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生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匿名用户” 建档。
  人物简历   1916年6月12日生于省市。   1941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被分配前往贵阳市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为一名抗日救亡医疗工作者。  1944年,加入印度战区的远征军,在美军43流动手术队当外科医师。   1946年赴美国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学。   1948年任国防医学院副教授。  1951年12月,奔赴朝鲜战场...

  人物简历

  1916年6月12日生于省市。

  

1941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被分配前往贵阳市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为一名xxx救亡医疗工作者。

  1944年,加入印度战区的远征军,在美军43流动手术队当外科医师。

  

1946年赴美国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学。

  

1948年任国防医学院副教授。

  1951年12月,奔赴朝鲜战场,任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副大队长兼颌面外科中队队长。

  

1952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1955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张涤生1958年,参加抢救罕见大面积烧伤病人邱康财成功,受到卫生部表彰,在中国整复外科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1961年,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成立整形外科。

  1966调任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

  

1977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1982年,张涤生应邀赴美访问。

  1989年,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

  2002年,第三届世界美容科学术会议。

  2003年,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会议。

   任职

张涤生

  工作经历

  

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顾问,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和美国整形外科学报(中国专号)特邀主编,欧洲整形外科编委,国际淋巴学会会员等职.

   人物生平

张涤生张涤生的父亲是银行的会计,母亲是家庭妇女。他童年时代随父亲颠沛。那时军阀混战,。他父亲时常失业,为谋生计,不得不带领全家到处奔走,先后驻、停、转天津。最后回到无锡老家定居。他在那里念完了初中和高中。

  经历十数年的奔波生活,父亲亲眼目睹了饿殍遍野的悲象,心情压抑。时时告戒张涤生要爱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初中时代,他的国文教师是严济宽先生,严济宽先生教学方法严谨,语文知识丰富。他还向学生道理,并介绍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如鲁迅的《呐喊》、《彷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的》,屠格涅夫的《前夜》和高尔基的《母亲》等等。这不仅培养了张涤生的文学,更重要的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崇尚真理、向往进步的种子。父亲以及严先生的长期熏陶,使张涤生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和掌握一项专业技术,做一个有学问、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张涤生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家处于存亡之秋,许多青年知识纷纷直上街头,进行反对投降,要求抵抗日本侵略的宣传活动,那时张涤生年仅十三四岁,也举着旗帜、口号,加入宣传队伍。

  1932年9月,张涤生就读于私立无锡中学,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1935年张涤生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他在xxx救亡的推动下,积极参加南京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西迁到成都华西坝,他继续投身于xxx救亡运动,担任华西坝学生xxx救亡团的主要xxx之一。他又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在临近毕业时他渴望到延安去,但由于的层层,他终未能遂愿。

  

1941年大学毕业后,张涤生被分配到贵阳,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医师,从事治疗抗战伤员达3年之久。他注意到许多伤员的生命虽然得到,但为创伤造成的外貌畸形以及功能障碍所苦。因此,他对整形外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师从中国外科老前辈张先林教授,学习整形外科技术。从此他的医学生涯有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他于1944年秋到达印(度)缅(甸)战区,参加美军第43战地流动手术组,在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射程内抢救从前线送来的伤员。4年多的战时救治工作,既了他勇敢无畏、的意志,又奠定了他创伤外科基础。

  

1946年夏,张涤生获得赴美国公费留学的机会。抵美后进入宾夕凡尼亚大学医学研究院,随美国张涤生整形外科权威艾维(RobertH.Ivy)教授学习。

  1948年春,他学成回国。不久便在上海参加美国教授来华举办的xxx届整形外科班。他即是,又是教员。这个班可说是中国整形外科医学的萌

  1949年初他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3年后升任教授。

  1950年冬,他参加上海市xxx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任副大队长之职。由于xxx和地理的,烧伤和冻伤战士甚多。在他的和努力下成立了一个烧伤整形中心,总部设在。

  这是中国xxx个烧伤整形组织,他为此获得抗美援朝后勤卫生部三等。

  1956年7月,张涤生任上海广慈医院(现名瑞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1964年他担任整形外科主任。

  1966年1月随科迁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1966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

  1978年8月,出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兼整复外科主任(后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顾问),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后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张涤生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还具有的医德,经常帮助因伤毁容及四肢残缺以致极度忧郁的患者立信心。

  现受聘上海华美医疗美容医院名誉院长

   所获项

  张涤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1项、卫生部重大科技(甲级1项、乙级3项)4项、上海市科技进步6项(二等2项、三等4项)、上海市医结合一项。

  1986年在意大利布雷西亚(Brescia)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显微外科大会上,他和意大利、美国、4个国家的4位专家受到大会的提名表扬,并由布雷西亚市长各授予布雷西亚市徽一枚。

  在大会结束时,他被推选为1989年在中上海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大会。

  1982年后他还担任下述国际学术团体的职务: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通讯院士、美国整形外科学报特邀主编、欧洲整形外科编委、国际淋巴学会会员等。

  1958年,参加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的抢救工作,创造了世界上医治大面积烧伤史的奇迹,获中央卫生部二等。

  1976年张涤生教授成功地矫治了我国xxx例眶距增宽症,从而使我国的颅面外科跻身于国际前列,并获得1994年上海市科技一等,卫生部二等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

   相关经历

他先后出访过泰国、印度、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参加过20余次国际会议,作过40余次学术报告。1979年在印度举行的亚非手外科大会上,他论文《手部晚期烧伤畸形507例分析和8点方法改进》;

  1981年赴参加国际第六届显微外科大会,论文《中国显微外科的进展》、《应用肠段移植再造食管缺损》等;

  

1982年应美国整形外科教育基金会的邀请,在夏威夷作了一小时题为《中国整复外科进展》的专题报告。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大学,法国里昂大学、南锡大学、波尔多大学,日本长崎大学和昭和大学等国外许多名牌大学聘他为访问教授。

  他所领导的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已拥有170张床位,40余名专业医师。外国专家、学者来访后无不赞叹。第十届国际整形外科安梯尔(N.Antia)在参观时曾说:这里的医疗水平可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同类专业中心媲美。日本和新加坡著名整形外科专家热情称张涤生为亚洲的骄傲。

   走近张涤生

  1916年6月12日,祖籍无锡的张涤生在市诞生。张涤生从小好学,少年时代曾一度酷爱文学,梦想将来读文科,做一个记者或者作家。虽然后来志向改变,但良好的文学素养,使他这个外科医生不仅手术做得漂亮,而且能写能讲,从医60余年来,著书立说等身,培养后人无数。

   艰苦磨练成就神刀

  1935年,张涤生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加入了进步组织南京,参与xxx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涤生积极投身学生xxx救亡后援团,被委任为救护队队长。1941年毕业时,他被分配前往贵阳市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为一名xxx救亡医疗工作者。

  1944年,张涤生又加入印度战区的远征军,在美军43流动手术队当外科医师。日军投降、xxx结束后,张涤生受到表彰,于1946年被公派赴美留学,学习整形外科。学成归国后,张涤生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今长征医院)、同济医院工作,1952年晋升为教授,任颌面外科主任。

  1951年12月,朝鲜xxx爆发。张涤生又一次奔赴战场,任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副大队长兼颌面外科中队队长,在烧伤、战伤、冻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8年,张涤生参加抢救罕见大面积烧伤病人邱康财成功,受到卫生部表彰,在中国整复外科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1961年,张涤生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成立整形外科,1966调任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1977年起担任第九人民医院院长。1982年,张涤生应邀赴美访问。

  36年前,张涤生赴美是为了学习,36年后,张涤生的再访却使九院整形外科在美国一举成名。我国在整形外科专业方面的成就,已经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 从此,在张涤生的推动下,我国整形外科专业了世界舞台,不断前进,终于达到令天下英雄竞折腰的高度。

   开拓创新填补空白

  张涤生是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与开拓者,也是我国颅面外科、淋巴医学的创始人。

  20世纪6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流行丝虫病。丝虫病到了晚期,患者发生肢体的淋巴水肿,下肢粗肿,形成了象皮腿。当时对于象皮腿的治疗,国外都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但效果不好。张涤生受民间烘烤疗法的,亲自设计了安全、方便的电热烘箱,后又改进为微波治疗仪,使有效率提高到95%左右,迄今已治疗5000余例。

  张涤生的烘绑疗法被国际淋巴学会所承认,认为是世界上治疗肢体象皮肿xxx的保守疗法之一,在不少国家推广应用。

   影响

  1976年,张涤生为中国创造了xxx例肠游离移植再造食管手术。1976年,张涤生又完成了中国xxx例眶距增宽症的矫治手术。1982年,张涤生成功地进行了世界xxx例一次性再造手术。

  消息传开,轰动了国际医学界。因为过去再造手术,整个手术至少要半年或一年,而且要经过三至五次手术。

  国际医学界将该手术称为张氏再造术、中国卷筒技术。

  1996年,张涤生以80岁高龄,创新性地完成了中国医学史上xxx例胸骨缺损移植修复手术,震撼了世界。

   科学童心伟大爱心

  1996年,张涤生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所以能在当时并不红火的整复外科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除了张涤生的勤奋、努力和机遇,要归功于他的科学童心和伟大爱心。

  张涤生秉性好奇,对各种东西都感兴趣,且勇于探索。在他毕生从事的医学实践过程中,还常怀着一种强烈的敢为天下先的执著,力求不断创造新技术,开拓新领域。

  要做到这点,须不断更新开拓自己的知识范围及其深度。不但要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技术,还应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新发展,甚至不太相关的科学进展。在他的生活中,报刊电视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都是他开拓性思维的源泉。张涤生创制的烘疗机来源于学习祖国医学文献,以后又利用微波代替电热,可以说就是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他发明的张氏再造术,灵感则来源于火车上邻座小女孩的剪纸!

  张涤生对病人,则怀有一颗赤子,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行医道不可能是一条坦途,病人病情可以千变万化,各有不同,疑难杂症又是那么千奇百怪,但这才是医生技术和医德水平的试金石。要做一名能获得广大病人信赖的医生,还得要树立勇于探索,敢担风险的崇高。跳一跳可以摘下果子,但有时虽跳了可还够不着,这时就得想方设法,取一块砖石来垫脚,或请人托一把。

  张涤生很少对病人说:不、没办法,他在遇到疑难重危病人时,虽介于可治和不可治的矛盾中,但总是想办法跳一跳,把不可治为可治。这种敢担风险,无畏,成就了他医学生涯中的无数个xxx。

   科普先行惠泽大众

张涤生一贯认为向群众作科普宣传工作,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是的责任。早在1948年,他的老友裘法祖教授担任本刊主编时,他就经常为本刊和其他报刊撰写文章。从中,张涤生获得了两点认识:xxx点是写科普文章需要把一些医药常识或疑难杂症,特别是某些新医学科的发展,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短短两三千字道出主题、指出方针,使一般群众易于阅读,这可并非易事,非得多想多练多写。另一方面,对作者来说,科普文章也是一个展示特长、向病人宣传的窗口。这是一件利人利已的好事!

  张涤生一生写了约百余篇科普文章,2003年又以院士名义出版了一本科普小《整形与美容》,以通俗的文字介绍了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的范围、内容和知识,使广大群众可以对这门外科新专业有所认识,使他们可以寻医问药,投医有门。

   保健之道贵在养生

  如今,张涤生已迈入耄耋之年,他自嘲满头银发稀落,脸部散散的皱纹,眼睛也缩小不少,同时又自夸:只要理过发,穿上西装,打扮一下,走起来还是腰背挺直、步履轻快,绝大部分人见到我,都猜我只有70余岁! 张涤生至今仍每年上两三次手术台,亲自为一些疑难病例做手术。

  张涤生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因为养生之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总的来说,贵在养生。张涤生在读书的时候,虽不是运动员,但每天都认认真真参加晨操,经常跑步。可以说勤锻炼,锻炼就养生之本。张涤生迄今还保持做早操的习惯,但内容进行了调整,什么部位不好,就练哪一部位。

  大学毕业后,张涤生参加了xxxxxx,到过印缅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做救治工作,后又参加抗美授朝医疗队,这不但锻炼了体魄,而且还培养了他临危不惧、不拔的意志。如今张涤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晚都用泠水洗脸,这是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之一。

  年事高了以后,张涤生的工作生活有了些改变。早上6时起身,晚10时左右睡觉。上午到医院上班,下午睡个午觉,起来后再看看、写写东西。近两年来还出版了三本书。晚上不工作已有十年以上了,看看电视。饮食不挑剔,荤素不拘,多类少吃肉,吃个半饱是常事。所以张涤生说:保健之道,贵在养生。

   自身健康

张涤生患颈椎腰椎增生症已20余年了,这是外科医生的职业病,有个阶段经常感到头晕、颈腰部肌肉僵直疼痛,走不稳,以致住院休息两个月。但现在稳定下来了,照常工作。不过参加会议或做手术,低头工作时得带上颈托和腰托以加强。

  张涤生为患者做手术超过万例,但自己也挨过几刀。1988年他做了胆囊切除手术,1998年又做了肺癌切除手术,现在仍然健康地工作和生活着。这除了要感谢医护人员外,也是他对疾病采取乐观态度的结果。谁都难说一生之中不会和病魔打交道,一旦病魔来访,就得安然相处,除靠医生的药物进行治疗外,最重要的是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以乐观的心情来接受治疗。

   突出贡献

张涤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打破整形外科传统的医疗观点,指出必须把组织器官缺损畸形在形态上的修整和在生理功能上进行xxx限度的恢复两者结合起来。

  在他的下,整复外科扩大了治疗范围:各种先天或创伤所致的四肢畸形、颅颌面畸形以及烧伤畸形,均能得到整复和改善。他是中国xxx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人。

  

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显微外科动物实验,1964年开始做吻合小血管游离皮瓣的动物实验,20世纪70年代初期,逐步应用于整复外科临床病人1964年又在淋巴水肿领域中获得成功,独创烘绑疗法,研制了治疗淋巴水肿患者的电热式烘箱和微波烘疗器(经过2000余例病人的治疗分析,总有效率达到96%)。

  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xxx前臂皮瓣一期再造手术,距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强直等手术;在国内首先开展游离肠段移植再造食管,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颅骨坏死等手术,并开展颅面畸形外科,胸骨裂心脏外露等xxx性手术。

  

1976年成功矫治中国xxx例眶距过宽症。1982年独创应用前臂皮瓣一期再造的医学,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盛誉。迄今已完成60余例,其中7例已有生育。

  张院士在疤痕修复领域,他始终刻苦钻研,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倾尽毕生心血,研发出了疤痕修复止痒膏,并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进行了40年的临床使用,获得了上百万患者的肯定与好评。然而,当更多的外地患者想购买时,此配方却由于无法上市流通而搁浅,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解除疤痕所带来的痛苦,张涤生院士决定将此配方投入市场,在丁小邦博士的协助下,他们成功实现了投产,将配方升级为商品,并将它定名为巴瑞康。

   突破更名

张涤生打破旧的医疗观点,将整形外科更名为整复外科,使其概念确切。整复外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到骨科、产科、五官科、口腔外科、神经外科和显微外科等有关医学学科。

  整复外科医学在国外起步较早,在中国则是在中华人民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张涤生等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整复外科医学已形成较大规模,某些技术领域已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张涤生了新的学术思想,即创造性地将整形外科学会更名为整复外科,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外形的修整与功能的恢复有机地统一起来。他认为整,是指对人体组织器官缺损畸形在形态上进行修整;

  复,则是使病人在生理功能上进行xxx限度的恢复。在张涤生的下,整复外科已突破了以往颌面整形和美容的范畴,扩大了治疗范围,处理范围涉及各种先天或创伤的四肢畸形、颅颌面畸形以及烧伤畸形。几十年来,他在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和淋巴医学领域中创下累累。

   独创疗法

他独创了治疗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方法。肢体淋巴水肿俗称象皮肿,原因是淋巴回流受阻,浅层软组织液体蛋白质急剧积累,而高浓度的蛋白质造成了组织内肢体渗透压的增高,从而形成水肿,并导致继发性炎症,使得筋膜及皮肤增厚、粗糙、病人肢体臃肿、行走不便。有的病人丹毒样炎性反复发作,皮肤发生皲裂、溃疡,甚至常年有淋巴液外渗,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患者不胜痛苦,并逐渐劳动力。

  淋巴水肿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发病率均较高。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有血吸虫病流行,数百万患者并发下肢象皮肿。因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引起的医原性四肢淋巴水肿病人也为数不少。过去国内外一般都采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局部感染,或治疗足癣、进行按摩疗法、采用手术切除植皮等疗法,但疗效低、复发率高。

  张涤生经过长期探索和研究,匠心独运地结合中医传统烘疗方法,独创了烘绑疗疗淋巴水肿。1964年他设计红外电热式烘疗器,并辅以弹力绷带加压治疗慢性肢体淋巴水肿。

  此后他又进一步改进研制了微波烘疗器。经过3~5个疗程的治疗,患肢皮肤松软,水肿明显消退。经过2000余例的病例分析,总有效率达到96%。英国、美国和等国的一些患者,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治愈而归。此治疗原则以及方法已为意大利、波兰、印度、日本和美国等外国同行所仿用,同样获得良好的效果。这项科技于1985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1986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

   显微外科

张涤生是中国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xxx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人。1964年他就开始做吻合小血管游离皮瓣的动物实验。70年代初期就逐步将显微外科应用于临床。他开展了许多新型手术,如足趾足背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空肠移植再造食管、跖趾关节移植治疗颞颌关节强直等手术,xxx地缩短了治疗时间和提高了疗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期再造术。枪弹袭击、动物咬伤、机器撕脱等意外情况均可造成部分缺损或全部缺失,患者排尿功能及生殖功能均受影响。传统的再造术是在腹部或大腿部制备皮管,经过几次转移形成尿道和体,最后进行软骨移植完成。整个手术历时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病员不堪如此大的压力及经济负担。

  

张涤生发现前臂皮瓣具有皮下组织较薄、均匀又柔软、血管蒂长、面积大等优点,可用以施行一期再造术。1982年3月,他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再造获得成功,术后病人外形满意、排尿通畅、性生活和谐。至90年代已完成50余例,有效率达到xxx,其中3例已生儿育女。国际整形外科专业权威--美国的Plasticand Te-constructive Surgery(《整形与修复外科》)于1987年第8期发表了张涤生撰写的再造论文。国际医坛反应极大,数十个国家百余名专家纷纷来信资料。而后,美国、法国、新加坡、菲律宾、科威特、巴基斯坦等国的新闻报刊频频报道此事。多名巴基斯坦患者闻讯前来求治,满意而归。张涤生被邀请担任1991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11届国际整形外科学会本专题讨论主持人之一。国内已有广西、广东、四川、浙江、江苏等30多家省市级医院效仿张涤生的再造术,取得了成功。

   矫正畸形

颅面畸形指人的头面部畸形,可分为先天畸形和后天创伤畸形两大类。先天性颅面畸形如眶距过宽症,短头(扁头)畸形、舟状头、塔状头和颜面裂等;后天颅面畸形由严重创伤,诸如车祸、工伤、肿瘤切除和放射线等造成。 原来颅面外科手术仅有法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开展。1976年张涤生虽已年届花甲,仍进行开颅凿骨手术,成功地矫治了中国xxx例眶距过宽症。在他亲自操作和指导下,10余年内已完成100余例各类颅面严重畸形矫正手术。

  

同年,一位背部至臀部生了一个30多公斤重的神经纤维瘤的女青年,辗转来到张涤生门下要求手术。患者长期不能直立,只能俯卧在床。摘除这样一个沉重而又广泛的肿瘤,世界医学史上亦无先例。张涤生苦思冥想数天,一个大胆而又合乎科学逻辑的计划终于形成。术中运用一辆吊车吊住巨大的肿瘤,以便顺利切除,然后又利用瘤体上的表皮来覆盖移植病人背部面积达1600平方厘米硕大的创面。45天后病人康复出院,数月后便能参加田间农业劳动,一年后分娩了一个健康的婴儿。

   相关论文

  1964年,张涤生xxx一期修复眼睑症。有关论文于1977年发表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英文版)上。第二年出版的Ophthal mologic(《国际眼科》)全文转载,并加编者按,高度评价该手术是令读者推崇备至的中国杰出的眼部整形术

   主要著作

张涤生主编《唇裂与腭裂的整复术》 (1957)、 《整复外科学》 (1979)、 《显微整复外科学》 (1985)和 《实用美容外科学》 (1990)、《修复重建外科学》、《颅面外科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解》、《张涤生整复外科学》等9部著作,参加中外文出版参考书专章编写共30余册,发表论文200余篇。另外还担任《The Princip and practice of Microsurgery》(1984)、《The Chinese Experiences of Plastic Surgery and Burn》(1987) 2本英文专著的主编。

   主要荣誉 团队

张涤生张涤生领衔的的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拥有晚期烧伤、显微外科与四肢创伤、颅面外科、淋巴水肿和美容外科五大分支,成为专家实力雄厚、技术xxx、特色显著、设备先进的国内外整复外科中心之一,1982年评定为上海市重点发展学科。1955年评为上海xxx专业学科。

   个人

  张涤生先后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教委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xxx,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项25项。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2000年获何梁何利,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baike.com/23768/

(27)