地,被荒烟漫草的广大空地包围,市街充斥着工资低廉的劳工。巴尔干半岛为前南斯拉夫的领土,在1990年代初期先后独立,TIKVES和其它巴尔干半岛的酒商,积极寻求复兴酒业的方法,希望藉由葡萄酒质量上的努力,获得认证跟比赛奖项为目的,打响巴尔干半岛葡萄酒的名号。然而,过去15年频仍的xxx问题与种族冲突,成为葡萄酒厂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位于塞拉耶佛的HepokLjubuski酒厂负责人BrunoSaric表示,近半世纪以来,巴尔干地区不只必须面对xxx带来的损害,同时也经历共产主义社会转型的阵痛,这都是造成葡萄酒酿造走回头路的因素。私有化后让原本共产集合的大葡萄园,划分成数百个区块,这些小酒商习于制造廉价散装酒,难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刁的味蕾,并且支付短期帐款所带来的获利压力,将不利于长期的市场营销计划。巴尔干半岛xxx带来的贻害仍在,许多生产者在1990年代的xxx中,失去了葡萄园,如1992-1995年波斯尼亚损失了近40%的葡萄园面积,克罗埃西亚的葡萄种植地更是地雷密布,失去农作价值。M6投资计划的成员,2004年开始指导巴尔干半岛大小酒厂的营运,计划预算达1400万美元,资金由马期顿知名啤酒品牌Skopje提供,企图提升该地区葡萄酒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对于这些酒厂而言,M6团队就是童话故事白骑士的化身,为复兴之路带来一线曙光。Tikves也是M6计划的受惠者,出口部门经理MilanIvanovski自豪地指着数个酿造槽,为了制造出优质葡萄酒,每个槽的建造经费达26万美元,简直是奔驰级的规格。Tikves总经理SasoVelkov表示,多年来Tikves生产中价位葡萄酒,大部分被销往德国做基底酒,M6计划接手后,Tikves将销售目标转往高价市场,过去的生产比率为便宜的散装酒占65%,较高级的瓶装酒35%,只生产2种等级的优质葡萄酒,同时将产量从5500万公升降至3500万公升,2006年的总销售金额成长了10%。两年前Hepok被澳洲HypoGroupAlpeAdria买下后,也同样积极朝高阶葡萄酒厂迈进,共投入500万美元的改善资金,Saric希望2007年还能再有一百万美元的资金投入,用来种植新品种葡萄树,全面取代老葡萄树,并且扩大栽种面积至150公顷,虽然至少会丧失一年的产能,却对长期产能的提升极有帮助。小酒厂无法支付庞大的改造费用,他们采取规模较小的改变措施,同时寻求国际组织的援助,如美国国际开发署、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欧洲重建总局等。葡萄酒作家和观光业者BrittKarlsson认为,克罗埃西亚小酒厂开始经营观光,带来不错的额外收益。同时酒厂无须急着扩厂冲产量,应该把专注于葡萄酒质量的改善上,提高产量也许能赚钱,但绝对不是出色酒厂的必要条件。Karlsson认为这是场需要远见的xxx,巴尔干半岛酒厂xxx的挑战在于国际贸易与影响力的缺乏,酒厂需要加强对于外国市场的了解,并且导入现代化的酿酒技术。经过巴尔干半岛众酒厂数年来的努力,终于结出些许甜美果实,Tikves击出漂亮一击,接到俄罗斯政府三十万瓶的大订单,与其它名酒并列于克林姆林宫酒窖中,xxx拉高Tikves葡萄酒的位阶与知名度。巴尔干酒厂要求葡萄酒质重于量的方针,值得学习,大量生产低利润农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萨拉热窝事件
编辑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复杂、多事的地区,素有“火药库”之称。在这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棘手的问题既相互影响,盘根错节,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在这之中,南斯拉夫地区更是矛盾与冲突最为集中和激烈的区域。又因为巴尔干地区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欧洲各大国出于私利,一向关注这里的动态和变化,并积极插足各种矛盾与冲突。例如,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原本是一场在欧洲常见的暗杀事件,起初,人们并没有对此感到有什么异常,但在事后的一个多星期后,欧洲列强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场沸沸扬扬的“七月外交危机”,进而又因此引发起xxx次世界大战。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现南斯拉夫境内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克尔特人。6世纪,斯拉夫人的一支开始突破拜占廷帝国的多瑙河防线,侵袭巴尔干半岛。7世纪,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下来,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为一体,统称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部落为了争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后同拜占廷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进行了接连不断的xxx,曾建立起中世纪国家组织。但是,由于无力抵御邻国的扩张侵袭,这些国家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部和东部,中古时期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曾在这一地区建立过奴隶社会。7世纪后半期,一支古保加利亚人进入今保加利亚东北部。在反对拜占廷帝国的共同斗争中,古保加利亚人和定居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结盟,并于公元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后古保加利亚人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成为斯拉夫国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亚这个名称。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独立从14世纪到16世纪,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从亚洲西部出发,征服了巴尔干半岛,消灭了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国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建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军事封建统治。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这里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统治,取得了独立。不久,兴起于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大的南方斯拉夫人的国家。《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时,俄国以南方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尔干事务,使那里的矛盾更加激化;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同盟条约》首先缔结。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也表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意图,从它的首都柏林开始,过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到达亚洲的巴格达。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国也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xxx的火药库。巴尔干半岛国家分别被拖入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巴尔干半岛国家先后建立起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着巴尔干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复杂,人数在50万以上的民族有8个,xxx的塞尔维亚族只占人口的36%。这8个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xxx次世界大战后,8个民族虽然统一进一个王国里,但由于这个王国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民族关系相当紧张。铁托执政时期,在南斯拉夫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认,国家实行联邦制。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有权威的领袖,许多原来被掩盖的民族问题开始表面化。19世纪末巴尔干半岛之所以成为火药桶,是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首先,土耳其海峡位于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对于俄国来说,土耳其海峡是俄国南部重要的生命线,如果土耳其海峡被敌对国封闭,俄国南部的对外联系将被断绝,黑海舰队将成为瓮中之鳖。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俄国来说至关重要。巴尔干北部的奥匈帝国日益衰败,面对北方的德国、西边的法国、东面的俄国,奥匈帝国无力与任何一个国家对抗。它的发展只能往南方,将巴尔干半岛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次进行最后的挣扎;而俄国势力的入侵会让原本就比较示弱的奥匈帝国受到敌对国的三面夹击(东边、南边俄国,西边法国),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这个帝国来说也是生死攸[yōu]关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成分复杂,加上其原来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更加没落,为两大集团在巴尔干的争夺提供了便利。两国通过扶植和吞并巴尔干各小国来达到其控制巴尔干的目的,巴尔干也成为欧洲矛盾之一,一战便因为巴尔干问题开战了。索非亚教堂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次中央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有70年历史的南共联盟不解自散。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涌现了大约300个政党,各政党几乎无一例外地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公民投票后,于1991年6月25日同时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南联邦议会和政府为此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斯、克两共和国单方面的独立决定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战乱不已。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原则上取得一致意见,决定组成一个“保持南斯拉夫连续性的共同国家”。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举行会议,通过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宪法,宣告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成立。然而,就在克罗地亚战乱刚告平息之际,波黑共和国又发生了战乱。这是一场规模更大、更加激烈而残酷的混战。波黑是一个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国,境内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约150万人,占人口31.3%,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约80万人,占17.7%,xxx的民族集团是穆斯林族,约200万人,占人口的43.7%,穆斯林族原本也是塞尔维亚人,但在奥斯曼帝国时被迫改宗伊斯兰教,他们在风俗习惯上与塞尔维亚已大不相同,政治上也有不少矛盾。在冲突中,塞尔维亚族由于得到南人民军的支持,在武器装备、作战经验与兵力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一直掌握着xxx的主动权。前南斯拉夫战乱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据估计,到1992年10月,滞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难民达180余万,其中克罗地亚和波黑两共和国难民已分别占两国人口的总数1/4。另外,还有40余万前南斯拉夫的难民涌向邻近的欧洲国家,给这些欧洲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波黑战乱愈演愈烈,国际社会调停的重点又转到波黑冲突上。1992年,欧共体和联合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原则决议,南冲突各方举行了多次会谈,但均无结果。巴尔干同盟1996年美国介入波黑xxx,只是初试锋芒;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大动干戈。从本质上分析,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美国朝野两界谋求建立以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成为主流。美国的世界战略渐渐呈现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攻势。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1世纪头10年间就在欧洲经济始终低迷,前苏东地区经济一蹶不振,东亚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进入结构性调整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重创,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普遍疲弱,而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连续9年的高增长,其强劲发展的势头至今未现衰迹。美国的这种发展不仅继续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而且拉开了其与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是在此基础上,美国得以在20世纪末在世界格局中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地位。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既已轮廓初现,而无论是在波黑还是科索沃,尽管军事介入都是以北约的名义实施的,但事实证明,冷战以后欧洲政治家们所一直致力的“欧洲的事由欧洲人来做”的政治目标,已被美国在北约组织中无可置疑的政治—军事领导地位所粉碎。在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中,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传统机制被搁置一旁,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将随时可将其军事行动实施于北约政治空间之外任何他们认为适宜的地方。此次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的所做所为,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有组织的国际犯罪、大规模践踏人权的最新纪录,可却被冠冕堂皇地标榜为保护人权和制止所谓种族清洗。美国将藉科索沃危机为契机,试图重新调整与各大国和各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以确立自己在新世纪中的领导地位。在20世纪末,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是趋势与潮流,但在巴尔干并没有出现缓和与缓解的迹象,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断恶化,新的冲突则又在发生,不利于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使这里的局势仍处恶性循环中。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xxx。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土宣战,xxx次巴尔干xxx爆发。xxx结束,奥斯曼帝国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xxx次巴尔干xxx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xxx。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58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